漸凍癥,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控制肌肉運動的神經元。ALS的治療選擇有限,目前被批準的藥物只能緩解癥狀,不能阻止疾病的進展或治愈疾病。干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為AL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
本文旨在綜述近年來國內各大醫院運用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研究進展,為漸凍癥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近20年國內有哪些醫院開展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臨床研究?
漸凍癥的治療方法
漸凍癥的早期診斷面臨挑戰,患者從癥狀出現到確診通常需要9-15個月。治療方面,目前漸凍癥尚無根治方法,治療主要集中在緩解癥狀、延緩病程進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藥物治療、呼吸支持、營養管理、干細胞療法、康復訓練等是當前的治療手段。
但藥物治療漸凍癥可能會引起副作用,如利魯唑和埃索昔布寧等藥物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也存在個體差異,有些患者可能對治療不敏感,而有些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干細胞治療漸凍癥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利用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為漸凍癥患者提供新的修復策略。本文主要盤點國內各個醫院使用干細胞治療漸凍癥患者的臨床研究進行分析和總結。為患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原理和機制
干細胞治療漸凍癥(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的機制涉及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替代、免疫調控、神經保護和促進組織修復等。以下是干細胞治療的作用機制:
- 細胞替代:干細胞治療的核心概念是利用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來替代受損的神經細胞。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類型的細胞,包括運動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ALS中會逐漸退化和死亡。通過移植干細胞到受損的神經組織中,理論上可以替代丟失的神經細胞,從而恢復神經功能。
- 免疫調控:漸凍癥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活躍,攻擊和破壞神經細胞。干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減輕對神經細胞的損傷。例如,間充質干細胞(MSC)可以通過分泌抗炎因子來調節免疫系統,減少對神經細胞的攻擊。
- 神經保護:除了直接替代受損的神經細胞外,干細胞還可以通過分泌神經生長因子、抗炎因子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來保護周圍的健康神經細胞,減緩疾病的進展。這些因子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存活,減少細胞死亡,并可能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
- 促進組織修復:干細胞在組織工程中被廣泛研究,它們可以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在漸凍癥中,干細胞可能有助于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促進新的神經連接的形成,從而改善神經功能。
- 改善細胞微環境:干細胞能夠改善受損區域的微環境,為神經細胞提供更有利的生存條件。
近20年國內有哪些醫院開展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臨床研究?
2007年10月15日,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南山醫院聯合廣東省深圳市北科細胞工程研究所在《知網》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血源神經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免疫學改變及安全性評價的文章。

目的:評價臍血源神經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人治療前后進行血液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清酶學、血糖、血脂、細胞及體液免疫測定,行Norris評分,觀察癥狀體征改變。
結果:結果病人自身前后比較的結果顯示,經治療后血白細胞、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T細胞、Th細胞、IgG以及Norri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人近期的病情有顯著改善。
結論:臍血源神經干細胞移植后在近期內各項實驗室化驗結果顯示,干細胞具有高安全性,有較明顯的臨床效果,但有待繼續觀察和隨訪。
2010年1月15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表了一篇關于人骨髓間質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模型小鼠的行為學和病理學研究的文章。

目的:研究靜脈移植人骨髓間質干細胞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模型小鼠生存期和病理變化的影響。
方法:體外培養擴增人骨髓間質干細胞(hMSCs),流式細胞儀鑒定hMSCs的性質及純度,微量尾靜脈血提取模型小鼠DNA,PCR擴增鑒定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模型小鼠(SOD1-G93A陽性小鼠)。
結果:生存分析顯示尾靜脈移植hMSCs的ALS模型小鼠生存期比未治療小鼠延長18d,延緩發病14d。
結論:人骨髓間質干細胞可經過尾靜脈移植在漸凍癥小鼠中長期植入,延長生存期,減少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丟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011年10月22日,廣東省中醫院發布了一篇關于臍血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觀察與護理的文章。

目的:探討臍血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觀察與護理。
方法:對12例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患者給予臍血干細胞治療,護理上采用心理干預,治療前充分準備,治療后嚴格觀察生命體征,積極預防并發癥,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康復鍛煉。
結果:隨訪6~12個月,9例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地改善,2例患者效果不明顯,1例患者因病情進展死亡。
結論:臍血干細胞治療可以改善漸凍癥病人的臨床癥狀,治療前后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能夠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
2012年6月16日,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發布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療效分析的文章。

目的:通過對臨床住院接受干細胞治療的99例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分析,了解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效果,同時對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跟蹤隨訪,從而進一步判斷干細胞治療ALS的長期療效。
方法:采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并進行培養、流式鑒定、無菌鑒定;臨床收集ALS病例,使用ALSFRS評分、Plaitaks評分以及本課題改良的Plaitaks評分進行評價,最后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三種評分方法都證明干細胞移植可以改善漸凍癥患者的運動功能(P<0.001),但是療效維持時間較短,出院半年后只有25%的患者癥狀較治療前改善。
結論:干細胞治療ALS是有效的、安全的。
2012年7月21日,廣東醫學院附屬深圳南山人民醫院發布了一篇關于臍血源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臨床研究的文章。

目的:對臍血間充質干細胞(uMSCs)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研究。
方法:將臍血間充質干細胞用腰穿的方法移植入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的腦脊液中,術后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變化。
結果:采用Norris評分量表,表明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情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臍血間充質干細胞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有一定的臨床效果。
2015年11月15日,武警后勤學院聯合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發布了一篇關于神經干細胞移植在肌萎縮側索硬化治療中的研究進展的文章。

文章介紹了:近年來,神經干細胞的發現及神經修復理論的成熟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神經干細胞移植在漸凍癥治療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闡述神經干細胞移植的作用機制及其臨床應用現狀,為該方法在治療漸凍癥疾病中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2015年11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在國際期刊《Cell Regeneration》上發表了一篇關于Stem cell therapy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干細胞治療)的文章。

研究表明:干細胞療法通過為周圍細胞提供保護因子、調節宿主免疫環境、抑制炎癥甚至替換受損細胞來改變疾病的病理生理學 、減緩或阻止疾病進展,甚至改善神經肌肉功能和運動單位病理學 。對于攜帶與 ALS相關的基因突變的患者,可以生成基因校正的干細胞來糾正突變,而對于不攜帶基因突變的患者,可獲得同種異體干細胞的保護和替代作用。
2016年9月30日,廣東省中醫院發布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短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的文章。

目的:探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29例ALS患者接受4次UC-MSCs移植治療(蛛網膜下腔注射,2×107~5×107個細胞/次)。比較治療前后肌萎縮側索硬化功能評分量表(ALSFRS-R)評分、改良醫學研究委員會(MRC)評分,對安全性指標進行評價。
結果:治療后第14天上肢肌群肌力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0),治療第28天上肢肌群肌力評分進一步增加(P=0.036)。隨訪至治療后6個月,1例患者于治療后第3個月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無嚴重不良事件。
結論: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漸凍癥短期效果好且較為安全。
2020年6月1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表了一篇關于干細胞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研究進展的文章。

研究發現干細胞移植可能是維持和培養運動神經元的可行方案。不同種類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臨床前試驗分別闡述了其作用機制及現狀,并指出了有希望的途徑和主要挑戰。
2020年10月19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在國際期刊《Neurological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關于BDNF-overexpressing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motor neurons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nd prolong survival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ice(BDNF過度表達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衍生的運動神經元可改善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小鼠的運動功能并延長生存期)的文章。

目的:探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過表達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hUC-MSC) 衍生的運動神經元對人類 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 1 (hSOD1) G93A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ALS) 小鼠的有益作用。
方法:采用慢病毒介導的方法將BDNF基因轉染到hUC-MSC來源的運動神經元中,將hSOD1 G93A小鼠分為ALS組、ALS/MN組、ALS/MN-BDNF組,分別鞘內注射PBS、運動神經元、過表達BDNF的運動神經元,對照組為非轉基因野生型同窩小鼠,鞘內注射PBS。
結果:移植后,ALS/MN-BDNF組和ALS/MN組小鼠跌倒潛伏期及生存時間均比ALS組延長。
結論:移植過表達BDNF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衍生運動神經元可改善hSOD1 G93A小鼠的運動能力并延長其生存期。將干細胞衍生運動神經元與BDNF相結合可能為漸凍癥提供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2021年1月12日,江西省人民醫院聯合南昌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在國際期刊《Neurological Sciences》上發表了一篇關于Preclinical studi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臨床前研究: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的文章。

目標:評估間充質基質細胞 (MSCs) 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ALS) 的臨床前證據質量,確定 MSCs 治療的效果大小,并確定與MSCs效果差異相關的臨床參數。
方法:共納入25個研究、41個獨立治療組進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結果:經敏感性分析調整后,發病年齡、疾病進展減緩、生存時間、風險比降低的平均效應大小顯著提高,分別為0.28、0.25、0.54和0.48。
結論:結果表明間充質基質細胞移植有利于漸凍癥動物模型治療中的神經行為改善,并建議應仔細考慮和融合間充質基質細胞分娩后的所有潛在修復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間充質基質細胞在漸凍癥治療中的有效性。
2023年6月19日,河南中醫藥大學聯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表了一篇關于中藥及間充質干細胞調控免疫反應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作用機制的文章。

背景:肌萎縮側索硬化發病機制極為復雜,難治率、死亡率高且目前其治療藥物僅有2種,因此開發新治療方法以改善患者預后迫在眉睫。
目的:綜述中藥及間充質干細胞調控免疫反應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作用機制。
方法:納入69篇文獻進行綜述分析。
結果與結論:目前中藥聯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研究較少,已知的相關研究報道顯示,肌萎靈注射液可促進干細胞增殖分化以及補陽還五湯聯合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顯著提高血腦屏障完整性,未來還需進一步探討兩者對難治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協同治療效果。
2024年5月8日,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發表了一篇關于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細胞來源、數量、修飾手段及給藥途徑的文章。

背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干細胞療法已經被用于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在內的多種疾病的治療。
目的:綜述干細胞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研究進展,展望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方法:共檢索到1700余篇文獻,最終納入58篇文獻用于綜述。
結果與結論:這篇綜述中,總結了不同種類干細胞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情況,包括間充質干細胞、神經干祖細胞、多能誘導干細胞,評估了干細胞來源、細胞量、干細胞修飾手段及給藥途徑等臨床前研究關鍵,為未來干細胞治療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臨床研究進展
截止2024年8月16日,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最大臨床試驗注冊庫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的有關干細胞治療漸凍癥臨床研究項目有52項。其中國內發布的占據2項。

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安全性
干細胞治療漸凍癥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員共同關心的問題。根據現有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我們可以對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副作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 副作用的觀察:一項前瞻性、非隨機、開放性的I/IIa期臨床試驗對23名患者進行了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評估,結果顯示在鞘內注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MSC)后,約30%的患者出現輕度至中度頭痛,這是類似標準腰椎穿刺后的頭痛,未觀察到疑似嚴重不良反應。
- 低熱和頭暈:在一些臨床研究中,部分患者在干細胞輸注后出現低熱和頭暈,這些癥狀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
- 輕微不適反應:部分患者在接受干細胞治療后可能會出現輕微的不適反應,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紅腫等。
結論
干細胞治療為漸凍癥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盡管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但已有的研究結果令人鼓舞。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臨床試驗的深入,我們期待干細胞治療能夠在漸凍癥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患者帶來希望。
本綜述認為,目前干細胞移植治療漸凍癥的技術遲遲未上市的原因有:
- 許多干細胞治療產品仍處于臨床前研究或臨床試驗階段,需要完成一系列臨床試驗來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干細胞治療受到嚴格的法規和政策監管。例如,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人源性干細胞及其衍生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為干細胞相關產品臨床試驗提供技術指導。
- 干細胞制劑的質量控制要求非常嚴格,包括細胞采集、分離、培養基的選擇、細胞庫的建立、細胞特性的檢測等。
- 即使干細胞治療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潛力,也需要獲得監管機構的審批才能上市。
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集中在提高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以實現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相關閱讀: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漸凍癥的新聞資訊!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