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重要成果(速覽):
1.上海長征醫院殷浩教授發聲:糖尿病干細胞療法有望明年上市!
2.日本團隊用脂肪來源干細胞修復脊柱骨折/骨質疏松—有望實現新型骨再生療法
3.西南研究院開發新型3D打印生物反應器,大幅提升iPSC批量生產效率,助力神經損傷再生治療
4.A股干細胞概念股集體爆發上漲,板塊單日漲幅達4.67%,主力資金凈流入超9.2億元
5.韓國史上最大醫療亂象曝光:干細胞治療轉診團伙回扣達36億、77人被捕
6.上海交大突破性研究:iPS細胞囊泡讓NK細胞 “返老還童”,恢復其抗癌功能
7.國內首個iPSC多巴胺神經前體細胞治療帕金森病首例給藥完成,安全性初現良好信號
8.上海長海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揭牌,CAR-NK紅斑狼瘡治療登《柳葉刀》
接下來,我們將對以上2025年11月11日到17日的重點進展進行詳細解讀,帶您深入了解干細胞治療在這一周政策、臨床與科研層面的最新突破。

01.2025廣濟內分泌代謝論壇:殷浩教授發聲糖尿病干細胞療法最快明年上市!
近日,由浙江省數理醫學學會主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協辦的“2025廣濟內分泌代謝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順利召開。
海軍軍醫大學上海長征醫院殷浩教授在會上帶來《胰島暨再生胰島移植的研究與轉化》專題報告,并就干細胞再生胰島療法的最新進展進行系統解讀。

殷浩教授介紹,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三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1型糖尿病(T1D)的“功能性治愈”。
令人振奮的是,其中兩個來自中國——分別是程新/殷浩團隊與鄧宏魁/沈中陽團隊,另一支則是來自美國的Melton/Vertex公司團隊。
在國際上,美國Vertex公司率先推動相關產品VX-880進入臨床研究。目前,該療法已順利完成二期試驗,三期研究預計將在2026年6月結束,若進展順利,或將于2026年底正式上市。
這也意味著,全球首個“可替代胰島功能”的干細胞療法,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
與此同時,國內的研究進展同樣令人期待。上海長征醫院團隊已經在多例T1D患者中展開臨床探索,涵蓋脆性T1D及兒童病例等多個類型,部分患者已成功實現完全脫離胰島素注射。
殷浩教授透露,該團隊計劃于2026年初進入二期研究階段,若一切順利,預計在未來3至5年內,有望實現國產化產品的臨床應用與上市。
在定價方面,Vertex產品約100萬美元,而國產產品預計50—80萬元,隨著技術成熟和產能提升,費用仍有下降空間,未來可能通過醫保及商業保險共同分擔,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
02.日本團隊用脂肪干細胞修復脊柱骨折/骨質疏松—有望實現新型骨再生療法
11月11日,大阪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利用脂肪來源干細胞(ADSCs)治愈修復類似于骨質疏松癥引起的脊柱骨折的新方法,并在動物實驗中取得突破性成果。[1]

研究團隊從脂肪組織中提取干細胞,將其培養成具有更強修復能力的“骨分化球體”,再與常用的骨重建材料β-磷酸三鈣結合,植入脊柱損傷大鼠體內。結果顯示,骨愈合速度和骨強度均明顯提升,相關的骨再生基因也被顯著激活。
這一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取材容易、創傷小,老年人也適用,非常契合骨質疏松人群的治療需求。隨著老齡化加劇,日本已有超過1500萬人受骨質疏松影響,而脊柱壓縮性骨折更是最常見也最難處理的類型。
研究者表示,該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有望發展為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新型療法,并加速患者的骨骼修復進程。相關成果已發表在《骨與關節研究》雜志。
03.西南研究院開發新型3D打印生物反應器,大幅提升iPSC批量生產效率
11月12日,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細胞擴增生物反應器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成果。[2]
研究團隊成功利用該裝置高效復制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這種由成人皮膚、血液等體細胞重編程而來的細胞,可分化為身體幾乎所有細胞類型,是個性化醫療的重要基礎。

新型一次性3D打印生物反應器相比傳統二維培養方式,表面積更大、通量更高,可通過自動灌流穩定擴增大量iPSCs,并避免細胞聚團帶來的錯誤分化風險。
目前,團隊正將這些iPSCs進一步誘導成神經祖細胞,用于未來修復脊髓損傷。已有國際研究證實,在受傷后28天內移植神經祖細胞可促進脊髓修復。
SwRI表示,該技術有望為大規模生產高質量iPSCs提供“即插即用”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加速細胞治療和組織工程的發展。后續團隊將繼續優化系統,推動基于iPSC的再生療法更快進入臨床應用。研究進展將在11月底舉行的AAPS PharmSci 360大會上發布。
04.A股干細胞概念股集體爆發上漲,板塊單日漲幅達4.67%,主力資金凈流入超9.2億元
11月12日,A股市場見證了一場精彩的資本狂歡。干細胞概念股集體爆發:[3]
- 主力資金單日凈流入超過9.2億元
- 濟民健康、南京新百等多只個股強勢漲停
- 整個生物板塊單日漲幅達4.67%
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絕非簡單的概念炒作。

2025年堪稱中國干細胞產業的”商業化元年”,多重利好正在集中釋放:
- 產品突破:我國首款干細胞治療藥品”艾米邁托賽注射液”正式獲批上市
- 研究進展:國內首項臍血單個核細胞抗衰臨床研究啟動,旨在通過靜脈輸注評估其對50歲以上人群的效果,預計2027年完成。
- 政策破冰:國務院818條例出臺,為干細胞技術發展鋪平道路

根據QYResearch調研統計,全球人類干細胞產品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期。預計到2031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52.5億元,2025-2031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9.3%。
行業呈現高速增長態勢。中國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約15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近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顯著。
伴隨醫保動態談判和多層次保障體系的推進,細胞治療產品的可及性正逐步提升,未來市場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資本將持續加持異體通用化、腫瘤微環境調控等前沿技術平臺,引領產業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05.韓國史上最大醫療亂象曝光:干細胞治療轉診團伙回扣達36億、77人被捕
11月12日,朝鮮日報報道了韓國警方近日破獲一起規模龐大的醫療轉診回扣案件:一支專門將患者安排至高價“干細胞/再生醫療”機構的團伙。[4]
該團伙在2021年至2025年期間,與約20家醫療機構勾結,從患者產生的診療費中累計約13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67億元)中截留約3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約1.75億元)回扣。
目前46名中介人員及31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已被拘捕或移送起訴。

警方調查顯示,這一轉診團伙自2021年6月起至 2025年5月期間,圍繞“患者—中介—醫療機構”構建了一條高度商業化的非法牟利鏈條,總計向約20家醫療機構轉診3586次診療,并從總額約137億韓元的醫療費用中抽取了36億韓元回扣(約占26%)。
該團伙的核心成員多為曾從事保險規劃師的人員。他們利用保險行業積累的人脈與話術,于 2021年成立公司后,開始與提供高價非報銷項目的醫療機構秘密合作,例如干細胞治療、白內障手術、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抗衰老治療等。
部分機構的治療價格最高可達1000萬韓元,用于“精準吸納”愿意支付高額費用或可通過保險報銷的患者。

警方指出,該團伙特別偏好“干細胞治療”“再生醫療”類型高價項目,因為其定價通常高、保險報銷比例低、市場監管較弱。
患者易被中介誘導或推薦至特定機構接受治療,短期內收費高而療效不明。
報道中雖然未公開所有機構名稱,但相關醫療單位涉及干細胞或再生醫學宣傳類別。警方正在持續擴大調查,查清該類治療項目的實際效果、合同細節與回扣分配路徑。
這起案件也再次提醒公眾:“國外醫療就一定更先進、更可靠”并非事實。 無論是韓國、日本,還是歐美,都存在商業化過度、宣傳夸大、收費不透明甚至違法回扣的問題。
患者若只憑“國外”“高端”這些標簽作出決策,非常容易落入不法中介設下的陷阱。
再生醫學與干細胞治療屬于尚在發展中的前沿領域,更需要理性判斷、了解真實臨床數據,而不是盲從廣告或中介包裝的“海外神奇療法”。
06.上海交大突破性研究:iPS細胞囊泡讓NK細胞 “返老還童”,恢復其抗癌功能
1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 extremity 顯微外科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5]
該研究首次證實,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iPSC-sEVs)能夠通過靶向調控CISH-STAT3信號通路,有效逆轉自然殺傷細胞(NK 細胞)的衰老過程,恢復其抗癌功能。
這一發現為解決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提高老年癌癥患者治療效果提供了全新的無細胞治療策略,有望推動衰老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的重大變革。

研究顯示,iPSC-sEVs 能調控CISH-STAT3通路,降低衰老標志物,提高NK細胞的增殖和抗腫瘤功能。給自然衰老小鼠持續輸注6個月后,NK細胞表現明顯“年輕化”,整體免疫狀態也更接近年輕小鼠。
作為一種無細胞療法,iPSC-sEVs 具有更高安全性和更靈活的應用前景,為未來免疫抗衰和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07.國內首個iPSC多巴胺神經前體細胞治療帕金森病首例給藥完成,安全性初現良好信號
11月14日,”中國首個“采用隨機雙盲對照設計的“臨床級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治療早發性帕金森病”注冊臨床試驗項目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6]

該項目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腦科學和類腦研究”支持,使用由士澤生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具備臨床 GMP 水平的異體通用型“現貨型”iPSC 衍生細胞新藥——XS411 細胞注射液(國家Ⅰ類新藥)。
首例患者通過神經外科微創方式接受細胞移植,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隨訪。結果顯示:術中及圍術期均未出現并發癥,也未發現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表現良好。后續受試者正按照國家藥監局批準的臨床方案陸續入組中。
這一里程碑不僅標志著國產iPSC細胞藥物進入臨床驗證的新階段,也為帕金森病細胞替代治療的未來應用奠定了關鍵基礎。
08.上海長海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揭牌,CAR-NK紅斑狼瘡治療登《柳葉刀》
11月14日,上海長海醫院迎來兩大重要突破:細胞治療中心正式成立,同時CAR-NK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成果發表于《柳葉刀》。
當天發布會公布兩大進展:
① 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正式揭牌,標志著醫院在前沿細胞治療領域邁向系統化與規范化;
② 風濕免疫科趙東寶、高潔團隊的CAR-NK治療SLE研究登上《柳葉刀》,使我國在自身免疫病細胞治療領域躋身國際領先。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類難治性自身免疫病,超過半數患者對現有治療反應不佳。為解決這一難題,長海醫院團隊利用健康供體NK細胞,經基因工程改造,研發出“通用型”CD19 CAR-NK細胞藥物——KN5501,并實現可規模化生產。

臨床研究自2023年2月啟動,共納入18名復發、難治的中重度活動期患者。隨訪結果令人振奮:
- 隨訪超過一年的患者中,約三分之二達到完全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且無復發;
- 免疫功能重建明顯,NK療法誘導了深度B細胞清除與初始B細胞的健康重建,實現持久免疫耐受。
安全性同樣突出:僅出現一次輕微短暫發熱,無嚴重不良反應,也未出現傳統治療常見的感染或股骨頭壞死風險。相比CAR-T,CAR-NK表現出更優的安全性、可及性和成本優勢。
國際專家也高度評價該成果,認為其是CAR細胞治療在自身免疫病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
與此同時,長海醫院正式成立的細胞治療中心將整合多學科資源,并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從科研到臨床、再到產業的完整創新鏈條。

這意味著未來更多患者將有機會獲得前沿細胞療法的規范化診療、隨訪及持續管理,讓創新治療更安全、更可及。
院長廖專表示,中心將繼續推進原創性細胞技術的臨床轉化,與國內外頂尖機構深度合作,加快讓創新成果惠及患者。
結語
本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頻頻傳來重磅進展——從糖尿病干細胞療法的臨床加速、日本骨再生新方法的突破,到iPSC批量生產技術、NK細胞“返老還童”、帕金森病首例給藥,以及CAR-NK治療紅斑狼瘡的國際頂尖成果,每一條都彰顯了科研、臨床與產業化的協同推進。
這些進展不僅顯示我國在干細胞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上的實力,也預示著細胞療法將逐步走向規范化、可及化,為糖尿病、帕金森病、免疫性疾病及衰老相關病癥患者帶來切實希望。隨著技術成熟、政策支持和資本加持,干細胞治療正快速邁向更廣闊的應用前景,開啟健康醫療新時代。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11/251111005949.htm?utm_source=chatgpt.com
[2]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51112/SwRI-developed-single-use-3D-printed-bioreactor-harvests-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aspx?utm_source=chatgpt.com
[3]https://mp.weixin.qq.com/s/qGxIdcxEWKH8xFBCuI-Yeg
[4]https://www.chosun.com/national/national_general/2025/11/13/BNM3TEYSIZC6DOKV7ATTCF3AHM/?utm_source=chatgpt.com
[5]Chen, Y., Cao, R., Chen, Z. et al. iPSCs derived sEVs ameliorate NK cell senescence by targeting CISH-STAT3. Stem Cell Res Ther 16, 634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5-04761-0
[6]https://www.xellsmart.com/lcsy/274.html
[7]https://news.qq.com/rain/a/20251114A02KG300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