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髓損傷治療領域,干細胞療法正從實驗室研究逐步走向臨床應用。相比傳統手術、藥物和康復訓練對神經功能恢復的有限效果,干細胞通過神經再生、免疫調節等機制,為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提供了新的可能。相比媒體對”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廣泛報道,真實患者的親身經歷更能折射這些創新療法的實際價值與局限。以下是4位脊髓損傷患者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故事。他們用親身感受證明:干細胞療法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醫學曙光。
4位脊髓損傷患者的自述:選擇干細胞治療的心路歷程與效果體驗

案例故事:4位患者的臨床試驗之旅
案例1:從輪椅到行走,53歲沖浪事故患者的驚人康復
2019年12月11日,羅切斯特,明尼蘇達州的梅奧診所發表了一項干細胞可改善脊髓損傷后的運動和感覺功能的病例報告。該試驗共招募10名成年受試者,主要評估安全性、耐受性與劑量。

2017年,時年53歲的患者在一次沖浪事故中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頸部脊髓嚴重受傷。事故后,他頸部以下的身體功能完全喪失,無法移動,也失去了知覺。盡管接受了頸椎手術和持續的康復治療,但在受傷六個月后,他的恢復進程陷入了停滯。
轉機出現在受傷九個月后。他加入了梅奧診所的一項開創性干細胞臨床試驗,成為10名受試者之一。研究人員從他腹部采集了少量脂肪組織,在實驗室中經過八周的培養,將其中的干細胞擴增至1億個。在他受傷近一年時,這些干細胞被注射到他的腰椎中。
“我們特意等待患者的身體狀況穩定后再進行干預,”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梅奧診所神經外科醫生Mohamad Bydon博士解釋道,“這樣我們就能準確評估干細胞治療的真實效果,而不是將自然恢復誤認為是治療成果。”
治療結果令人振奮。這位患者成為了試驗中的“超級應答者”:
- 行走能力大幅提升:從最初需要57.72秒才能走完10米,到15個月后僅需23秒
- 耐力顯著增強:行走距離從12.8分鐘只能走635英尺,進步到34分鐘能走2200英尺
- 手部功能改善:握力、抓取能力和手部靈活度都有明顯提升
- 感覺恢復:針刺和輕觸測試顯示感覺功能得到改善
Bydon博士謹慎地指出:“雖然這位患者效果顯著,但試驗中也有中度應答者和無應答者。我們正在深入研究為什么患者對干細胞治療的反應如此不同。”后續將繼續分析其他受試者的數據并尋找可能的生物標志物,以幫助預測誰更可能受益。
案例2: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兩位受試者的康復見證
2022年10月27日,據上海市同濟醫院報道,2名脊髓損傷患者接受干細胞移植治療,以及近2個月嚴格規范的康復訓練計劃后,他們的肢體感覺、運動、自主神經控制等皆獲不同程度改善。
同濟醫院“護心康髓”小組與兩位受試者及家屬在脊柱康復訓練中心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談話。據悉,這2名患者參加的同濟醫院“人源性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安全性與初步有效性評價臨床研究”干細胞臨床試驗項目,于2021年12月成功獲得國家衛健委批準。趙先生和劉女士在獲悉本項目招募信息后第一時間與項目組取得聯系,經歷過嚴格入排標準篩選,從全國上百名申請受試者中最早接受這一新療法臨床研究。

趙先生和劉女士在獲悉本項目招募信息后第一時間與項目組取得聯系,經歷過嚴格入排標準篩選,從全國上百名申請受試者中最早接受這一新療法臨床研究。
首例受試者:趙先生
趙先生作為首例受試者講述了受傷經歷及傷后治療的過程。年輕的趙先生受傷前酷愛戶外體育活動,這次意外他突然失去了人生方向,雖然外科手術治療非常及時,但仍殘留嚴重的肢體殘疾。
他表示在來到上海市同濟醫院之前并沒有期望會恢復得這么好,甚至一度產生放棄康復治療的念頭。是同濟醫院嚴謹的醫療態度,完善的康復方案,創新的干細胞治療計劃,嚴格的管理規范,悉心的護理照顧讓他逐漸對這里的治療產生了信任和信心。
他的神經功能恢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8月中旬入院時他還只能坐著輪椅;歷經2個月康復+干細胞治療后已經可以拄拐自主行走5分鐘。
也許是上天特別眷顧這個心態放松的江蘇小伙子,在干細胞移植全過程安全性指標無一異常,ASIA總分、FIM評分等關鍵有效性指標都有顯著提高,下肢肌張力明顯下降。

第二例受試者:劉女士
曾經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劉女士對這次上海之旅滔滔不絕,受傷后每一次與疾病的抗爭都記憶猶新。
劉女士入院后也接受了系統的評估和干細胞聯合康復治療,由于傷情更重,神經恢復速度顯得慢了許多,但她的信念和毅力更加堅強,康復訓練也更加努力。劉女士開玩笑地說“總是哭完之后需要老公一個擁抱,然后擦干眼淚接著去做康復訓練”。
脊髓損傷患者忍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超出平常人的想象,劉女士每晚被神經病理性疼痛折磨得輾轉反側,需要通過強效鎮痛藥才能入睡。第二天又要給自己打氣,精神飽滿地進行各種項目的康復訓練。
自從移植神經干細胞后,劉女士能夠感受到下肢疼痛比剛入院時緩解了許多,小便控制也有了一定改善。

案例3:重獲自理,頸椎骨折患者的干細胞康復故事
2023年2月,中國臺灣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公布一例干細胞治療為脊髓損傷成功案例。一名因頸椎骨折導致全身癱瘓的患者,在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干細胞治療后,實現了從臥床依賴到生活自立的顯著改善。

2021年12月,42歲的張先生在登山時不慎墜落,導致第5-7節頸椎骨折。盡管經過緊急手術和康復治療,他仍面臨頸部以下全身癱瘓的狀況,需要依賴呼吸器維持呼吸,并通過導尿管排尿。

在傳統治療手段效果有限的情況下,張先生選擇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干細胞治療。令人驚喜的是,治療一個月后,他成功脫離了呼吸器;治療半年時,已經能夠借助輔助工具自行進食;第七個月的尿動力學檢查更顯示,其括約肌肌電圖信號明顯增強,表明膀胱功能正在逐步恢復。
張先生自述:“接受細胞治療后,從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無法坐臥床頭,到目前雙手力量逐漸穩定,開始能使用輔具吃飯,過去無法感覺尿意,現在雖插尿管,但會感覺到想尿尿。”

中國附醫脊椎中心副主任邱正廸表示,脊髓損傷患者中僅有約10%能恢復到正常生活水平。而干細胞治療通過提供神經修復所需的環境和營養,同時發揮免疫調節和組織再生功能,為脊髓損傷修復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
醫生與專家點評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在部分臨床研究和個案中展現出一定潛力,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成為標準化的常規治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無法完全逆轉損傷:目前的研究結果多集中在改善部分神經功能,例如下肢感覺恢復、膀胱與排便功能改善、一定程度的運動能力恢復,而非完全治愈。
療效因人而異:干細胞療法的效果受到損傷部位(頸髓、胸髓、腰髓)、損傷程度(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發病時間長短、年齡及綜合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不同患者的恢復幅度差別很大。
康復訓練至關重要:即便接受干細胞治療,系統的康復訓練(如物理治療、功能訓練、神經調控訓練等)依然是恢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結合才可能達到最佳效果。
必須在正規渠道接受:若考慮干細胞治療,建議選擇經監管機構批準、具備資質的細胞機構團隊或臨床研究項目,避免未經驗證的商業化治療,以確保安全性與科學性。
結語
干細胞療法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一些案例顯示患者在感覺、運動和自主功能方面獲得不同程度改善。隨著未來更多高質量臨床試驗的推進,干細胞有望成為脊髓損傷康復的重要補充手段,甚至可能帶來突破性的改變。
參考資料:
[1]https://newsnetwork.mayoclinic.org/mandarin/2019/12/11/stem-cells-motor-sensory-spinal-cord-injury/?utm_source=chatgpt.com
[2]https://www.sohu.com/a/601554590_121124568
[3]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230201003625-260418?chdtv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