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傳統藥物治療雖能控制血糖,但仍面臨胰島素抵抗、血糖波動及長期并發癥風險。
近年來,干細胞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再生醫學手段,引發了廣泛關注。那么,干細胞療法到底對2型糖尿病有效嗎?本文結合3項2025年的最新臨床研究,帶您全面了解。

干細胞療法對2型糖尿病有效嗎?3項最新臨床研究為您解答
一、先看結論:有效,但需要正確理解“有效”的含義
是的,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和實踐表明,干細胞療法對2型糖尿病顯示出明確的治療潛力。其核心目標是:
- 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
- 修復與改善胰島功能:提升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表現為C肽水平的升高。
- 減少或脫離外源胰島素:幫助患者減少甚至完全停止胰島素注射。
- 延緩并發癥進展:通過其抗炎和修復特性,保護血管和神經。
也就是說,干細胞療法的目標不僅是控制血糖癥狀,更是從病理機制上干預疾病進程,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再生醫學途徑。
二、干細胞療法為什么可以治療2型糖尿病?
要理解療法的有效性,首先要了解它的作用原理。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主要依托的4大核心機制,直擊疾病的根源。
1.分化為胰島素分泌細胞:特定類型的干細胞(如多能干細胞)可以在體外或體內被誘導分化為能感知血糖并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樣細胞,直接替代被損傷或衰竭的胰島細胞。
2.強大的免疫調節作用(核心機制):間充質干細胞(MSC)通過釋放各種生物活性因子,調節失衡的免疫系統。它們能抑制攻擊自身胰島細胞的T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減輕慢性炎癥,為胰島細胞的恢復創造一個良好的“微環境”。
3.促進血管生成與組織修復:干細胞能分泌促進血管生長的細胞因子,改善胰島的血液供應,幫助受損的胰島組織進行修復和再生。
4.改善胰島素抵抗:通過調節機體代謝和減輕脂肪、肝臟等外周組織的炎癥,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三、?臨床證據:療效數據與突破性案例
案例1:間充質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5年2月4日,埃及本哈大學醫學院在期刊《Expert Review of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和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研究成果。[1]

檢索PubMed、Cochrane、WOS、Embase和Scopus數據庫中截至2024年1月關于UCMSCs治療1型和2型糖尿病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共納入334例患者(172例實驗組和162例對照組)的8個CT.
基于8項對照試驗(334例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間充質干細胞(MSCs)治療2型糖尿病(T2DM)具有以下療效:
1.顯著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MSCs組與安慰劑組相比,HbA1c平均下降0.97%,且研究間無異質性,表明其對血糖控制效果穩定可靠。
2.減少胰島素依賴:MSCs組每日胰島素需求量平均減少0.17 U/kg/d,提示可能部分恢復胰島功能。
3.改善β細胞功能:盡管空腹C肽水平整體無顯著差異,但部分亞組研究顯示MSCs可輕微提升C肽,表明其可能促進殘存β細胞功能或新生β細胞生成。
研究表明MSCs(尤其是UC-MSC)為T2DM提供了降低血糖、減少胰島素依賴的新策略是有效果的,但需規范治療流程并深入探索其長期作用機制。
案例2:2000-2025年干細胞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治療潛力
2025年7月26日,西哈薩克斯坦醫科大學牽頭在《世界干細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自體和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研究成果。[2]
本系統綜述分析了2000年至2025年間發表的研究,重點關注自體和異體MSC治療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治療潛力。

薈萃分析顯示,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MSCs)治療2型糖尿病能顯著降低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FBG)和胰島素用量,同時對C肽水平的影響有限。
具體來看,自體MSCs移植可以明顯降低HbA1c、FBG和胰島素需求,而同種異體MSCs對HbA1c的影響不顯著,但可以降低FBG和胰島素用量。
在安全性方面,基于MSC的治療總體耐受良好,不良反應大多為短期輕微反應,僅少數參與者出現,且迄今未觀察到嚴重或致命事件。整體來看,這類療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都展現出顯著的有效性,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可行的新方向。
案例3:干細胞療法助力20年2型糖尿病患者重獲自主控糖能力
2025年10月20日,四川7家研究中心在行業權威期刊《護理實踐與研究》發表了一篇題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喚醒20年糖友:從依賴胰島素到自主控糖的重生之路》的臨床成果報告。[3]
研究依托成渝雙城區域細胞制備協同創新中心(簡稱成渝雙城細胞中心)的技術支撐,通過真實案例展現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的顯著成效,為長期受困于該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復方向。

55歲的張建國(化名)患2型糖尿病已20年。最初靠口服二甲雙胍控制血糖,多年后需加用格列美脲,最終轉為依賴胰島素,日劑量從10U增至40U。長期高血糖引發多種并發癥:
- 2020年出現雙腳麻木和灼痛,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 2022年尿蛋白陽性,確診糖尿病腎病;
- 空腹血糖長期維持9–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高達8.5%,血糖波動大,低血糖頻發,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024年初,糖尿病專科護士建議嘗試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這成為家人最后的希望。
臨床結果顯示:
1–3個月短期效果:
- 空腹血糖降至6.2–7.0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降至8.0–9.5 mmol/L;
- 糖化血紅蛋白從8.5%降至6.8%;
- 停用胰島素,僅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
- 足部灼痛減輕,夜間睡眠延長;無嚴重不良反應,肝腎功能正常。
6個月–2年長期效果:
- 糖化血紅蛋白穩定在6.5–7.0%;
- 尿蛋白定量下降(0.5g→0.2g),腎功能改善;
- 神經傳導速度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35→45 m/s);
- 生活質量顯著提升,SF-36評分從52分提高至80分,可重新獨立生活和照顧家庭。
綜上所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幫助患者實現血糖穩定、并發癥改善和生活質量提升,證明其在長期2型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四、干細胞療法療效總結
通過對臨床研究與真實案例的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干細胞療法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呈現出一系列穩定且顯著的療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療效不僅體現在血糖控制上,更涉及胰島功能改善、并發癥緩解以及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提升,形成多維度的治療價值。
- 血糖控制明顯改善:多項研究顯示,干細胞療法能夠顯著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同時減少血糖波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在短期內減少或停用胰島素,說明干細胞不僅緩解癥狀,還對糖代謝機制產生了積極作用。
- 胰島功能得到修復:干細胞通過分化為胰島β樣細胞和調節免疫系統,為胰島功能的恢復提供了支持。臨床數據顯示,部分患者C肽水平升高,提示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改善,疾病進程可能得到延緩。
- 并發癥風險減輕:長期高血糖往往伴隨神經病變、腎損傷等慢性并發癥。干細胞療法的抗炎、促進血管生成和組織修復作用,有助于緩解周圍神經癥狀、改善腎功能,同時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保護作用。
- 生活質量顯著提升:血糖穩定、胰島功能改善和并發癥緩解,最終轉化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研究顯示,干細胞治療后患者的SF-36評分明顯提升,能夠恢復獨立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心理和身體狀態均得到改善。
- 安全性良好:臨床觀察表明,干細胞療法整體耐受性良好,常見不良反應多為短期輕微反應,如輕度發熱或局部反應,嚴重或致命事件極少見。這為長期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可行且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總結:綜上所述,干細胞療法不僅在短期內改善血糖,更通過多維度作用顯著提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為2型糖尿病的長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可持續的干預策略。
五、未來展望
隨著干細胞療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不斷深入,其應用前景逐漸明朗。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優化細胞來源、移植劑量和給藥途徑,以提升療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結合基因編輯、組織工程和個體化醫療手段,干細胞療法有望實現更加精準的治療策略,針對不同病程和并發癥階段的患者提供定制化干預。
此外,長期隨訪數據將幫助明確療效持續時間、復發風險及潛在并發癥,為臨床制定標準化操作流程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與現有藥物、生活方式干預和數字化監測手段結合,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2型糖尿病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改善血糖,還能保護胰島功能、延緩并發癥發展,并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結語
總體來看,干細胞療法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中展現出明確的潛力:它不僅能夠改善血糖控制、提升胰島功能、減少對胰島素的依賴,還能延緩并發癥進展、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規范化管理的推進,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未來2型糖尿病綜合管理的重要手段,為患者帶來真正的“重生”機會。
參考資料:
[1]Nada AH, Ibrahim IA, Oteri V, Shalabi L, Asar NK, Aqeilan SR, Hafez W.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 2025 Mar;20(2):107-117. doi: 10.1080/17446651.2025.2457474. Epub 2025 Feb 4. PMID: 39905688.
[2]Aringazina RA, Zare A, Mousavi SM, Abenova N, Mussin NM, Tamadon A.?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World J Stem Cells?2025;?17(7): 108202 [PMID: 40740540 DOI: 10.4252/wjsc.v17.i7.108202]
[3]霍光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喚醒20年糖友:從依賴胰島素到自主控糖的重生之路[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5,22(10):1424-1426.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