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神經系統疾病是一類涵蓋廣泛的疾病,涉及大腦、脊髓、周圍神經、自主神經系統等多個層面。間充質干細胞代表了一種有前途的治療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因為它們有可能通過其強大的免疫調節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神經退行性疾病。
什么是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是指影響大腦、脊髓、周圍神經、神經根、自主神經系統、肌腱結締組織和肌肉等部位的疾病。這些疾病可以由遺傳、毒素、免疫障礙、變性、先天發育異常、營養缺陷、代謝障礙等多種致病因子引起。神經系統疾病的范圍廣泛,包括但不限于癲癇、阿爾茨海默癥、多發性硬化癥、帕金森病、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神經感染、腦腫瘤以及由營養不良引起的腦損傷等。
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式多種多樣:涵蓋了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物理治療、神經調控技術和干細胞治療等。
其中藥物治療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最常見,藥物治療通過調節神經遞質的代謝或受體敏感性來發揮作用。例如,抗抑郁藥通常通過改變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或受體敏感性來起作用。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中,藥物如左旋多巴(L-DOPA)通過增加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來緩解癥狀。
但是傳統藥物治療常伴隨多種副作用,如發熱、失眠、血壓波動、腹痛和過敏等,這些副作用降低了患者的接受度。此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在可耐受劑量下僅提供部分緩解。

隨著生物技術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間充質干細胞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多種機制促進神經再生和修復,包括神經元存活、軸突重新延伸和突觸重新形成等,這些特性使間充質干細胞成為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有效工具。
本文為大家介紹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最常見的五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應用:帕金森、腦癱、漸凍癥、脊髓損傷、腦卒中。
神經系統疾病如何治療?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案例有哪些?
1、間充質干細胞在帕金森中的應用
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而帕金森病 (PD) 是增長最快的疾病。帕金森病中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不斷進展,迫切需要找到有效且安全的疾病改良療法。
2021年3月27日,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在國際期刊《Movement Disorders》上發布了一篇《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特發性帕金森病中的安全性》的研究結果。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證明靜脈注射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帕金森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方法:這是一項為期 12 個月的單中心開放標簽劑量遞增 1 期研究,研究對象為 20 名輕度/中度帕金森患者,接受單次靜脈輸注,劑量為 4 種劑量中的 1 種:1、3、6或10×10 6個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kg,輸注后 3、12、24 和 52 周進行評估。
結果:沒有與輸注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也沒有對供體特異性人類白細胞抗原的反應。所有患者在 OFF 狀態下進行測試時,運動功能均得到持續改善最高劑量組 D對降低 UPDRS 總分、UPDRS 運動分數和 H&Y 分數的影響最為顯著。
結論:單次靜脈輸注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劑量為1、3、6 或10×10 6個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kg,對輕度/中度帕金森患者安全、耐受性良好且無免疫原性。
2、間充質干細胞在腦癱中的應用
腦癱 (CP) 是一種由發育中腦部非進行性損傷導致的運動和姿勢障礙綜合征。腦癱通常伴有相關障礙,如認知困難、聽力或視力障礙以及癲癇。因此,腦癱被認為是兒童殘疾的主要原因 。
2020年2月3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上發布了一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的治療證據: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結果。

目的:我們進行了一項隨機試驗,以評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癱患者康復治療同時進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共入組患者 40 例,1 例患者撤回知情同意,因此 39 例患者接受了治療并完成了預定的評估。符合條件的患者被分為 hUC-MSC 組和對照組。
結果: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組在 3 和 6 個月的 CFA 評分改善更明顯,直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 6 個月才觀察到 GMFM 評分的更大改善。3例患者在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所有腦區的SUV均增加50%以上。此外,對照組未觀察到明顯變化。
結論:我們的數據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結合基本康復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腦癱兒童的粗大運動和認知功能方面更有效。
3、間充質干細胞在漸凍癥中的應用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ALS) 是一種罕見、致命、進行性疾病,發病率迅速上升,90% 的患者為新生發病,目前尚無針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使用 iPSC 衍生的運動神經元的研究揭示了這種疾病的復雜分子性質,與線粒體功能障礙和 ER 應激、NF 聚集形成、過度興奮和通道缺陷有關 。
2020年7月28日,波蘭奧爾什丁大學臨床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上發布了一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中的應用:一項原創研究》的研究結果。

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評估鞘內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漸凍癥患者殘疾發展和生存的影響。
方法:這項病例對照研究涉及 67 名接受沃頓氏膠間充質干細胞 (WJ-MSC) 治療的患者。
結果:在整個研究人群中,與對照組相比,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 70%。間充質干細胞降低漸凍癥疾病發展進展率的這些結果與線性回歸分析一致,該分析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具有顯著和強勁的效果。在分析組中,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均未出現與細胞給藥相關的任何嚴重不良事件。
結論:我們的結果表明,與參考受試者相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大幅降低進展速度,并使首次給藥后獲得積極反應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兩倍。
4、間充質干細胞在脊髓損傷中的應用
脊髓損傷是指脊髓的任何部分受到損傷,還可能包括脊髓末端的神經(馬尾神經)發生損傷。脊髓在大腦與身體其他部分之間發送并接收信號。脊髓損傷通常會導致受損部位下方的力量、感覺和其他身體功能發生永久性變化。
2014年11月17日,貢薩洛·莫尼茲研究中心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Therapy and Research》上發布了一篇《慢性脊髓損傷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自體移植后的安全性和神經系統評估》的研究結果。

目的:我們在此評估了慢性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自體移植間充質干細胞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潛在療效。
方法:我們對 14 名年齡在 18 至 65 歲之間的男女受試者進行了一項 I 期非對照研究,這些受試者患有胸椎或腰椎慢性創傷性脊髓損傷 (>6 個月),被歸類為美國脊髓損傷協會 (ASIA) A – 完全損傷。
結果:移植前和移植后 6 個月的輕觸和針刺 ASIA 敏感性評分分析顯示,敏感性有顯著改善。八名受試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得到改善。2名受試者的髖屈肌功能得到改善,移植前和移植 6 個月后,ASIA 運動評分有統計學上顯著改善。9名受試者的泌尿功能有所改善。
結論: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急性)的患者,病灶內移植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能促進神經系統的改善。
5、間充質干細胞在腦卒中的應用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引起血液灌注障礙而引起的腦損傷,發病率、致殘率和復發率高,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和第三大致殘原因,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是主要類型,占80%~85%。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后,由于血液灌注不足導致腦水腫、組織細胞缺氧壞死及谷氨酸誘發的興奮毒性,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嚴重且不可逆的損害
2024年3月,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在國際期刊《Annals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Neurology》上發布了一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薈萃分析》的研究結果。

目的:系統地評估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中風的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共納入13篇高質量文獻,檢索6個中英文數據庫,查找相關隨機對照試驗,檢索時間自建庫至2023年2月28日。兩名研究者進行篩選和綜合分析,評價研究質量。
結果:共有3篇文章報道了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前后的FMA評分,治療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的FMA評分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提示BMMSC治療可改善FMA評分。治療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FIM評分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僅有少數研究報告了極少量的不良事件,與對照組相比未見明顯增加,無法合并進行系統分析,且大部分不良事件為可耐受的發熱和輕微頭痛,可自行緩解,較為安全。
結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事件與常規治療相比無明顯差異,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
總結
綜上所述,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腦癱、漸凍癥、中風、帕金森、脊髓損傷)安全有效。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在不同患者中的療效有所差別,大多數人觀察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對間充質干細胞臨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間充質干細胞無疑為治療疑難雜癥和處理棘手的神經系統疾病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同時間充質干細胞將為更多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