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間充質干細胞可從臍帶 (UC-MSC)、骨髓 (BM-MSC) 和脂肪組織 (AD-MSC) 中提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長期以來一直是主要的干細胞來源,然而,獲取間充質干細胞所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促使人們開始研究其他更方便的來源。

本文將介紹在選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時,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的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及其不同的潛力如何從骨髓、脂肪、臍帶這三種間充質干細胞中選擇更加適合你的間充質干細胞。
在選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時,骨髓、脂肪、臍帶哪種間充質干細胞更適合你?
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1976 年,弗里登斯坦 (Friedenstein) 發現了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BM-MSC),此后,它已成為再生醫學中的重要一員。盡管骨髓是人類間充質干細胞的主要來源,但骨髓中的間充質干細胞數量卻少得驚人,盡管骨髓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干細胞,但僅占總基質細胞群的 0.001-0.01%。因此,體外擴增對于達到臨床所需的細胞數量至關重要。
更復雜的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數量和質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對其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構成了重大障礙。挑戰在于如何有效地將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擴增到治療水平。此外,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采集是一種侵入性且痛苦的過程,需要全身麻醉,這限制了它們在治療應用中的可用性。
然而,盡管存在這些挑戰,臨床前和臨床試驗均表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隨訪期間副作用極小。
治療疾病方面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骨關節炎、神經退行性疾病、運動相關損傷以及器官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等疾病方面表現出了有效性。
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AD-MSC) 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有前途的替代品。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是通過抽脂術從皮下脂肪組織中獲得的,可以快速大量獲得,且細胞活性高,使其成為更易獲取的資源。
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相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創傷更小、更方便、更容易。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是基質血管部分 (SVF) 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該部分細胞的 50% – 這幾乎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其微環境內的表達量的 500 倍。
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一樣,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的數量和質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然而,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在形態、表型和功能上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非常相似,使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替代品。
白色脂肪組織的不同區域——皮下脂肪組織 (SAT) 和內臟脂肪組織 (VAT)——由于其不同的發育起源和微環境而產生具有不同基因特征、分泌組和干細胞標記的間充質干細胞。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在長期細胞培養中具有穩定性,體外擴增效果好,具有較高的多向分化潛能。它們具有分化為中胚層細胞的能力,免疫原性低,免疫調節作用強。脂肪間充質干細胞表達 HLA-DR 蛋白的比例不到 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適合用于同種異體移植和治療免疫抵抗性疾病。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優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這歸因于其較高的細胞因子分泌水平。它們具有較高的增殖能力和較低的衰老率,再加上保留的分化潛能,使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在長期培養中在遺傳和形態上保持穩定。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使其成為治療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有希望的候選藥物。
疾病治療方面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因其多功能性而得到廣泛認可,為廣泛的治療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膚病和骨科疾病。
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UC-MSCs) 可從各種來源獲取,例如臍帶膠、臍帶膜和臍帶血管周圍區域。臍帶通常被當作醫療廢物丟棄,但卻是間充質干細胞的豐富且非侵入性可獲取的儲存器。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提取過程是非侵入性的,無需直接從患者身上獲取細胞。間充質干細胞是從捐贈的人類臍帶中合乎道德地獲取的。
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和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相比,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更高的增殖潛力,能夠更有效地進行體外擴增并產生更高的細胞數量。這些多能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類型,包括來自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細胞類型。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表達多能性基因標記 Oct-4、nanog 和 Sox-2 的水平低于胚胎干細胞 (ESC),但高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這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能代表原始干細胞的一個子集。
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和脂肪間充質干細胞類似,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會分泌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從而增強細胞修復機制。這些功能有助于間充質干細胞發揮抗炎和免疫調節特性。
與脂肪間充質干細胞一樣,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表達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相似的標志物,但 HLA-DR 表達較低,從而降低了移植排斥的風險,并有利于將其用于同種異體移植。
疾病治療方面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已在多個臨床試驗中針對不同適應癥進行了測試,包括 I 型糖尿病、SLE、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克羅恩病、同種異體移植相關疾病和感染,即 HIV 和敗血癥。
三種間充質干細胞的對比表
| 特征 |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 |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
| 采收程序 | 侵入性 | 微創 | 非侵入性 |
| 細胞產量 | 較低 | 更高 | 較低 |
| 年齡對細胞數量和質量的影響 | 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 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 不受影響 |
| 增殖能力 | 增殖潛力較低 | 增殖潛力較低 | 更高的增殖潛力 |
| 胚胎標志物的表達 | 降低 | 降低 | 更高 |
| 免疫調節特性 | 好的 | 好的 | 好的 |
總結
綜上所述,選擇哪種間充質干細胞取決于具體的治療需求和患者的具體情況:
- 如果目標是骨骼修復或神經再生,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更為適合。
- 如果目標是皮膚修復、抗纖維化或免疫調節,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更適合。
- 如果目標是廣泛的組織修復、抗衰老或多種疾病的綜合治療,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是最佳選擇。
間充質干細胞 (MSC) 因其獨特的特性和潛在的治療應用而在再生醫學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多能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類型,有助于組織修復,并調節免疫系統。間充質干細胞更吸引人的是其來源多樣,每種來源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力。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