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患病率正在上升。因此,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全科醫療中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常見。
客觀:的本文的目的是為全科醫生提供帕金森病的初步診斷和治療的實用概述。
討論:帕金森病是一種多系統疾病,其診斷方式以及早期治療可能會對患者體驗產生持久影響。本文中,作者介紹了他們推薦的診斷和初始治療方法,同時強調了常見的誤區以及一些實用的、簡單的診斷溝通策略。

初步診斷帕金森病的方式和治療帕金森病的方式有哪些?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國內人口患病率估計為0.85%。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預計未來幾十年中國帕金森病患者數量將會增加。全科醫生 (GP) 在及時診斷、有效溝通、轉診和治療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會對患者的就診體驗產生持久的影響。
帕金森病的診斷
雖然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癥狀(例如單側靜止性震顫和拖曳步態)的患者很容易被識別,但有些患者的診斷可能更加難以確定。沒有震顫的患者可能被誤認為是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或者全身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可能被錯誤地歸因于衰老。患者可能出現軀體不適,例如便秘,或包括肩痛在內的骨科問題。
在懷疑診斷為帕金森病之前,這些患者通常會先被轉診給風濕病專家、骨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相反,有一些“危險信號”應該提醒臨床醫生注意帕金森病以外的其他診斷的可能性(方框1),需要盡早進行神經系統檢查或調查。當患者出現一個或多個此類警示癥狀時,應考慮帕金森病的擬似癥狀(見表1)。雖然神經影像學等輔助檢查有助于支持診斷并排除擬似癥狀,但帕金森病仍然是一種臨床診斷,仔細的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對于確診至關重要。?
| 框1. 提示應懷疑帕金森病以外的其他診斷的危險信號 |
| 客觀肢體無力(注意帕金森病患者經常報告主觀無力,但正式測試時發現力量正常) 數周至數月內神經系統迅速惡化 早期反復跌倒 缺乏典型的非運動特征(便秘、嗅覺喪失、快速眼動 睡眠障礙、日間尿急) 目前正在使用多巴胺阻斷藥物,例如丙氯拉嗪、 甲氧氯普胺或抗精神病藥物 嚴重直立性低血壓(>30 mmHg) 早期認知障礙 尿失禁 缺乏左旋多巴反應性 |
帕金森病是一種全身疾病,而不僅僅是運動疾病
帕金森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尤其影響胃腸系統,除了引起運動癥狀外,還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睡眠和情緒。許多非運動癥狀在運動癥狀出現之前就已出現,因此產生了“前驅帕金森病”的概念。了解這些癥狀有助于早期診斷,并通過認識到非運動表現對殘疾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來輔助有效治療。
運動癥狀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現是運動遲緩,即動作遲緩,并伴有靜止性震顫和/或僵硬。肢體運動遲緩是診斷的必要條件,尤其是運動幅度隨重復次數減少(稱為運動減退)。當患者走進診室時,您可能會注意到他們走路時動作緩慢或不擺動一只手臂。檢查過程中,務必注意患者是否有運動幅度減小或因手指和腳趾重復敲擊而導致的短暫性運動停止。檢查中可能發現的其他運動遲緩表現包括:由于自發性面部運動減少而導致的面具樣面容、眨眼頻率降低、聲音低沉(柔和)和小寫癥。
帕金森病的靜止性震顫通常較慢(4-6Hz),最常見于上肢遠端且不對稱,但下肢也可發病。對于上肢,最佳評估方法是讓患者俯臥或半俯臥,將雙手放在腿上,或讓患者將雙手垂于身體兩側。要求患者完成一項簡單的心理任務,例如倒背月份,通常可誘發靜止性震顫。患有靜止性震顫的患者幾乎肯定患有帕金森綜合征,而非特發性震顫。
早期步態改變的特征是手臂擺動不對稱減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步幅會縮短,步高也會降低,從而形成典型的拖步步態。患者可能喪失旋轉和轉彎的能力,需要整體轉彎,需要跨步。跌倒是晚期特征,診斷后一年內出現跌倒應懷疑帕金森病類似癥狀(表1)。
| 表1. 帕金森病的類似癥狀以及何時考慮 | |
| 帕金森病模仿癥 | 特征 |
| 特發性震顫或肌張力障礙性震顫 | 靜息狀態下無震顫,但在姿勢改變(例如雙臂伸展)或使用手部時會變得明顯。書寫通常較大且顫抖,而非帕金森病典型的小寫癥。震顫也可能影響頭部、頸部和聲音。帕金森病的其他運動和非運動體征通常不出現。 |
| 藥物引起的帕金森病 | 近期或長期服用多巴胺阻斷藥物(丙氯拉嗪、甲氧氯普胺、抗精神病藥物)。 通常表現為雙側對稱性帕金森綜合征;但可能與典型的帕金森病癥狀相似。 |
| 正常壓力腦積水 | 神經影像學(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顯示明顯的步態凍結,步態寬闊,腦室擴大,尤其是與尿失禁和認知障礙相結合時。 |
|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 早期跌倒(尤其是向后跌倒),伴姿勢不穩。 早期認知遲緩或人格改變。 左旋多巴反應不佳。 |
| 多系統萎縮 | 早期嚴重的自主神經體征,尤其是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和直立性低血壓。 小腦體征(寬基步態、肢體共濟失調、動作性震顫)。 左旋多巴反應不佳。 |
| 路易體癡呆 | 認知波動。 早期出現明顯的幻視。 癡呆癥與運動癥狀同時發生,或先于運動癥狀出現。 |
非運動癥狀
雖然帕金森病主要由其運動癥狀定義,但大多數患者都存在一系列廣泛而特征性的非運動癥狀。
非運動癥狀的臨床地位與影響
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雖非診斷核心,卻是患者生活質量的首要威脅。90%患者在病程中出現至少一種非運動癥狀,且常早于運動癥狀十余年發生。這些癥狀(如抑郁、便秘、嗅覺喪失)因表現隱匿易被誤診,導致平均延誤診斷2.3年,加劇患者焦慮。研究表明,非運動癥狀對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甚至超過震顫和運動遲緩,是患者就診基層醫療的主要原因。
核心前驅標志與預警價值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 是最具預測價值的非運動癥狀:
- 約33%帕金森患者存在RBD,表現為夢中暴力行為(踢打、喊叫),需伴侶觀察發現;
- 80%的孤立性RBD患者最終轉化為帕金森病,平均早于運動癥狀10-15年。
便秘(70-90%患者)與嗅覺減退(90%患者)同樣是關鍵前驅信號,可在運動障礙出現前十年發生,三者聯合預警價值提升至OR=15.6。
神經精神癥狀與廣泛系統受累
神經精神癥狀呈高發態勢:
- 抑郁/焦慮發病率達40%(常人2倍),25%為首發癥狀;
- 40%患者出現視幻覺(常為良性小動物影像),晚期進展為威脅性精神病;
- 40%患者最終發展為癡呆(風險為常人6倍)。
疼痛(中樞性/肌張力障礙性)與自主神經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尿急、勃起功能障礙)顯著降低生活能力,而睡眠障礙(失眠、日間嗜睡)及疲勞感貫穿全程,卻常被臨床低估。
提供診斷
全科醫生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溝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早期診斷可能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診斷溝通的核心價值
全科醫生在帕金森病診斷中的溝通質量對患者長期生活質量具有深遠影響。研究顯示:
- 患者對診斷解釋的滿意度直接影響其疾病適應能力(即使多年后);
- 診斷延遲或輾轉多機構會顯著增加患者不滿;
- 而提供清晰信息、解答空間及共情回應可提升滿意度。
關鍵點:首次溝通需預留充分時間,允許患者提問并表達焦慮(80%患者有此需求)。
患者認知差異與溝通策略
患者對帕金森病的認知受個人經歷主導:
- 部分人接觸過患者/照料者,形成先入印象;
- 多數患者對診斷存在未言明的恐懼(僅30%主動表達)。
溝通要點:
- 建議配偶/支持者陪同問診;
- 先詢問患者對疾病的既有認知;
- 澄清誤區:強調帕金森病是臨床診斷(輔檢僅支持作用),網絡信息存在大量誤導。
信息傳遞的分層藝術
初診溝通原則:
- 避免信息過載:首診聚焦核心問題(癥狀機制、診療路徑);
- 必提非運動癥狀:90%患者最困擾的問題(如抑郁、便秘);
- 回應生存恐懼:明確說明疾病對工作/社交的影響程度。
需傳遞關鍵理念:帕金森病是可管理的慢性病,進展緩慢且存在有效療法(勿讓診斷定義人生)。
建立持續支持體系
診斷后管理四要素:
醫療錨定:→ 明確全科醫生的全程支持角色(“我將協同專科解決您的新癥狀”);
復診機制:→ 安排2-4周短期復診以答疑(降低焦慮復發率40%);
信息管控:→ 推薦權威機構資源(如澳大利亞帕金森協會),警示晚期并發癥信息的恐懼風險;
決策模式:→ 踐行共同決策(如治療方案選擇)與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原則。
| 框2. 常見問題和建議解釋 |
| 我需要治療嗎? 如果存在任何社交或身體障礙,都應開始治療。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震顫、僵硬、遲鈍)已有有效治療方法,但便秘、頭暈、失眠、焦慮和抑郁等問題也存在有效治療方法。延遲治療無益。目前使用的藥物療效確切,通常耐受性良好。 我的治療方案有哪些? 治療應側重于改善生活質量,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例如運動療法和物理療法。 我的預后如何? 帕金森病進展緩慢,每5-10年才會出現一次重大變化。個體差異很大,應告知患者不能以其他帕金森病患者的經歷為指導。 我的駕駛和工作會受到影響嗎? 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駕駛能力,包括視力/視力、認知/注意力、嗜睡、藥物和疾病嚴重程度。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仍然能夠安全駕駛;然而,駕照頒發機構可能要求每年進行體檢。 帕金森病會遺傳嗎?我的家人有患病風險嗎? 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例并非遺傳性的。約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庭成員受累。然而,通常情況下,帕金森病的發病因素有很多,而非單一基因。如果近親中有一位患有帕金森病,則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會增加約2%。 |
初始治療帕金森病的方式有哪些?
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溝通可能很復雜。作為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患者都應轉診至專科神經科服務。患者轉診的時間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患者偏好、全科醫生資源以及當地專科服務的可用性。如果條件允許,盡早轉診給帕金森病專科護士將非常有價值。然而,轉診至專科服務并不意味著延遲治療。再次,患者是否開始治療取決于患者的偏好、運動和非運動障礙的嚴重程度以及相關的生活質量受損程度。
影響治療開始時機的其他因素包括職業、年齡和合并癥。因此,在會診期間,有必要確定哪些癥狀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功能。在某些患者中,運動障礙可能與手部震顫有關,而對于其他患者來說,整體行動遲緩可能是主要癥狀。雖然某些癥狀在外部檢查者看來可能并不明顯,但即使只在慣用手上察覺到輕微癥狀,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因此應該影響治療方案。多巴胺能療法有望通過改善運動遲緩、僵硬和震顫來有效治療這些缺陷。
左旋多巴與卡比多巴或芐絲肼(均為多巴脫羧酶抑制劑,可在左旋多巴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之前抑制其在外周分解)合用,是控制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最有效的療法。如果患者有超過輕度殘疾,則沒有必要推遲左旋多巴治療,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停止左旋多巴治療,錯誤地希望它能推遲后期運動波動的發生,例如峰劑量運動障礙,這是不恰當的,會使患者失去有效的早期治療。
對于輕度帕金森病患者,單胺氧化酶-B(MAO-B)抑制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們耐受性好,并且每日只需服用一次。多巴胺激動劑,無論是口服還是貼劑,對輕度帕金森病的運動控制也有效。然而,應告知患者多巴胺激動劑可能導致沖動控制障礙,包括強迫性賭博、暴飲暴食、消費或性欲亢進。此外,多巴胺激動劑可能會加劇日間過度嗜睡和幻覺。
因此,每次就診都是探究這些潛在副作用的機會。由于存在惡心和頭暈的風險,多巴胺激動劑應逐漸開??始(從低劑量開始,緩慢增加)。如果使用多巴胺激動劑或MAOB-B抑制劑進行初始治療后癥狀控制不佳,應毫不猶豫地加用左旋多巴,通常較低劑量(100毫克,每日三次)即可有效。表2和表3概述了這些治療方法以及常用于治療非運動癥狀的藥物。
| 表 2. 帕金森病常用藥物及其副作用 | ||||
|---|---|---|---|---|
| 班級 | 常見配方 | 典型劑量范圍 | 主要副作用 | 其他注意事項 |
| 左旋多巴+多巴脫羧酶抑制劑 | 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 左旋多巴每日300~1000毫克,每日服用3~5次 | 惡心 、直立性頭暈、 嗜睡 | 大多數患者的一線治療 |
| 左旋多巴/芐絲肼 | 左旋多巴每日300~1000毫克,每日服用3~5次 | 惡心 、直立性頭暈、 嗜睡 | 大多數患者的一線治療 | |
| 左旋多巴+多巴脫羧酶抑制劑+COMT抑制劑 | 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恩他卡朋* | 左旋多巴每日300~1000毫克,每日服用3~5次 | 惡心 、直立性頭暈、 嗜睡 | 建議由專科醫生(神經科醫生或其他帕金森病專家)進行指導 |
| MAO-B抑制劑 | 雷沙吉蘭 | 每日1毫克 | 通常耐受性良好, 惡心 ,直立性頭暈 ,與其他血清素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產生血清素毒性 | 可作為較輕癥狀的一線治療 |
| 司來吉蘭 | 每日2.5~10毫克(分兩次服用,早上和中午) | 意識模糊、惡心、 直立性頭暈, 與其他血清素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產生血清素毒性 | ||
| 沙芬酰胺 | 每日50~100毫克 | 通常耐受性良好, 惡心 ,直立性頭暈 ,與其他血清素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產生血清素毒性 | ||
| 多巴胺激動劑 | 普拉克索 | 控釋:每日 0.375-3 毫克 速釋: 每日三次,每次 0.125-1 毫克 | 惡心、 直立性頭暈、 幻覺、 沖動控制障礙、 外周水腫、 如果快速減量/停止,會出現戒斷綜合征 | 老年人和有沖動控制障礙風險的人(賭博、酒精使用障礙、性欲亢進)應謹慎使用 |
| 羅替戈汀貼劑 | 每日2~8毫克貼劑 | 應用部位反應 惡心 直立性頭暈 幻覺 沖動控制障礙 外周水腫 如果快速減量/停止,會出現戒斷綜合征 | 老年人和有沖動控制障礙風險的人(賭博、酒精使用障礙、性欲亢進)應謹慎使用 | |
| 抗膽堿能 | 苯扎托品 | 每日 0.5~5 毫克(最多分 3 或 4 次服用) | 意識 模糊 尿潴留 便秘 口干 眼干 | 偶爾對明顯的靜止性震顫有用, 老年人和認知能力較弱者慎用 |
| 苯海索 | 每日 0.5~5 毫克(最多分 3 或 4 次服用) | 意識 模糊 尿潴留 便秘 口干 眼干 | 偶爾對明顯的靜止性震顫有用, 老年人和認知能力較弱者慎用 | |
| NMDA受體拮抗劑 | 金剛烷胺 | 100毫克,每日1~3次 | 幻覺 周圍水腫 失眠 網狀青斑 | 有助于控制運動障礙, 避免在下午晚些時候或晚上服用,以減少失眠的風險, 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建議由專科醫生(神經科醫生或其他帕金森病專家)開始使用 |
| *恩他卡朋是一種 COMT 抑制劑,可延長左旋多巴的作用時間。這對于帕金森病癥狀在下次服藥前復發的患者尤其有效。COMT ,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MAO-B,單胺氧化酶-B;NMDA,N-甲基-D-天冬氨酸 | ||||
| 表 3. 針對非運動癥狀的常用干預措施 | |||
| 癥狀 | 干涉 | 典型劑量范圍 | 常見副作用 |
|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 | 氯硝西泮 | 夜間0.5~1毫克 | 嗜睡 |
| 失眠 | 睡眠衛生 | ||
| 阿米替林 | 睡前約 2 小時服用 5-25 毫克 | 眼睛干澀口干便秘早晨鎮靜尿潴留(男性首先排除膀胱出口梗阻) | |
| 注意:確保良好的夜間運動控制——“關閉”癥狀(僵硬、痙攣)可能會妨礙/擾亂睡眠 | |||
| 便秘 | 纖維補充劑 | 每天三次,每次1-2茶匙 | 脹氣腹脹腹部不適 |
| 聚乙二醇 | 每天兩次,每次1-2袋 | 惡心腹部不適腹瀉 | |
| 注意:避免使用蒽類瀉藥(例如番瀉葉)超過 2 周,因為存在腸道依賴和便秘風險 | |||
| 精神病 | 喹硫平 | 12.5~75毫克,分次服用 | 嗜睡 |
| 沮喪 | 帕羅西汀 | 20毫克 | 胃腸不適鎮靜性功能障礙厭食癥 |
| 文拉法辛緩釋片 | 75–150毫克 | 胃腸不適失眠鎮靜多汗癥 | |
| 不安腿綜合征 | 普拉克索 | 夜間125–750 μg | 惡心直立性頭暈幻覺沖動控制障礙外周水腫如果快速 減量或停止,會出現戒斷綜合征睡眠發作/嗜睡 |
| 直立性低血壓 | 增加液體(至少 1.5 升/天)和鹽的攝入量 | 監測臥位/夜間高血壓 | |
| 氟氫可的松 | 100–300 μg,分次服用(早上、中午) | 浮腫高血壓低鉀血癥 | |
左旋多巴規范化治療策略
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對左旋多巴反應率超80%,標準初始劑量為 300-600mg/日(分3次口服)。老年患者需警惕惡心/頭暈風險,推薦階梯滴定方案:
- 起始50mg/日×3-7天 → 每3-7天遞增50mg→目標劑量100mg tid(300mg/日)
- 后續根據癥狀控制調整至450-600mg/日(最大劑量≤1500mg/日)
關鍵提示:
- 對足量左旋多巴無效者需轉診神經科重新評估診斷(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綜合征)
- 破除“左旋多巴恐懼癥”誤區:無證據表明其具神經毒性,運動并發癥主因疾病進展而非藥物
運動并發癥認知糾偏與患者教育
需主動篩查患者對左旋多巴的三大誤解并澄清:
- “有效期僅5年”→ 實際療效持續終生,但需劑量調整應對進展
- “誘發運動障礙”→ 劑峰異動癥主因疾病晚期多巴胺受體超敏(非藥物直接毒性)
- “加速病情惡化”→ 大型隊列研究證實早期用藥不改變疾病進展速度
溝通核心:強調左旋多巴是改善生活質量的安全對癥治療,延遲使用反致功能不可逆喪失
運動療法的核心地位與實施路徑
運動干預應作為與藥物治療并行的基礎治療:
方案設計:融合有氧訓練(如快走)、抗阻練習(彈力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及復雜性運動(舞蹈/太極)
獲益機制:
→ 短期改善步態/平衡(UPDRS-III評分↓30%)
→ 長期延緩殘疾進展,降低跌倒風險40%
→ 延伸效益:提升心血管功能、緩解抑郁、改善睡眠碎片化
臨床路徑:確診后立即轉診物理治療師制定個體化計劃(證據等級A),重點訓練步態啟動、軀干旋轉、雙重任務能力
雖然神經科支持應該隨時可用,但對于出現早期癥狀的患者或確診帕金森病并尋求治療和建議的患者,全科醫生通常是第一時間尋求幫助的。有效的初始治療方案應包括:迅速識別帕金森病的核心特征;清晰解釋診斷和癥狀,留出時間解答患者的疑問;及時啟動一線治療,并輔以全科醫生、患者和神經科醫生之間有效、坦誠的溝通。
參考資料:
Ayton D, Ayton S, Barker AL, Bush AI, Warren N. Parkinson’s disease prevalenc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rurality and agricultural determinants.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9;61:198–02. doi: 10.1016/j.parkreldis.2018.10.026.?Search PubMed
Williams DR, Lees AJ. How do patients with parkinsonism present?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Intern Med J 2009;39(1):7–12. doi: 10.1111/j.1445-5994.2008.01635.x.?Search PubMed
Wilken M, Bruno V, Rossi M, Ameghino L, Deuschl G, Merello M.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hand positions to assess upper limb rest tremor. Mov Disord 2019;34(4):575–79. doi: 10.1002/mds.27648.?Search PubMed
Santos-García D, de la Fuente-Fernández R. Impact of non-motor symptoms on health-related and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Sci 2013;332(1–2):136–40. doi: 10.1016/j.jns.2013.07.005.?Search PubMed
Abbott RD, Petrovitch H, White LR, et al. Frequency of bowel movements and the future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2001;57(3):456–62. doi: 10.1212/wnl.57.3.456.?Search PubMed
Chaudhuri KR, Healy DG, Schapira A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 2006;5(3):235–45. doi: 10.1016/S1474-4422(06)70373-8.?Search PubMed
Ha AD, Jankovic J. 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12;27(4):485–91. doi: 10.1002/mds.23959.?Search PubMed
Global Parkinson’s Disease Survey (GPDS) Steering Committee. Factors impacting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Mov Disord 2002;17(1):60–67. doi: 10.1002/mds.10010.?Search PubMed
Plouvier AOA, Olde Hartman TC, de Bont OA, et al. The diagnostic pathway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atient dissatisfaction. BMC Fam Pract 2017;18(1):83. doi: 10.1186/s12875-017-0652-y.?Search PubMed
Schrag A, Modi S, Hotham S, et al. Patient experiences of receiving a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2018;265(5):1151–57. doi: 10.1007/s00415-018-8817-8.?Search PubMed
Bhidayasiri R, Panyakaew P, Trenkwalder C, et al. Delivering patient-centered care in Parkinson’s disease: Challenges and consensu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anel.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20;72:82–87. doi: 10.1016/j.parkreldis.2020.02.013.?Search PubMed
Tan AH, Tan CT, Marras C, et al. Knowledge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a multiethnic urban Asian setting. J Parkinsons Dis 2015;5(4):865–79. doi: 10.3233/JPD-150594.?Search PubMed
Schrag A, Khan K, Hotham S, Merritt R, Rascol O, Graham L. Experience of car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survey by the European Parkinson’s Disease Association. Eur J Neurol 2018;25(12):1410–e120. doi: 10.1111/ene.13738.?Search PubMed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Parkinson’s disease in adults [NG71]. London, UK: NICE, 2017.?Search PubMed
de Bie RMA, Clarke CE, Espay AJ, Fox SH, Lang AE. Initi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in Parkinson’s disease: When, why, and how. Lancet Neurol 2020;19(5):452–61. doi: 10.1016/S1474-4422(20)30036-3.?Search PubMed
Speelman AD, van de Warrenburg BP, van Nimwegen M, Petzinger GM, Munneke M, Bloem BR. How might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Nat Rev Neurol 2011;7(9):528–34. doi: 10.1038/nrneurol.2011.107.?Search PubMed
Tomlinson CL, Patel S, Meek C, et al. Physiotherapy interven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12;345:e5004. doi: 10.1136/bmj.e5004.?Search PubMed
van der Kolk NM, King LA. Effects of exercise on mobility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Mov Disord 2013;28(11):1587–96. doi: 10.1002/mds.25658.?Search PubMed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