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 ),簡稱腦癱。被認為是一組影響運動、肌肉張力和協調性的非進行性永久性中樞神經系統障礙。
一般是由出生前或分娩過程中發生的腦損傷引起,頭部病變,累及四肢功能。它也被稱為Little病,因為該術語由William John Little在1843年首次描述,他提到痙攣是由于嬰兒期、早產或出生窒息期間大腦受損而發生的。
腦癱是什么?

隨后Osler、Sach和Peterson、Sigmund Frued、Mac Keith和Polani以及許多其他人做出了廣泛貢獻,直到2006年,一個專家執行小組將CP定義為一組運動和姿勢發展的永久性障礙,導致活動限制,這歸因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兒大腦中發生的非進行性障礙。
腦癱癥狀是異質的,腦損傷有限的兒童可能會發現肌肉骨骼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困難,另一個有廣泛癥狀的孩子可能患有妨礙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合并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其癥狀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
在分娩前、分娩期間或剛分娩后大腦發育受損會影響身體的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產生肌肉異常收縮、姿勢改變、運動和活動受限等癥狀,并伴有感覺障礙和知覺障礙,認知問題、無法溝通、行為問題、癲癇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
以前,人們認為出生時缺氧是導致腦癱的原因;然而,隨著新興研究的出現,顯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和風險因素會導致腦癱的發生。現在認為腦癱是發育期間一系列事件的結果,這些事件結合起來對大腦造成傷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CP的流行病學發生了變化。每1000個活產嬰兒中有2-3個發生;然而,它在幾十年內相對穩定。在1990年之前的研究中發現CP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因為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更高;然而,由于此后產前護理也有所改善,患病率隨后有所下降。從1990年到2003年,流行率保持不變,發現在2.2和2.3之間;然而,它現在已經減少了。
根據另一項研究,自1995年以來,澳大利亞兒童的CP患病率從2.1下降到1.4;除此之外,多項研究表明,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負擔,兒童得不到最好的CP預防和管理服務,導致其嚴重程度增加;這些人口趨勢表明預防和管理研究的變革是成功的;然而,在這些領域需要更多的研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種低成本的新型治療技術可以很容易地提供給人群,有望帶來更好的結果。全球流行病學研究發現CP的發病率穩定,但早產并發癥的管理仍然是增加該病發病率的一個因素。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