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一種多發于胎兒期或嬰幼兒早期、由腦部損傷引起的非進展性障礙。它不僅影響孩子的運動和神經發育,還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盡管傳統治療方法不斷發展,但在改善核心癥狀方面,仍有不少難以逾越的障礙。
近幾年,干細胞療法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也被越來越多研究者和家長寄予厚望。這項看似充滿希望的技術,究竟發展到了哪一步?它是否真的有效?采用的又是哪類干細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試圖全面梳理和還原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現狀與未來。

干細胞治療腦癱:技術成熟嗎?療效如何?都有哪些技術類型?
一、技術成熟度:臨床研究階段,尚未達到全面應用
干細胞能用來治腦癱,核心就在于干細胞有倆本事:能不斷自我更新,還能變成多種功能細胞。治療的時候,它通過替換受損細胞、調節免疫反應、提供營養支持,還有激活大腦自身的修復能力這四個辦法,幫受損的腦組織慢慢修復。從現在的臨床情況來看,這技術確實挺有潛力,但離真正成熟能用還有段路要走。

在研究成果上,國內外都有不少好消息。國內這邊,2005年北京海軍總醫院就做了全球第一例神經干細胞腦內移植,治的是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癱,之后相關研究就一直沒停過。2017年啟動的 “0411大連行動”,是國家衛健委首批備案的臨床研究項目,到現在已經治了上千個孩子,超過80%的孩子在運動、認知這些方面都有明顯好轉。?
國外也有不少研究證實這辦法可行。比如波蘭、美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研究都發現,用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或者神經干細胞治療后,孩子的運動協調性變好了,自己能照顧自己了,連睡眠質量都提高了。?
根據2023年的一篇綜述,全球已經有2400多個腦癱孩子參加過干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哪個國家正式批準把干細胞療法當成腦癱的常規治療手段。這背后有幾個繞不開的難題:?
- 倫理方面,給孩子做研究,倫理上要考慮的問題特別多,所以每次研究的樣本量都不大。?
- 技術上也有瓶頸,干細胞從哪來、怎么制備才標準,移植后能不能存活、會不會分化成需要的細胞,這些問題還沒徹底搞明白。?
- 而且治療費不便宜,一次就要10到30萬,普通家庭根本承擔不起,這也讓好多人用不上這項技術。?
二、干細胞治療腦癱:療效究竟如何?
評估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療效,需從多個維度考量。
2.1 運動功能改善方面
在運動功能改善方面,眾多臨床案例表明,干細胞治療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例如:
2012年,國外研究團隊在期刊《Case Reports in Transplantation》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的潛力》的臨床研究成果。

治療后觀察到:在干預后的六個月內,我們注意到患者能夠獨立行走,盡管存在輕微的外翻畸形。隨著時間推移,患者的運動功能持續進步,現在她已經能夠握住具有抓握力的物品,如蠟筆或鉛筆,并開始嘗試繪制水平和垂直線條以及簡單的圖形。這一進展表明她的肌肉控制能力程度有了顯著提升。
起初,患者需要他人幫助進食,而現在她已經能夠自主地將食物送入口中。根據GMFCS-E&R分級標準,她的運動能力從III級提升到了I級。
詳情請瀏覽:干細胞療法能恢復腦癱患者運動功能嗎?327例患者告訴你答案
2.2 認真功能方面的改善
2020年,韓國首爾細胞治療研究所在期刊《Journal of Case Reports: Open Access》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人臍帶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癱》的臨床研究。

患者一:患者1是一名5歲男孩,體重15公斤,身高98厘米。18個月大時,呼叫響應、眼神接觸和注意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18 個月大時,他在大學醫院兒科精神病學部被診斷出患有腦癱。
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1月8日共進行6次UC-MSC靜脈注射。病例1患者在UC-MSC移植前無法進行社交,眼神接觸時沒有眼神接觸,對父母沒有感情。
治療后,通過與同齡人交往,社交能力增強,身體能力和情緒反應得到改善。
患者的表達性語言增加,言語和非言語交流能力得到改善,患者能夠像同齡兒童一樣積極表現。(見圖1)。

患者二:患者2是一名6歲男孩,體重17公斤,身高120厘米。2歲時,患者無法掌握語言,認知能力與同齡人相比較差。他經常尖叫,失控。
2019年9月19日至2019年11月28日共進行4次UC-MSCs 1×106/kg靜脈注射。
治療后,人際交往、情緒反應、身體反應明顯改善,患者能夠模仿他人唱歌等。患者眼神交流改善,能夠與他人順暢交流,言語和非言語交流能力提高,表達性語言增強(見圖2)。
由于與朋友的人際關系改善,患者現在就讀于普通小學。根據自閉癥譜系商數測試結果,隨著自閉癥癥狀的明顯改善,分數迅速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

綜上所述,人臍帶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對腦癱患者的語言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研究中的兩名患者在接受多次UC-MSC靜脈注射后,不僅在表達性語言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言語和非言語交流,而且在社交技能上也表現出顯著改善,如增強的眼神交流、與同齡人的互動以及情緒反應的提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患者由于人際關系的改善,成功進入了普通小學就讀,這表明其社會適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詳情請瀏覽:腦癱認知功能能夠恢復嗎?干細胞療法給出突破性答案
2.3 患者癥狀緩解狀況
2017年,中國武警總醫院在期刊《武警醫學》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患兒流涎癥療效觀察》的臨床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共納入了25例輕度腦癱合并流涎癥患兒被隨機分入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每位患兒接受4次腰椎穿刺干細胞移植術,對照組不給予任何手術及藥物干預治療。
研究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顯著改善輕度腦癱患兒流涎癥,術后1個月實驗組唾液分泌頻率(SF)治愈率達61.54%、生活質量評分(DQ)治愈率69.23%,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有效率(顯著改善)全程維持在69.23%;
吞咽功能(W指標)在1-3個月治愈率/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6個月雖差異不顯著但仍優于基線。
該療法為流涎癥腦癱患兒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療新選擇,驗證了干細胞干預在改善神經功能缺陷中的潛力,為臨床推廣提供了初步證據支持。
三、干細胞治療腦癱主流技術類型
3.1 常用干細胞類型
目前臨床應用的干細胞主要包括三類,各有優劣:
| 類型 | 來源 | 優勢 | 局限性 |
|---|---|---|---|
| 間充質干細胞 (MSCs) | 臍帶血、骨髓、脂肪組織 | 免疫原性低,無需配型;抗炎、促血管新生 | 分化神經元能力有限 |
| 神經干細胞 (NSCs) | 胚胎、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 | 可直接分化為神經元,修復神經通路 | 倫理爭議;體外擴增難度大 |
| 臍帶血干細胞 | 新生兒臍帶血 | 易獲取,增殖能力強 | 單份臍帶血細胞數量有限 |
詳情請瀏覽:腦癱治療選間充質還是神經干細胞?機制、療效和安全性的全面對比
3.2 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技術類型
在干細胞用于腦癱治療的實踐中,不同的給藥方式對應著不同的治療目的和適應人群。下面是幾種目前較常見的途徑:
1. 靜脈輸注: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操作簡單,創傷也小。通過靜脈注射,干細胞可以隨著血液循環在體內分布,適合用于需要系統性修復的情況,比如同時涉及多個部位的腦損傷或伴隨其他器官損害的患兒。
2. 鞘內注射(從脊柱注入):顧名思義,就是將干細胞注入脊髓周圍的蛛網膜下腔。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它能更有效地突破血腦屏障,把干細胞直接送到中樞神經系統,對神經系統類疾病(比如腦癱或脊髓損傷)更具針對性,也更容易提高局部濃度。
3. 腦內定點注射:通過立體定位技術,醫生可以把干細胞直接打到腦部受損區域。這種方式精度高,屬于“直達核心”的方案,理論上能更直接地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與修復。缺點是過程相對復雜,對操作和設備要求較高。
4. 鼻腔給藥:鼻腔是一個特別的“捷徑”。通過鼻內給藥,干細胞可借助嗅神經通路進入大腦,中途繞開血腦屏障。既不用穿刺也沒太大創傷,孩子接受度更高,適合做長期療法或在其他治療方式基礎上的補充。
詳情請瀏覽:干細胞治療腦癱:不同輸注方式的療效對比,哪種方式效果更好?
四、未來發展方向
雖然現在還面臨不少難題,但干細胞治療腦癱技術的未來還是挺讓人期待的。在研究這塊,不少國家已經在準備開展多中心 Ⅲ 期臨床試驗了。通過這種大規模、長時間的跟蹤研究,能收集到更扎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讓大家對這項技術更有信心。?
政策方面也有好消息,各國監管機構專門為干細胞療法開辟了綠色通道。在把好質量關的前提下,簡化了審批流程,就是想讓這項技術能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到臨床,真正幫到患者。?
技術研發上,科研人員也沒閑著。他們一直在琢磨怎么優化干細胞的制備工藝,尋找更精準的移植方法和合適的劑量,還在研究怎么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對干細胞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這樣就能讓治療更有針對性,效果也更好。?
另外,現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發展得很快,把它們和干細胞治療結合起來,說不定以后就能實現更精準、更有效的腦癱治療了。
結語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腦癱這項技術,現在雖然還沒完全成熟,但已經能看出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臨床上也顯露出不少積極的苗頭。?
想想看,有那么多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不斷鉆研,醫療機構用心開展治療研究,監管部門也在為規范發展保駕護航,再加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大家一起使勁兒。隨著技術一點點完善,遇到的問題一個個解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一定能變成成熟又可靠的腦癱治療方法,給更多被病痛困擾的患者和家庭,帶去康復的希望和光亮。
相關閱讀:干細胞治療腦癱什么時候上市?全球臨床進展與上市時間預測
參考資料:
Purandare, Chaitanya, Shitole, D. G., Belle, Vaijayantee, Kedari, Aarti, Bora, Neeta, Joshi, Meghna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Cerebral Palsy, Case Reports in Transplantation, 2012, 825289, 6 pages, 2012. https://doi.org/10.1155/2012/825289
Sang Yeon Lee, Hyunjun Ahn, Won-ju Jung, Jihye Ahn, Kye Ho Lee (2020) A Case Study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reatment Using Allogen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Case Reports: Open Access 5: 1-7彭亞偉,王曉東,徐成娥,等.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患兒流涎癥療效觀察[J].武警醫學,2017,28(05):478-482.DOI:10.14010/j.cnki.wjyx.2017.05.014.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