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腦癱?
腦癱(CP)是由大腦受損引起的一種疾病,會影響人的運動能力和控制肌肉的能力。
腦癱會影響人的一生,引起腦癱的大腦受損發(fā)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頭幾個月。中國大約每500名嬰兒中就有一名嬰兒患有腦癱。
病因
導致腦癱的大腦受損可能有多種原因,但醫(yī)生無法確定導致大多數(shù)嬰兒患上腦癱的具體原因。
風險因素
與小孩患腦性癱瘓可能性增加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
- 妊娠早產(妊娠不到37周);
- 出生時體重過輕;
- 妊娠早期病毒感染;
- 妊娠期間或出生后細菌感染使嬰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
- 嚴重胎疸;
- 患有引起凝血問題的疾病;
- 母親和嬰兒血型的差異;
- 胎盤在為嬰兒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方面存在問題;
- 妊娠期間或分娩時嬰兒缺氧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過長。
男性比女性患腦癱的可能性略高。多胎妊娠(雙胞胎、三胞胎或更多)的嬰兒也更有可能早產或出生體重過輕,因此患腦癱的風險更高。
雖然腦癱遺傳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存在一些與遺傳相關的特征,如早產,而使患腦癱風險增加。
類型
腦癱患者的癥狀類型取決于大腦受損部位。

引起腦性癱瘓的大腦受損部位不同導致癥狀不同。
腦癱的主要類型有四種:
痙攣性腦癱
痙攣性腦癱是目前最常見的腦癱類型,由大腦頂部負責控制軀體運動的主要區(qū)域即運動皮質受損引起。
為使軀體運動順暢,不同肌群必須按照正確的順序協(xié)同運作,有些收縮而有些放松。痙攣性腦癱患者的肌肉往往僵硬,緊繃,肌群無法以正確順序接收大腦發(fā)出的信息,從而使運動很難順暢。
痙攣性腦癱患者通常的表現(xiàn):
- 做出僵硬,不平穩(wěn)的動作;
- 關節(jié)緊繃且彎曲。
運動障礙型腦癱
運動障礙型腦癱不太常見。運動障礙型腦癱由大腦中稱為基底神經節(jié)的區(qū)域受損引起,基底神經節(jié)調節(jié)運動皮質和脊髓之間的信息,幫助控制隨意運動。
運動障礙性腦癱患者可能存在三種運動障礙:
- 張力失調-運動遲緩,肢體扭曲,運動重復或姿勢異常。張力失調由不隨意肌在不隨意運動時收縮引起;
- 手足徐動癥-肌張力在松弛到僵硬且緊繃之間變化。手足徐動癥會導致運動遲緩和不隨意的扭動。手足徐動癥患者可能難以控制面部、口腔和舌頭肌肉,并且可能難以控制行動,如說話、進食、飲水和管理唾液;
- 舞蹈癥-突然且不可預測地不隨意運動。舞蹈癥會導致運動、吞咽和言語方面的問題。
共濟失調型腦癱
共濟失調型腦癱是最少見的腦性癱瘓類型。共濟失調型腦癱由小腦受損引起,小腦位于大腦底部,有助于控制平衡。
共濟失調型腦癱患者通常難以保持平衡。除了控制眼球運動之外,共濟失調型腦癱患者可能做出搖晃或類似于震顫的動作,并在言語和吞咽方面存在困難。
混合型腦癱
混合型腦癱患者會受到上述一類以上腦癱的影響。
體征和癥狀
腦性癱瘓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癥狀從輕度到嚴重不等,可能影響身體許多不同的部位。
雖然引起腦癱的損傷通常發(fā)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但癥狀可能需要很久才能顯現(xiàn)。
嬰幼兒
腦性癱瘓的體征包括:
- 肌張力喪失或肌張力低;
- 僵硬或肌肉痙攣;
- 難以控制肌肉和姿勢;
- 反射能力差;
- 進食和吞咽問題;
- 傾向于使用身體的一側。
腦癱會影響發(fā)育,即患有腦癱的嬰幼兒可能無法執(zhí)行符合其年齡的行為。此類發(fā)育標志包括坐起來、翻身、爬行、走路和使用單詞等行為。達成發(fā)育標志的‘正常’時間范圍很廣,僅僅‘延遲’并不代表小孩的發(fā)育一定存在問題。如果對小孩的發(fā)育標志有所擔心,您應該向醫(yī)生咨詢。婦幼保健護士的例行檢查也能有效地發(fā)現(xiàn)發(fā)育問題。
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的癥狀,如果您的小孩可能存在發(fā)育問題,需要轉診到兒科醫(yī)生處進行進一步評估。
相關疾病和問題
由于大腦損傷和運動問題,腦性癱瘓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健康狀況和問題。
此類問題可能包括:
- 行動不便。腦癱患者可能無法行走,或者需要各種輔助工具的幫助;
- 疼痛。可能由肌肉收縮過緊以及骨骼和關節(jié)問題引起,骨骼和關節(jié)問題因身體姿勢異常和運動對身體造成壓力而產生;
- 癲癇,癲癇發(fā)作的原因;
- 飲食困難,因咀嚼和吞咽存在問題;
- 溝通困難,因控制口腔和舌頭肌肉或呼吸存在問題;
- 多涎,因控制唾液存在問題;
- 聽覺損失;
- 視覺問題和失明;
- 睡眠困難,可能是由于疼痛、肌肉痙攣、癲癇或無法改變床上姿勢造成的;
- 骨骼異常,特別是脊柱異常彎曲(脊柱側凸)和髖關節(jié)移位或脫位;
- 控制膀胱存在困難,導致尿失禁;
- 消化系統(tǒng)問題,包括胃灼熱和便秘;
- 情緒和行為問題;
- 智力殘疾和學習困難。

腦性癱瘓會導致行動困難。?
智力殘疾
大約一半的腦性癱瘓患者存在智力殘疾,大約五分之一的腦性癱瘓患者存在中度或嚴重智能缺陷。
雖然身體受損越嚴重的人患上智力殘疾的可能性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總是如此。一些腦癱患者可能存在嚴重的身體殘疾,但無智能缺陷,而另一些腦癱患者可能存在輕度身體癥狀并伴有智力殘疾。
診斷方法
腦性癱瘓的診斷通常并不簡單。需要排除可能導致性類似于腦癱的癥狀的其他健康狀況。診斷腦癱可能需要反復的訪問和檢查。
即使進行了診斷,也需要可能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時間來記錄小孩的發(fā)育情況,以充分了解癥狀的類型、嚴重程度和身體的受影響部位。
檢查
在初始評估中,將通過小孩的運動評估其是否存在腦性癱瘓相關體征。可以建議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其他健康狀況并評估大腦和肌肉功能。
檢查可以包括:
- 磁共振成像(MRI);
- 超聲檢查;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 腦電圖,能夠測量腦電活動并檢測癲癇;
- 肌電圖,能夠測量肌肉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
腦癱的嚴重程度
由于腦性癱瘓的癥狀很多且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不同,以及需要確定人患者的腦癱類型,所以醫(yī)生評估癥狀時可以采用的依據(jù)為:
- 身體中受到影響的部位。例如,四肢麻痹可以用于描述影響所有四肢的腦癱,而偏癱是指身體一側的雙肢受影響;
- 人體不同方面功能如全身運動技巧(走或跑的能力)、精細運動技巧(使用物體的能力)和交流受到癥狀影響的嚴重程度。
治療方案
通常會有保健專業(yè)團隊為腦性癱瘓患者提供適應其需求的持續(xù)護理。腦性癱瘓患者可能需要的治療方案取決于:
- 癥狀的性質;
- 癥狀的嚴重程度和受影響的身體部位;
- 患有腦癱的并發(fā)癥或健康后果。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有助于改善腦性癱瘓患者運動困難的癥狀。通常開具的藥物包括:
- 地西泮-長效肌肉松弛藥,可以口服以快速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
- 巴氯芬-適合長期使用的肌肉松弛藥。如有必要,該藥可以通過外科手術使用植入泵輸送;
- A型肉毒毒素-可以注射到受痙攣狀態(tài)影響的肌肉中,以降低僵硬度。效果大約可以持續(xù)3~6個月,必要時可以再次注射。
也可以推薦其他藥物用于治療癲癇、胃灼熱、睡眠問題和疼痛等疾病。
外科手術
可以推薦不同的外科手術幫助治療腦性癱瘓相關問題。
外科手術包括:
- 矯形外科手術,通過延長收縮過度的肌肉和肌腱而幫助糾正關節(jié)和骨骼問題;
- 飼管植入外科手術,在吞咽或進食技巧存在問題即不建議用嘴進食的情況下可以采用;
- 選擇性背側脊神經根切斷術。在該手術中,外科醫(yī)生會切斷下脊髓的一些神經,以幫助緩解腿部的僵硬。通常只推薦給癥狀嚴重但對其他治療反應不佳的腦癱患者。
外科手術也可推薦用于治療脊柱側凸、尿失禁、視力障礙和眼球運動障礙、唾液問題和胃灼熱等疾病。
物理療法和職業(yè)療法
物理治療師和職業(yè)治療師可以幫助腦性癱瘓患者改善其運動,并學習更有效的日常活動方式。
可以使用各種方式,包括:
- 鍛煉以加強肌肉并改善平衡和運動能力;
- 提供支持性石膏和矯形器幫助伸展肌肉和矯正姿勢;
- 提供各種輔助工具和專業(yè)設備幫助運動和日常活動。

干細胞療法
干細胞療法治療腦癱的研究進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多個國家已經報道了至少20項針對有發(fā)生腦癱風險患兒或腦損傷患兒的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還統(tǒng)計到9項隨機研究正在進行中,一項在美國進行,三項在韓國進行,五項在中國進行。
了解更多:近二十中國干細胞治療腦癱的臨床進展,有哪些醫(yī)院開展了臨床試驗
干細胞治療腦癱的最新消息:大連醫(yī)科大學:神經干細胞經鼻內給藥治療腦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分析
腦癱可以預防嗎?
仍然沒有辦法預防腦癱。然而,系安全帶、使用泳池圍欄和接種風疹疫苗成為法律都降低了中國的腦癱發(fā)病率。
有時,腦癱高風險的嬰兒可能會接受藥物治療或接受降溫療法,以降低風險或病情嚴重程度。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Cerebral Palsy: Hope Through Research),?Brain Foundation?(Cerebral Palsy),?Cerebral Palsy Alliance?(Treatment for cerebral palsy),?Cerebral Palsy Alliance?(Signs and symptoms of Cerebral Palsy)。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