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是指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依據細胞來源,干細胞可分為源自于囊胚內細胞團的胚胎干細胞,以及源自于成人骨髓、外周血或特定器官的成體干細胞。
精神分裂癥(SCZ)是一種高致殘率的嚴重精神 疾病,其分子學發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有假說認為,SCZ的發生可能與神經干細胞的發育障礙、免疫功能減退、增殖水平降低引起神經網絡失衡有關。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UC-MSC)能通過特定的誘導途徑使神經元再生,恢復免疫功能,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突觸連接和神 經膠質細胞生長,恢復神經網絡平衡。這預示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是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種有前景且極具吸引力的靶向治療手段和新途徑。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應用前景及作用機制
SCZ的患病率約為1%,其發病特征包括陽性癥狀(妄想、幻覺、興奮等)、陰性癥狀 (情感遲鈍、情感退縮、情感交流障礙等)和認知功能障礙, 常常會發展成需要終生服藥的慢性疾病,且致殘率高,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超過50%明確診斷為SCZ的患者有間歇性和長期的精神問題,失業率高達80%~90%,預期壽命縮短10~20年。
現有的30多種抗精神病藥物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發揮作用,但大多只能控制患者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改善是目前臨床治療SCZ的難題。
影像學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慢性SCZ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額葉和顳葉區腦灰質減少、皮層變薄、神經元間連接缺失、皮質腦溝和腦裂增寬、腦室擴大、海馬體積縮小等形態學改變;間接提示,SCZ患者發生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退變、凋亡、丟失等病理改變。神經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SCZ患者存在神經炎性反應的 激活、神經營養不足和神經退變加劇等分子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均與患者的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減退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近年來,以干細胞移植技術為核心的再生醫學逐步發展,并成功地應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療,通過移植或刺激神經干細胞增殖來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可能是一個嶄新而有益的臨床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方法。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點?
與神經系統關系較密切,且可用于神經細胞再生技術的間充質干細胞主要包括UC-MSC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BM-MSC)。
UC-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定向分化為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分泌多種細胞活性因子,通過免疫調節、抑制炎性反應、減少細胞凋亡、細胞替代等機制實現對神經系統功能的修復作用。此外,UC-MSC在增殖能力、成纖維細胞集落 (CFY-F)形成能力、免疫調節能力、神經誘導分化能力等方面優于BM-MSC;
在免疫排斥方面,UC-MSC不表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Ⅱ類分子,不識別異體基因抗原,缺少免疫激活信號轉導中兩 條共同刺激通路而呈免疫耐受性,故移植物抗宿主排斥發生率較低。臍帶資源豐富,UC-MSC采集方便,具有移植途徑簡單、倫理爭議少、安全性高的優點,無配型、排異相關問題產生,非常適合于臨床研究和應用,目前已用于腫瘤、糖尿病、神經和免疫系統疾病的治療。

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可能機制?
干細胞移植能夠實現對神經系統功能的修復,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神經退行性病變、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多種疾病的治療。SCZ是一種神經系統嚴重受損的疾病, UC-MSC對該疾病的治療可能與其對其他神經系 統疾病的治療有著類似的機制。
促進神經干細胞再生:臨床實驗結果表明,大腦能為神經元表型的發育提供有益的微環境,實驗鼠損傷半球的皮層和紋狀體中可見臍血來源的細胞。在移植的干細胞上發現有星形膠質細胞標志物、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神經元標志物和微管相關蛋2的表達,以及神經干細胞增殖,從而使腦細胞容積增大;表明移植的干細胞經過細胞替代將已死亡或凋亡的神經元進行更換,并有分化為神經干細胞的潛能。
同樣,SCZ的發病被認為是由大腦神經細胞成熟障礙或衰退導致,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可促進未成熟的腦細胞發育成熟,甚至替代原有功能不全的神經干細胞,抑制細胞凋亡而發揮其作用。
建立特殊的神經網絡:馮?等的研究對100例腦梗死患者分別采用UC-MSC注射(治療組)和傳統方法(對照組)治療3個月,發現治療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無不良反應發生;其可能與移植UC-MSC后,其在腦中創建適宜的微循環環境,分泌營養因子,使新生的細胞能夠在損傷位置存活滯留,以及神經元細胞之間通過軸突發育、神經網絡建立等過程有關。
通過干細胞移植,建立特殊的軸突發育關系和神經網絡,創建適宜的微循環環境和神經網絡使腦細胞減少多巴胺釋放,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免疫調節和神經保護:近年來,至少出現了3類與SCZ的病因或病理相關的外周血清蛋白因子,研究證實這些生物學標志物在SCZ或其他精神疾病中發揮作用,如血清β神經生長因子(β-NGF)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與神經營養密切相關。
體外研究發現,神經干細胞可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促進相關血清蛋白因子的表達,來減少神經炎性反應并調節神經內環境穩定;表明UC-MSC的修復機制為替換缺損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聯系,且在組織再生中具有多分化、免疫調節和神經保護功能。SCZ的發病原因除了多巴胺神經元功能亢進外,還可由青春期前后大腦神經細胞發育障礙甚至退化所致,提示通過移植干細胞治療可使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炎性細胞因子釋放減少,從而延緩腦細胞退化,恢復其應有的免疫和神經保護功能。
小結與展望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分子生物學在SCZ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精神分裂癥致病的神經免疫學說、神經營養假說、神經退變假說和分子細胞病理基礎研究均提示,其與神經細胞周圍環境改變有關。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可能的治療機制:分泌各種營養因子,減少神經免疫反應和內源性細胞凋亡,促進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自我更新,甚至替換受損的神經細胞等。
隨著研究人員對精神分裂癥的深入機制研究和干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干細胞將在精神障礙類疾病中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