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種復雜且遺傳性尚未完全明確的視網膜疾病,主要特征是視桿細胞功能受損,早期表現為夜盲或夜間視力困難。這種疾病會破壞正常視黃醇循環,導致視色素逐漸喪失,從而引發外周視力下降,形成“環狀暗點”。
隨著疾病進展,黃斑區的視錐細胞也會受到影響,中心視力惡化,最終可能發展為數手指(CF)、手動(HM)、光感(LP)甚至無光感(NLP)的嚴重視力喪失。全球約有1/2000至1/3000人受到視網膜變性疾病的影響,包括RP在內,其發病機制涉及光傳導、視紫紅質折疊及相關關鍵蛋白質的功能障礙。

傳統治療手段如維生素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葉黃素補充以及高壓氧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視網膜電圖(ERG)異?;蛞曇巴嘶?,但難以改善視力或阻止病情惡化。研究顯示,早期RP患者能夠維持部分視力和周邊視覺,可能得益于內源性視網膜干細胞對喪失視色素的替代作用,而中后期患者視力下降則與干細胞耗竭及數量減少相關。因此,外源性干細胞補充成為潛在的治療策略。

近期,一項針對RP的臨床試驗顯示,17名患者接受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療法治療6個月后,64.7%的患者雙眼視力明顯改善,平均每只眼Snellen視力提高約10.23行,其余患者視力保持穩定,未出現整體視力下降。這項研究表明,BMSC干細胞療法在延緩視力退化和改善RP患者視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潛力,為視網膜再生醫學和RP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

患者篩選:17名因RP導致雙側視力喪失的患者被納入該研究,平均年齡為48.8歲,治療前平均患病時間為27.6年(范圍4~60年),視力范圍從LP到20/30,視野幾乎完全喪失,其中兩名有“兒童期”RP發病史的患者在10歲時被確診。
方 法:根據視力喪失程度、視力喪失病因、相關風險等因素將患者分為3個治療組。第1組將BMSC輸注至眼球后和眼球筋膜下,隨后進行靜脈輸注;第2組將BMSC輸注至眼球后、眼球筋膜下和玻璃體內,隨后進行靜脈輸注;第3組視力較好的眼睛,接受上述相同治療方式,視力喪失嚴重的,接受核心睫狀體平坦部玻璃體切除術,并在視網膜下或視神經聚集區輸注BMSC,隨后靜脈輸注。術中及術后均未發生相關并發癥。
視力改善結果(見表2):17名患者中,64.7%患者的雙眼視力明顯改善,平均每只眼睛Snellen視力比治療前提高了10.23行,35.3%患者在隨訪期間視力保持穩定,沒有患者經歷整體視力喪失,對于術前視力至少為HM或更好的患者,視力平均改善了31%。

在33只接受治療的眼睛中,45.5%患者Snellen視力平均提高了7.9行,45.5%患者視力保持穩定,9%患者視力平均下降了1.7行。
使用LogMAR量表測量,發現改善后的視力與治療前視力相比,提高幅度為23%~90%,平均視力改善率為基線視力的40.9%,對所有能夠進行LogMAR視力評估的眼睛進行評估顯示,視力較基線平均改善了31%。
此外,該研究中有一名患者在BMSC治療前幾周,報告了雙眼視力急性惡化,術后其視力改善最為顯著,這可能意味著該治療在不可逆的視力喪失之前提供了“救助”。
作用機制分析:在該試驗中,已通過免疫熒光顯微鏡證實,玻璃體內注射的BMSC可分化為神經元細胞,它們能遷移到神經元內層,并可能遷移到外核和光感受器層,進而轉分化成為視色素或雙極細胞,這可能是其有效性的部分原因。
此外,已證實BMSC能釋放外泌體,包括含有miRNA的外泌體,以及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睫狀體神經營養因子(CBNF)和其它可能刺激殘留雙極細胞和感光細胞的神經營養因子。
總 結: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自體BMSC療法幫助RP患者實現了顯著的視力改善,安全性已得到確認,這為原本會進展并致盲的患者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后續需進一步研究證實這一積極結果。
參考資料:
Jeffrey N. Weiss, Steven Levy.The Healing Institute, Margate, FL, USA; MD Stem Cells, Westport, CT, USA.Stem Cell Ophthalmology Treatment Study: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10.21037/sci.2018.04.02.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