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研究自21世紀初便備受關注,其潛力被寄予厚望。然而,近二十年來,盡管全球科研機構和企業投入了大量資源,干細胞治療腦癱的臨床應用仍處于試驗階段,尚未形成標準化、大規模的治療方案。這一現狀引發了廣泛討論: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研究真的停滯了嗎?
實際上,研究并未停滯,而是進入了更加嚴謹和復雜的階段。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科學探索和臨床轉化。多項嚴謹的臨床試驗已展現出積極信號,為這一顛覆性療法奠定了科學基礎。

干細胞治療腦癱研究停滯了嗎?是困境,還是突破的前奏?
一、研究現狀與臨床進展:全球加速探索
近三年來,多個高質量醫學期刊報道的成功案例為干細胞治療腦癱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證據:
1.鼻腔神經干細胞移植的創新療法
2023年2月9日,國際期刊《springer 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我國醫院進行過的一項腦癱患者鼻腔內注射神經干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一項隨機1/2期對照試驗,并進行了2年的隨訪研究。

研究發現:治療組患者治療24個月后,相比對照組GMFM–88和ADL有明顯改善;相比基線,其多項能力量表評分升高、SDSC評分降低,腦網絡能量經FBN分析顯著降低,灰質體積經VBM分析在NSCs治療后顯著增加。
安全性方面,移植后24個月內未發生與鼻腔給藥治療或神經干細胞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結果表明,鼻內給藥NSCs耐受性良好,并且對腦癱兒童有益。
此外為了進一步探究接受NSCs移植的CP患者腦功能的變化。治療組在6個月和24個月時腦網絡能量(BNE)顯著降低,提示腦活動能耗減少,可能反映睡眠穩態改善。
研究意義:該研究首次驗證了鼻腔途徑NSCs移植對腦癱兒童的安全性和潛在療效,為未來探索更便捷、低風險的干細胞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后續研究將進一步評估長期療效及最佳治療參數。
2. 多中心研究療效的一致性驗證
2024年6月,波蘭盧布林醫科大學團隊在《干細胞評論和報告》發表研究,評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C-MSCs)對152名腦癱兒童的療效。

研究招募了152名腦癱兒童,他們接受了最多兩個療程、每個療程五次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C-MSCs)注射。
兒童的運動功能通過粗大運動功能測量 (GMFM)、6分鐘步行測試 (6-MWT)、計時起立行走測試 (Up&Go 測試) 和洛維特測試進行評估,智力通過臨床總體印象 (CGI) 量表進行評估。
四次hUC-MSCs注射后,所有評估參數均得到改善。
- GMFM評分的變化中位數為1.9分,與年齡相關。所有GFMCS組均觀察到了這種變化,并且在所有評估的GMFM區域中均有發現。
- 6-MWT上觀察到中位數增加75米,并且這與GMFM評分變化相關。
- Up&Go測試的時間中位數減少了2秒,并且變化與年齡、基線GMFM評分以及6-MWT上觀察到的差異相關。
- Lovett測試的結果表明肌肉強度有輕微變化。
- 根據CGI,75.5%(96/151)的兒童在第一次就診時病情嚴重(VI級)或嚴重病情(V級),63.6%(96/151)的患者在第五次就診時有所改善,23.8%(36/151)的患者出現改善(II級)或很大改善(I級)。
綜上所述,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應用通常會增強功能表現。該療法也使殘疾程度較高的兒童受益,但效果不如最初殘疾程度較低的兒童。雖然年齡較小的患者對治療反應更好,但年齡較大的兒童也可以受益。
3. 6歲腦癱患兒的康復奇跡
2025年4月10日,值“我國首批備案干細胞治療小兒腦癱臨床研究項目”啟動8周年暨“0411大連行動——小兒腦癱公益行”開展6周年之際,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老朋友”——13歲的腦癱患兒毛毛(化名)。這位從6歲起接受干細胞治療的孩子,從曾經的無法站立到如今獨立行走,直至今年將升入初中。

治療歷程:2017年入組時,6歲的毛毛因腦癱無法站立,通過3次神經干細胞移植(間隔1個月)及康復訓練,逐步恢復行走能力。2025年,13歲的毛毛即將升入初中,這標志著干細胞治療為他帶來了全新的生活希望。
數據見證:治療24個月后,毛毛的GMFM-88評分從基線的32分提升至68分,ADL評分從45分增至82分,睡眠質量顯著改善。
在周年紀念活動現場,劉晶教授與毛毛親切互動。“最近走路還順利嗎?在學校適應得如何?”劉晶教授關切地詢問。毛毛現場展示了自己書寫的《靜夜思》,并分享了學習生活的點滴。
劉晶教授向毛毛贈送AR地球儀,寓意“從不會走到走得穩,從大連走向世界”。毛毛的父母感慨:“干細胞治療不僅給了孩子雙腿,更給了他擁抱世界的勇氣。”
二、全球臨床試驗進展
根據權威醫學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的注冊信息,截至2025年6月12日,全球正在進行的干細胞治療腦癱相關臨床試驗已達到37項,研究范圍覆蓋多種干細胞類型。
這些試驗采用的研究方法日益嚴謹,其中部分已進入Ⅱ/Ⅲ期階段,主要聚焦于評估不同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技術瓶頸與科學挑戰:前行中的障礙
盡管干細胞治療腦癱展現出廣闊前景,該領域仍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科學難題和技術挑戰,這些“成長的煩惱”常被誤解為研究停滯的信號。
1.細胞治療機制迷霧
干細胞修復腦損傷的具體分子機制仍存在大量未知領域,猶如一個“黑箱”有待開啟。目前已知的修復途徑主要包括:
- 細胞替代理論: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直接替代受損的神經組織。然而,體內分化效率不足,成為療效提升的關鍵瓶頸。
- 營養因子分泌效應:研究表明干細胞能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通過營養支持促進神經自我修復。
- 免疫調節與微環境重塑:干細胞可減輕腦損傷后的炎癥反應,改善局部微環境,為神經再生創造條件。
然而,這些機制在不同類型腦癱中的作用權重、相互作用網絡及最佳激活條件仍未明確,導致治療方案設計缺乏精準靶向性。
2.標準化方案缺失
目前干細胞治療腦癱領域最突出的挑戰之一是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表現在多個維度:
細胞來源與類型選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自體骨髓干細胞、神經干細胞等各有優劣,但尚無共識確定何種細胞類型最適合特定腦癱類型。
最佳治療時機爭議:動物研究表明腦損傷后的急性期可能是黃金干預窗口,但臨床實踐中患者多在慢性期尋求治療,錯過最佳時間點。
遞送途徑優化難題:靜脈輸注操作簡便但歸巢率低;鞘內注射靶向性提高但技術要求高;腦內局部注射(如立體定向注射)雖精準但有創,可能導致腦出血、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劑量與頻次不確定:最佳劑量和療程間隔仍缺乏循證依據。
四、監管與產業化困境
中國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發展既受技術瓶頸制約,也面臨監管不完善與市場亂象的雙重挑戰。歷史上,2016年前因“醫療技術”與“藥品”監管界限模糊,導致臨床濫用泛濫;2019年推行的“雙軌制”(允許備案醫療應用)雖意圖規范,卻引發學界擔憂市場混亂加劇。
目前,國家僅批準造血干細胞用于血液疾病治療,腦癱等神經系統的干細胞療法仍被限制在備案臨床試驗范圍內,如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展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神經干細胞治療小兒腦癱”研究。
與此同時,非法診所利用患者焦慮,以“20萬元治愈腦癱”等虛假宣傳牟利,甚至出現南京3000萬元干細胞詐騙案;境外“醫療旅游”陷阱頻現,烏克蘭、泰國等地以“干細胞續命”為噱頭吸引中國患者,實則療效存疑。
專家警示,此類療法仍屬臨床研究階段,家長需警惕商業騙局,切勿輕信未經驗證的“速效承諾”。
五、突破方向與未來展望:黎明前的曙光
盡管挑戰重重,全球科學家正從多維度尋求突破,干細胞治療腦癱領域呈現出令人振奮的發展趨勢。
1. 新型技術策略:全球科學家正通過創新技術攻克干細胞治療瓶頸:殼聚糖納米載體技術(NGF_NPs)可延長神經生長因子活性至72小時以上,使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向神經元分化效率提升至78.3%;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Fog”蛋白可激活休眠神經干細胞,為小分子藥物開發提供新方向;基因編輯技術已成功應用于艾滋病與白血病治療,未來有望拓展至腦癱領域。
2. 臨床研究體系優化:研究質量與效率正通過系統性方案提升:中國建立“臨床級干細胞質控體系”和“臨床研究管理雙體系”保障標準化;國際多中心研究將隨訪期延長至24個月以上,如NSI-566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卒中偏癱的2年安全性驗證。
3. 全球協作網絡:跨國合作加速腦癱治療突破:30余項臨床試驗通過美國ClinicalTrials.gov平臺實現全球透明化;國際干細胞研究協會(ISSCR)制定全球倫理與技術指南,推動負責任創新。
4. 轉化醫學路徑:實驗室成果正加速向臨床轉化:從納米載體技術到基因編輯療法的突破性研究,結合標準化質控與全球協作網絡,逐步打通“基礎研究-臨床試驗-產業化”鏈條,為腦癱患者提供安全、可及的再生醫學方案。

結語:靜待花開
干細胞治療腦癱的研究遠未停滯,而是處于突破前夜的深耕期。在表面平靜的臨床研究表象下,實則涌動著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的激流。當前階段是科學探索的必經之路——從盲目熱情走向理性深耕。
真正的變革性療法不會誕生于商業炒作的熱潮中,而是在嚴謹的實驗室、規范的臨床試驗和負責任的監管體系中孕育成長。全球900萬腦癱患兒及其家庭的期盼,正轉化為科學界前行的動力。未來十年,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監管路徑的明晰和全球協作的深化,干細胞治療有望從“充滿希望的探索”真正轉變為“安全有效的療法”。
相關閱讀:
參考資料:
Lv, Z., Li, Y., Wang, Y.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utcomes after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phase 1/2 controlled trial. Stem Cell Res Ther 14, 23 (2023).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2-03234-y
Chro?cińska-Kawczyk, M., Zdolińska-Malinowska, I. & Boruczkowski, D. The Impact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sults of a Real-world, Compassionate use Study. Stem Cell Rev and Rep 20, 1636–1649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015-024-10742-2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