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銀屑病是由多因素導致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涉及基因遺傳、免疫調節、環境因素刺激等多個方面。間充質干細胞(MSC) 衍生物因其再生、分化和免疫調節能力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銀屑病是系統性免疫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為免疫失調,而間充質干細胞不僅發揮再生作用,更重要的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
什么是銀屑病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白疕”或“干癬”。其病因復雜,尚未完全明確,但已知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銀屑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紅色斑塊或斑點,覆蓋有多層銀白色的鱗屑。這些皮損常累及肘部、膝部、肢體伸側以及頭皮,較少見于指/趾甲、耳部和臍部區域。
銀屑病不僅是一種皮膚疾病,還被認為是一種系統性疾病,與免疫系統的異常有關。其發病誘因包括環境、氣候、季節、飲食習慣和作息等多種因素。
從臨床研究的角度來看,近年來,干細胞治療銀屑病取得了顯著進展。有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MSC)及其衍生物在再生、分化和免疫調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銀屑病的治療。
中國皮膚病雜志發布本文對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中國皮膚病雜志:3項研究表明干細胞在治療銀屑病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4年6月,國內期刊雜志《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發布了一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基礎及臨床新進展》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結果是由“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皮膚性病科等機構”發表的。

目的:近年來,研究者廣泛探討間充質干細胞在銀屑病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并開展了多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臨床試驗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本文對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01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基礎研究
間充質干細胞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作用機制:間充質干細胞對輔助性T細胞17(Th17)/調節性T細胞( Treg)平衡的調節作用。在銀屑病疾病進程中,Th17/Treg失衡是導致銀屑病免疫功能紊亂的關鍵環節。
間充質干細胞對Th17/Treg平衡具有強大的調節作用,能抑制樹突狀細胞( DCs)抗原的呈遞,促進T細胞向Treg細胞分化,導致Th17/Treg比例下降。
- 干細胞因子免疫調節作用:干細胞分泌大量細胞因子,介導免疫調節,或通過抗原呈遞細胞參與介導免疫調節,或直接誘導T細胞凋亡,還可通過信號通路介導形成綜合網絡調控作用。
- 干細胞抑制T淋巴細胞活化:T淋巴細胞過度活化是銀屑病的關鍵病因之一,干細胞可以抑制Th1、Th17和Th22等T淋巴細胞亞群的活性,減少IFN-γ等炎癥因子/促炎因子的釋放,緩解患者體內的自身免疫程度。
- 干細胞促進皮膚再生:干細胞可以調控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殖和抗凋亡,刺激膠原蛋白合成、真皮成纖維細胞遷移,修復皮損部位,減少白色鱗屑物質的堆積,實現皮膚組織的再生。
都有哪些人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于治療銀屑病
研究者采用不同方式使用間充質干細胞處理銀屑病樣小鼠模型,觀察間充質干細胞對銀屑病的治療作用。
人臍帶源性間充質干細胞:Lin等通過尾靜脈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樣小鼠模型皮損,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銀屑病樣皮損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且作用強度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劑量成正比。
脂肪源性間充質干細胞:shi等探討人類脂肪組織源性干細胞(AD-MSC:)皮下注射治療銀屑病樣小鼠模型皮損的可行性,經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銀屑病的典型組織學特征得到緩解,脾臟指數、免疫細胞浸潤及多種促炎細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同時,該研究還發現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對活性氧( ROS)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牙齦源性間充質干細胞:人牙齦源性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良好的再生、免疫調節和抗炎特性,對神經再生和皮膚疾病具有治療潛力。
Ye等評價人G-MSCs在二維(2D)和三維(3D)培養條件下對銀屑病樣小鼠皮膚炎癥的作用,發現2D和3D輸注人牙齦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顯著改善銀屑病樣皮膚炎癥,降低Th1和Th17相關細胞因子的水平,上調脾臟CD25CD3+T細胞百分比,下調脾臟I-7+CD3+T細胞百分比,揭示了牙齦源性間充質干細胞可能具有治療銀屑病的作用。
人扁桃體源性間充質干細胞:Kim等發現,人腭扁桃體來源間充質干細胞程序性死亡配體1通過細胞間接觸和旁分泌效應能有效抑制Th17細胞的分化。實驗結果顯示,人扁桃體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其獨特的免疫調節特性,在將來有希望成為治療銀屑病的新方法之一。
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臨床應用綜述
從三項臨床研究總結對干細胞治療銀屑病取得的新進展進行綜述
臨床研究一:自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和銀屑病關節炎:病例報告
2016年,在國際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上發布了《自體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基質細胞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和銀屑病關節炎:病例報告》的研究結果。

介紹:De Jesus等使用自體脂肪來源間充質干細胞(AD-MSCs) 治療尋常性銀屑病 (PV和銀屑病型關節炎(PsA) 各1例。
結果:銀屑病患者在3次脂肪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后獲得顯著療效(PASI評分從24.0降至8.3)?,該患者在未使用甲氨蝶呤治療的情況下,臨床改善效果持續了292天,且治療過程中未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 (SAE)。
臨床研究二:同種異體牙齦間充質干細胞成功治療斑塊性銀屑病:案例研究
2020年,美國加州洛馬林達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研究人員在行業期刊Case Rep Dermatol Med. 上發表了題為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laque Psoriasis with Allogeneic Ging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Case Study(間充質干細胞成功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病例研究)的臨床研究成果。

患者情況:一名19歲的男性大學生,患有嚴重斑塊性銀屑病已有5年。患者曾接受過多種全身治療,包括甲氨蝶呤、阿維A、環孢菌素和依那西普,但療效有限。
治療方法:在獲得患者的書面知情同意書后,研究者將含有MSCs的生理鹽水(5mL)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連續兩次每周接受MSCs輸注(3×106/Kg/次),五周后,醫生又給患者進行了3次MSCs輸注(每次間隔一周)。

(a) 基線/輸注前圖像顯示上胸部和腹部有邊界清晰的圓形紅斑。
(b) 連續兩周每周輸注MSC后斑塊逐漸消失。
(c) 再輸注三次MSC后病變完全消失。
結果:治療患者連續兩次每周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注射(3×106個/Kg/次輸注)。觀察到斑塊逐漸消失,患者未報告任何不良反應(圖b)。五周后,我們又給患者進行了三次每周MSC輸注。最后一次注射一周后,他的銀屑病病變完全消失(圖c)。如今,該患者已經3年沒有再患牛皮癬了。
臨床研究三:人類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牛皮癬:1/2a期單臂研究
2022年8月5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一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最新臨床研究結果。該臨床試驗經過國家衛健委批準,在clinicaltrials的臨床注冊號為NCT03765957。

介紹:Cheng等開展1/2a期臨床試驗評估臍帶來源間充質干細胞( UMSCs) 治療銀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探索可能的作用機制。共18例患者入組并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其中17例患者按照臨床方案完成UMSC輸注,1例患者停止治療。
該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在2019年3月至9月,對患者進行篩查,患者每2周接受一次UMSC注射液,單劑量為1.5×10^6/kg,4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15天、30天、45天、2個月、3個月、6個月隨訪。
- 在第二階段,從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研究人員設置了4個劑量遞增的UMSC組(1.5,2.0,2.5,3.0×10^6/kg)。對患者進行篩選,并按照1:1: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MSC治療組A、B、C和D。A組和B組患者每15天靜脈輸注1次間充質干細胞,4次為1個療程。C組和D組患者每30天靜脈輸注1次間充質干細胞,2次為1個療程。(如下圖)。

研究結果: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后沒有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在第6個月時,在接受UMSCT的患者中,47.1% (8/17)的患者至少有40%的改善,35.3% (6/17)的患者有75%以上的改善(圖2)和17.6% (3/17)在PASI評分上有超過90%的改善。見圖中患者的典型圖像。

3名患者治療前后的代表性皮膚圖像
然而,其余9名患者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改善。根據PGA評分,三名患者沒有表現出疾病跡象(0分)或輕微疾病(1分)。此外,我們發現女性患者的有效率(66.7%,6/9)高于男性患者的有效率(25%,2/8),并且我們沒有發現女性和男性患者在其他方面的顯著差異,例如疾病的嚴重程度(見下表)。

研究概述:治療第六個月時,47.1% (8/17) 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患者PASI(銀屑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評分改善至少40%,35.3% (6/17) 的患者改善超過75%,17.6% (3/17) 的患者改善超過90%。
總結: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基礎研究進展為其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銀屑病的臨床試驗研究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及較高的有效性,極大地推動了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于治療銀屑病的進程。
結論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銀屑病是安全且有效的。干細胞技術是醫學研究的重要突破,為難以根治的銀屑病的治療開辟了嶄新的應對技術,開拓了銀屑病的治療新方向,有望填補目前常規治療手段所涉及不到的一些治療盲區,為眾多銀屑病患者減輕痛苦。
參考資料:Basics and new clinical progres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Wu Jingwen, Gao Jing, Huang Cong, Zhong Weilong, Yu Bo, Shen Changbing,https://www.cnki.net.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