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抑郁癥的概述和事實
- 抑郁癥的共性
- 抑郁癥和年齡、性別、種族有關系嗎
- 抑郁癥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 抑郁癥的診斷和治療
- 抑郁癥和自殺
抑郁癥也稱為臨床抑郁癥或重度抑郁癥(MDD),是一種使人衰弱的精神疾病,影響著全世界200至3億人,無論年齡大小。每個人的抑郁癥狀和感覺都不同,許多人甚至可能沒有表現出任何抑郁的外在跡象。
本文將概述有關抑郁癥的事實、信息和統計數據。
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得抑郁癥呢?

抑郁癥概述和速覽
抑郁癥患者經常會有類似的感受。盡管每個人的抑郁癥看起來和感覺都不同,但有幾個常見的癥狀。其中包括:
- 深深的悲傷
- 沮喪
- 絕望
- 空虛
- 絕望
- 悲哀
了解抑郁癥可以幫助您應對或支持患有這種疾病的親人。以下是有關抑郁癥的一些簡單事實:
- 抑郁癥很常見:抑郁癥是世界范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患有抑郁癥的人數穩步增加。
- 不同的人會經歷不同的癥狀:雖然每個人的經歷有所不同,但人們通常會對他們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并經歷持續的疲勞。
- 抑郁癥有不同的強度:抑郁癥可以是輕度、中度或重度,并且根據癥狀、應對能力和資源的不同,對人們的影響也不同。
- 抑郁癥會增加某些人的死亡風險:在嚴重且未經治療的情況下,抑郁癥會導致某些人的死亡率增加,通常是由于自殺。

- 詳情請瀏覽(什么是抑郁癥?你真的了解嗎?)
抑郁癥有多常見?
抑郁癥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盡管抑郁癥的患病率因國家而異,但抑郁癥是許多地方的主要原因。統計數據包括:
- 抑郁癥影響著全世界200至3億人:美國的抑郁癥發病率約為17%,大多數國家的抑郁癥發病率在8% 至12%之間。
- 大流行影響了抑郁癥發病率:2023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自COVID-19大流行爆發以來,全球抑郁和焦慮癥發病率上升了25%。
- 抑郁癥也會影響兒童:研究表明,約3%的13歲以下兒童和5.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癥。
按年齡、性別和種族劃分的抑郁癥
盡管抑郁癥會影響任何人,但抑郁癥在某些人群中更為常見。年齡、性別和種族等特征不是危險因素,但某些群體中的人由于歧視、偏見和心理健康文化規范等外部環境而更容易患抑郁癥,如下所示:
- 抑郁癥是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抑郁癥是兒童疾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很高。童年早期的抑郁癥可能會增加日后患抑郁癥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風險,從而對一個人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 LGBTQ青少年受抑郁癥的影響尤為嚴重:青少年LGBTQ自殺預防組織Trevor Project 在2022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8%的LGBTQ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45%在去年曾認真考慮過自殺。
-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癥:女性患抑郁癥的風險約為男性的兩倍;然而,他們完成自殺的可能性較小。
抑郁癥的原因和危險因素
有幾個危險因素可能導致抑郁癥。這些包括:
- 遺傳學: 抑郁癥的遺傳率約為 38%。這意味著對于患有抑郁癥的人來說,他們的抑郁癥有 38% 的可能性是由遺傳引起的。
- 其他精神疾病: 與抑郁癥同時存在的最常見精神疾病是雙相情感障礙和焦慮癥,60%的抑郁癥患者同時患有或曾經患有焦慮癥。患有焦慮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人可能有患抑郁癥的風險,反之亦然。
- 壓力性生活事件:經歷壓力性生活事件,例如童年創傷或最近的困難,例如親人去世,可能會導致抑郁。
- 收入水平: 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抑郁癥發病率通常會增加。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最高。
- 詳情請瀏覽(誘發抑郁癥的8大原因你知道嗎?)
篩查、早期抑郁癥診斷和治療
抑郁癥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但大多數人不會尋求治療來控制癥狀。通過篩查工具和早期癥狀檢測,例如:大多數人都可以診斷出抑郁癥并得到有效治療:
- 您的醫療或心理健康提供者可以提供診斷抑郁癥的評估:有簡單、快速的評估可用于測量抑郁癥癥狀。患者健康問卷(PHQ-9) 就是一個例子。
- 接受診斷后即可采取適當的治療:抑郁癥的治療可以包括自我護理技術、社會支持以及藥物和療法等臨床治療的結合。
- 準確的診斷可以賦予您力量:了解您為何會出現特定癥狀可以讓您更好地尋求有效的治療。
- 對于許多人來說,治療可以是短期的:抑郁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認知行為療法 (CBT)——可以提供6到10次療程。通過適當的癥狀管理,可能并非每個人都需要長期持續的治療。
- 神經干細胞治療:神經干細胞治療又區分于別的治療方案,不屬于藥物治療方向但干細胞又有助于使大腦保持最佳狀態,如果干細胞分布在整個大腦中,大腦可能能夠完全自愈并擺脫任何疾病,例如重度抑郁癥都能夠完全痊愈。
- 詳情請瀏覽(除了吃藥,還有什么辦法治療抑郁癥?)
抑郁癥和自殺
對于一些病情嚴重的人來說,抑郁癥可能會導致自殺。以下是有關自殺和抑郁癥的一些事實:
- 自殺念頭和嘗試與抑郁癥有關: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約為 15%。
- 自殺不僅僅是企圖傷害或自殺:自殺行為包括考慮自殺、威脅自殺、計劃自殺、企圖自殺和完成自殺。所有與自殺想法和行動相關的行為都應該認真對待。
- 自殺是復雜的,與多種因素有關: 沒有一種原因或一種情況會導致一個人自殺。自殺想法和行為的產生有多種復雜的原因,其中可能包括遺傳、困難或壓力大的生活狀況以及精神疾病。
- 盡管有聯系,但自殺念頭和抑郁癥并不總是因果關系的一部分:自殺念頭和行為經常相關,但一個不一定意味著另一個。患有抑郁癥的人不一定會自殺,有自殺念頭的人也不一定患有抑郁癥。
心理健康專家可以幫助任何有抑郁或自殺癥狀的人提供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計劃。
結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盡管任何人都可能患有抑郁癥,但女性比男性、青少年比幼兒、非西班牙裔黑人男性比其他族裔群體更常見。
患有并發精神疾病、收入不足以及家庭成員患有抑郁癥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抑郁癥也與自殺有關,任何考慮或談論自殺的人都應該認真對待。
相關閱讀: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新聞資訊!
- Flint J, Kendler KS. The genetics of major depress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euron. 2014;81(5):1214]. Neuron. 2014;81(3):484-503. doi:10.1016/j.neuron.2014.01.027
- DeRubeis RJ, Strunk D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od Disord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Stringaris A. Editorial: what is depression?.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7;58(12):1287-1289. doi:10.1111/jcpp.12844
- Patel V. Talking sensibly about depression. PLoS Med. 2017;14(4):e1002257. doi:10.1371/journal.pmed.1002257
- Wegner M, Amatriain-Fernández S, Kaulitzky A, Murillo-Rodriguez E, Machado S, Budde H.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a-analyses: exercise effects on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nt Psychiatry. 2020;11:81. doi:10.3389/fpsyt.2020.00081
- Lim GY, Tam WW, Lu Y, Ho CS, Zhang MW, Ho RC.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the community from 30 countries between 1994 and 2014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Sci Rep. 2022 Sep 1;12(1):14856]. Sci Rep. 2018;8(1):2861. doi:10.1038/s41598-018-21243-x
- Kupcova I, Danisovic L, Klein M, Harsanyi S.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MC Psychol. 2023;11(1):108. doi:10.1186/s40359-023-01130-5.
- The Trevor Project. The Trevor Project: 2022 national survey on LGBTQ youth mental health.
- Brody DJ, Pratt LA, Hughes JP.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aged 20 and over: United States, 2013-2016. NCHS Data Brief. 2018;(303):1-8.
- Orsolini L, Latini R, Pompili M,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of suicide in depression: from research to clinics. Psychiatry Investig. 2020;17(3):207-221. doi:10.30773/pi.2019.0171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