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干細胞療法在抑郁癥治療中展現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神經再生、神經遞質平衡調節及減輕神經炎癥方面表現突出,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2024年見證了多項關鍵研究和臨床試驗的進展,為抑郁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值此年末之際,我們回顧這一年里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最新臨床成果,深入了解這一領域的前沿動態。
抑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綜合征,病因包括疾病因素、生活壓力、情感因素等,以持續心境低落、行為及認知異常等主要病癥。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居高不下,難以治愈給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沉重負擔。
由于抑郁癥發病機制異常復雜,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所以臨床上抑郁癥的治療受到阻礙,藥物也只能暫緩癥狀,想要完全康復,依然是個世界性難題。

早有學者認為,情緒低落會導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細胞功能受損,從而使得細胞的正常修復和再生受到抑制,影響身體免疫功能,這是科學家首次從科學角度證實了人類情緒與干細胞生長之間的聯系。而這也為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等情緒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年來,干細胞在治療自閉癥、小兒腦癱、腦外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證實干細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也為利用干細胞治療抑郁癥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外2024年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最新研究進展,為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2024年干細胞治療抑郁癥最新研究進展:邁向精神健康新療法!
2024年,浙江大學醫學院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在期刊《MEDS Basic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對重度抑郁癥的治療潛力》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截至2024年3月,使用搜索詞“間充質干細胞”和“抑郁癥”在NIH臨床試驗臨末數據庫中進行搜索。結果顯示,共有4項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試驗,主要使用在I期和I期。
在其中一項臨床試驗中,13名患有難治性抑郁癥的婦女每周接受4次濃縮臍帶血細胞輸注,單次劑量為2.5億個細胞。
- 患者的抑郁水平下降,他們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和更生動的面部表情,他們的貝克問卷平均得分從28.66下降到14.71。
- 此外,他們的認知能力顯著提高,包括:工作記憶、思維處理速度、語言和視覺學習以及執行功能。
研究得出結論,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釋放的神經營養因子可能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免疫調節,修復受損的腦組織,最終改善抑郁癥狀。
2024年5月17日,中國科研人員在期刊《Altern Ther Health Med》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利用奧馬哈系統加強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期間對淋巴瘤患者的護理:探索對焦慮和抑郁的影響》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奧馬哈系統護理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AHSCT) 治療淋巴瘤 (LY) 患者的療效和效用,特別關注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共有80患者納入本次研究。
干預前后的評估包括焦慮/抑郁自評量表 (SAS/SD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PSQI) 和癌癥治療-骨髓移植功能評估 (FACT-BMT)。
-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睡眠質量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縮短,醫療費用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護理滿意度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奧馬哈系統護理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的安全性和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效果。研究結果強調了其作為優化此類患者護理的有效干預措施的潛力。
2024年6月13日,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最大臨床試驗注冊庫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了一項關于《輔助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難治性雙相抑郁癥》的臨床招募研究。

干細胞將在患者入組后一周內作為單劑量輸注。 治療試驗持續八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還將在第 26 周使用神經認知和臨床電池評估患者。 在此期間,不允許更換精神科藥物。?
目的:該臨床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研究TAU輔助間充質干細胞與生理鹽水溶液相比對 難治性雙相抑郁癥患者(TRBD)患者的療效和耐受性。
試驗注冊號:NCT03522545。
2024年10月9日,國際期刊雜志《Frontiers in?Psychiatry》子刊“Sec. 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上刊發了一篇《利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作為研究抑郁癥的平臺》的綜述,該綜述表明強調了使用這些平臺來增加我們對抑郁癥的認識和更有效地治療這種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回顧了近年來利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s)衍生的人類神經元和其他非神經元細胞類型在抑郁癥研究方面的進展。研究表明:
- iPSCs不僅可以用來生成特定腦區的神經元,還可以用來建立復雜的三維結構,如腦類器官或組裝體,從而更好地反映真實的大腦環境。
- 此外,通過對iPSCs進行基因編輯,研究人員可以在細胞水平上精確操控潛在的風險基因,進一步揭示其對抑郁癥易感性和病理過程的影響。
除了增進對抑郁癥的理解外,基于iPSCs的研究還促進了藥物發現和治療方法的發展。例如:
- 通過將iPSCs分化為功能性成熟的神經元,科學家們能夠在體外測試候選藥物的效果,評估它們是否能糾正由抑郁癥引起的異常電活動模式或其他生物標志物的變化。
- 這種高通量篩選方法大大提高了發現新藥的速度和效率。
- 更重要的是,隨著單細胞測序技術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工具的進步,未來有望實現針對每位患者的精準醫療。
總之,《利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作為研究抑郁癥的平臺》這篇綜述總結并批判性地評價了迄今為止使用患者來源iPSCs進行精神疾病建模的研究,特別是針對重度抑郁癥(MDD)。它強調了iPSCs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在增加我們對抑郁癥的認識以及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2024年10月21日,德克薩斯大學里奧格蘭德河谷分校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最大臨床試驗注冊庫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了一項關于《同種異體人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在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中的療效》的臨床招募研究。

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在患有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 (AUD-MD) 的受試者中研究同種異體人間充質干細胞。 80名重度抑郁癥受試者將被隨機分配 (1:1) 接受積極治療與安慰劑組,每周隨訪12周,然后每3個月隨訪一次,持續12個月。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 (AUD-MD) 受試者使用干細胞的研究治療的安全性。
試驗注冊號:NCT03265808。
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作用機制
- 促進神經再生:干細胞能夠在大腦內分化為神經元、膠質細胞等,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與再生,特別是針對海馬體這一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的區域。
- 調節神經遞質平衡:干細胞治療可以改善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傳遞功能,進而調節大腦中關鍵神經遞質的平衡。
- 降低神經炎癥:間充質干細胞(MSCs)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能力,能夠通過分泌抗炎因子、抑制免疫細胞的過度活化,從而減輕大腦的神經炎癥反應。
- 改善神經可塑性:干細胞移植有助于恢復受損的大腦結構,提高神經網絡的功能,增強大腦應對壓力和調節行為的能力。
結論
2024年的干細胞治療抑郁癥領域展現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科學家們正在不斷努力克服現有障礙,推動這一前沿科技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實踐,最終為無數抑郁癥患者帶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未來,隨著更多高質量臨床試驗數據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治療抑郁癥的標準選項之一。
相關閱讀: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新聞資訊請點擊這里!
參考資料:
[1]Mian Wu, Shaohua Hu,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EDS Basic Medicine (2024) Vol. 2: 121-130. DOI: http://dx.doi.org/10.23977/medbm.2024.020116.
[2]Teng S, Wei F, Bao Z. Utilizing the Omaha System to Enhance Care for Lymphoma Patients During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ploring Effects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24 May 17:AT1033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758141.
[3]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3522545?term=NCT03522545&rank=1
[4]Villafranco J, Martínez-Ramírez G, Maga?a-Maldonado R, González-Ruvalcaba AP, López-Ornelas A, Velasco I, Becerril-Villanueva E, Pavón L, Estudillo E and Pérez-Sánchez G (2024) The use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s a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depression.?Front. Psychiatry?15:1470642. doi: 10.3389/fpsyt.2024.1470642
[5]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3265808?term=NCT03265808&rank=1&tab=results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