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抑郁癥正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成為威脅人類心理健康的重要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5億抑郁癥患者,中國抑郁癥患病率達3.2% ,且呈上升趨勢。抑郁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傳統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對于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且存在復發率高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干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為抑郁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抑郁癥的現狀與傳統治療困境
抑郁癥是一種情緒障礙,會導致持續的悲傷感和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它還會導致思考、記憶、飲食和睡眠困難。因失業或離婚等生活困境而感到悲傷或悲痛是正常的。但抑郁癥不同,它幾乎每天都會持續至少兩周,并且除了悲傷之外還伴有其他癥狀。

抑郁癥有多種類型。臨床抑郁癥或重度抑郁癥通常被稱為“抑郁癥”。這是最嚴重的抑郁癥類型。如果不接受治療,抑郁癥會變得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嚴重的情況下,它會導致自殘或自殺。好消息是,治療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癥狀。
目前,抑郁癥的主要治療措施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是最常用的方法,一線抗抑郁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等,雖能調節神經遞質水平,但只能緩解癥狀,無法從根本上治愈抑郁癥。
而且,約75%-80%的患者在十年內多次復發,許多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這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身心負擔和經濟壓力。同時,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難治性抑郁癥患者,傳統治療手段對他們的療效更為有限。
目前已探知的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機制原理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抑郁癥治療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促進神經再生:抑郁癥患者大腦中的海馬體常出現萎縮,影響情緒調節和記憶功能。干細胞能夠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補充受損的神經細胞,修復受損的神經網絡,促進海馬體的神經再生,從而改善大腦的功能。
- 調節神經遞質平衡: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是抑郁癥的重要病理機制。干細胞通過釋放神經營養因子,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等,調節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和攝取,恢復神經遞質的正常傳遞功能,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
- 減輕神經炎癥:抑郁癥患者大腦中存在神經炎癥反應,進一步損傷神經細胞。間充質干細胞(MSCs)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能力,可分泌抗炎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0(IL-10)等,抑制炎癥細胞的活化和炎癥因子的釋放,減輕神經炎癥反應,保護神經細胞。
- 改善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和功能的可調節性。干細胞移植可以提高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增強神經網絡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和行為調節能力,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促進長期康復。
干細胞治療抑郁癥:三項臨床案例帶來的希望與啟示
臨床實驗一:異基因人類間充質干細胞 (hMSCs) 輸注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患者 (ANU)

臨床實驗編號:NCT02675556
簡稱:異基因人類間充質干細胞 (hMSCs) 輸注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患者
正式名稱:一項I期前瞻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旨在評估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安全性和潛在療效。
簡要概述:本研究旨在評估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相比對治療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安全性和潛在療效。
詳細描述:這是一項I期研究,試點階段有八名受試者,八十 (80) 名符合所有納入/排除標準的受試者將以1:1盲法隨機分配接受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 (hMSC) 或安慰劑。
試點階段的8名受試者將接受一次性輸注1億個 hMSC。
40名患者將以1:1盲法接受單次同種異體hMSCs治療,另外40名患者將接受單次安慰劑治療。
輸注后,將在輸注后第2、4、6、8、10和12周對患者進行隨訪,以完成所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從第2周訪問開始的這12周內,受試者將在訪問之間接到電話。輸注后還將對患者進行長達12個月的隨訪。
這項研究是如何設計的?
研究類型:介入
研究階段:第1階段
研究設計 :分配:隨機
介入模型:平行分配呢
健康)狀況:難治性抑郁癥主要目的:治療
干涉方法:
藥品:異基因hMSC
藥品:安慰劑

這項研究測量的是什么?


目前狀態:已終止,招募和資金困難。
臨床試驗二: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在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中的比較
臨床實驗編號:NCT03265808

簡稱: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在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中的療效比較。
正式名稱:一項 I/II 期、前瞻性、隨機、雙盲、試驗對照試驗,旨在評估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與安慰劑對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患者的療效。
簡要概述: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干細胞對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 (AUD-MD) 患者進行治療的安全性。
詳細描述:這是一項針對患有酒精使用障礙和重度抑郁癥 (AUD-MD) 的受試者的同種異體人類間充質干細胞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80 名受試者將按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積極治療或安慰劑治療,每周治療一次,共 12 周,然后每 3 個月治療一次,共 12 個月。
治療適應癥:重度抑郁癥,酒精使用障礙。
研究類型:介入
研究階段:第1階段;第2階段
主要目的:治療
這項研究是如何設計的?

這項研究測量的是什么?



目前臨床狀態:活躍,不招募,預計2025-07-30完成研究
臨床實驗三:輔助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難治性雙相抑郁癥

臨床實驗編號:NCT03522545
簡稱:輔助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難治性雙相抑郁癥
正式名稱:輔助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難治性雙相抑郁癥
簡要概述:研究人員的總體目標是評估從血源性骨髓分離的同種異體骨髓衍生的多能間充質基質細胞 (MSC) 對治療難治性雙相抑郁癥患者 (TRBD) 的治療效果和耐受性。
詳細描述:這項臨床試驗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研究MSCs輔助治療TAU與生理鹽水對TRBD患者的療效和副作用。我們將聯系相關雙相抑郁癥患者,以確定他們是否愿意接受研究篩選。在接受任何研究程序之前,必須為患者分配一個患者編號,并在收到有關研究的口頭和書面信息后簽署同意書。
患者入組后,MSCs將以單劑量形式輸注,最長可達一周。治療試驗持續八周。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還將在第26周對患者進行神經認知和臨床評估。在此期間,不允許改變精神藥物。如果患者或治療臨床醫生認為患者可以在研究之外接受更好的治療,患者可以隨時退出研究,如知情同意書中所述。
研究期間,患者不得服用非甾體或甾體抗炎藥。根據患者的治療醫生的指示,允許使用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過敏、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藥物。
研究人員將難治性雙相抑郁癥定義為:使用足量劑量的抗抑郁藥和/或情緒穩定劑(鋰、拉莫三嗪、喹硫平、魯拉西酮、奧氮平)治療至少6周或直至因副作用而停止治療,且在一生中對兩項試驗均無效的抑郁癥。
首次注射后,患者將繼續接受其當前精神科醫生的維持治療。在此期間,他們將不會接受額外注射,而是按照臨床醫生的選擇照常接受治療。在此期間,患者將繼續服用穩定的精神藥物。如果患者需要更換藥物,他們將被從研究方案中剔除。
研究類型:介入
研究階段:第1階段
主要目的:治療
分配:隨機
治療適應癥:難治性雙相抑郁癥
這項研究是如何設計的?

這項研究測量的是什么?




目前臨床狀態:招聘,正在進行中。
國內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
截止2025年1月15號,通過關鍵詞“干細胞治療抑郁癥”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已有7篇關于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文獻綜述。

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多項臨床試驗表明干細胞治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浙江大學的間充質干細胞試驗:2024年2月,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對13名難治性抑郁癥患者進行了為期4周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抑郁水平顯著下降,貝克抑郁問卷得分從28.66降至14.71。同時,患者的認知能力,包括工作記憶和語言學習等方面,也得到明顯改善。這一研究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抑郁癥提供了有力的臨床證據。
- 奧馬哈系統護理結合干細胞移植:同年5月,中國科研人員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結合奧馬哈系統護理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不僅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還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奧馬哈系統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和個性化護理干預,與干細胞移植相結合,發揮了協同治療作用。
- iPSCs技術的應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s)技術的發展為抑郁癥研究帶來了新的突破。科學家利用 iPSCs 技術,在實驗室中成功模擬出抑郁癥患者的大腦微環境,這有助于深入揭示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加速個性化藥物的研發。通過對患者特異性iPSCs來源的神經細胞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抑郁癥的病理生理過程,為開發精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綜述:11月,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科研中心在《神經藥理學》期刊上發表的綜述研究,系統探討了干細胞療法在重度抑郁癥(MDD)中的治療潛力及其機制。文章全面總結了干細胞在免疫調節、神經修復、改善神經遞質平衡及炎癥緩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梳理了相關實驗模型和臨床研究的進展。這項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創新治療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和研究思路。
干細胞介入治療抑郁癥未來可期
寫在最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三項干細胞治療抑郁癥臨床案例,猶如黑暗中的曙光,為飽受抑郁癥折磨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盡管目前仍處于早期研究階段,但這些案例初步驗證了干細胞治療抑郁癥的安全性和潛在療效,為未來更深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干細胞治療抑郁癥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干細胞來源、移植方式、長期安全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深入開展,干細胞治療抑郁癥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資料:https://clinicaltrials.gov/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