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腦癱的各種方法
理療
物理治療在腦癱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有助于改善肌肉結構和功能以及關節活動范圍并減少攣縮;用于實現這一目標的一些技術包括肌肉拉伸、關節運動范圍練習、低阻力重復練習、漸進式阻力訓練、功能性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增強式訓練以及通過約束誘導運動療法等技術進行的選擇性肌肉激活。一項關于CP 兒童神經發育治療效果的研究表明,在應用干預技術后,兒童的各種活動功能得到改善。NDT還減少了CP 兒童的痙攣并改善了整體功能;但是,走、跑、跳并沒有太大的進步。
用于治療腦癱的方法有哪些

另一種稱為馬術療法的緊急療法改善了頸部控制和與上肢和軀干一起坐著的姿勢控制。由于平衡反應的刺激,對平衡和痙攣有積極影響,整體姿勢得到改善。每周兩次,每次30-45分鐘,持續8-12周,對CP兒童的粗大運動功能產生積極影響。
運動障礙性CP的深部腦刺激和痙攣性CP的Tens和NMES電刺激是兩種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技術。系列石膏是一種用于拉伸緊繃肌肉的技術,通過將石膏應用于受影響的部位來改善運動范圍。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方案可有效改善雙側受累兒童的粗大運動功能。干預后對粗大運動功能的所有測量都有積極影響。它還提高了走動兒童的運動能力。功能性步態訓練或練習在跑步機上以有限的體重支撐行走有助于直立站立,同時減少下肢關節的負荷。這有助于以良好的姿勢和控制進行步態訓練,并且在GMFCSIV級和V級中最有效。它可以在有或沒有跑步機的情況下完成。可以結合虛擬現實和生物反饋;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生物反饋是康復中常用的策略,可用于表示任何生物參數及其變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檢測這些變化,例如視覺、音頻和觸覺響應。它通過識別有效的運動性能和運動學習來有效改善運動功能。
言語治療
腦癱患兒存在多層次語言障礙,流口水、吞咽、進食等問題發生率分別高達44.0%、50.4%和53.5%,而脊髓性癱瘓患兒的言語障礙率高達一半受到言語問題的影響。由于 CP 兒童的語調異常和肌肉骨骼控制受損,這些兒童的言語產生和吞咽困難。針對此類情況的言語治療有助于改善口部運動技能、發音障礙問題和溝通技巧。
干細胞療法
來自五個領域的干細胞出現在文獻中;它們是人類臍帶血,最常見,其次是骨髓、胎腦、脂肪和外周血。間充質干細胞是治療小兒腦癱兒童的首選,因為它顯示出低免疫原性。腦組織含有最多的神經干細胞,但它們的臨床試驗要少得多。外周血細胞是高度使用的干細胞;然而,脂肪組織的有效性正在研究中。10個月到10歲之間的年幼兒童的改善更大。
在干細胞治療腦癱領域,我國一直走在前沿。早在2005年,我國就有干細胞治療腦癱成功案例的報道。據《中國生育健康雜志》的記載,2005年北京海軍總醫院為一名出生70多天的小兒腦性癱瘓女嬰進行了神經干細胞移植手術,接受治療后經觀察測評,這名患兒的智力發育追趕上了同齡小兒,智力運動評估從入院時不足1月齡基本達到了3月齡。經軍事醫學科學院情報部門檢索證實,這種用神經干細胞腦移植的方法成功治療缺血缺氧性小兒腦性癱瘓,尚屬全球首例。
近年來,國內干細胞治療腦癱越來越多地被報道,所使用的干細胞類型也從神經干細胞擴展至其他類干細胞。2011年,《中國全科醫學》報道了51例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癱的臨床療效,比較了治療前和治療1個療程后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得出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無智力障礙腦癱患兒治療有效”的結論。
2017年,《武警醫學》報道了25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患兒流涎癥的療效,實驗組中每名患兒接受4次腰椎穿刺干細胞移植術,對照組不給予任何手術及藥物干預治療;結果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以顯著改善腦癱患兒流涎癥,從而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典型病例
患者:林某某性別:男年齡:8 歲基本情況:出生后3個月臨床和頭部CT檢查診斷為腦癱。8年來病人曾在全國各地接受各種中西醫治療,病人入院時確診為痙攣性腦癱。治療時間:2005年7月接受干細胞移植手術。
治療前情況:全身僵硬,尖足,交叉,雙手后背,頸部歪斜。不能獨坐、獨站、不能行走,雙手不能持物。言語含糊,面部僵硬。

治療后情況:全身僵硬緩解,尖足和交叉消失,雙手后背緩解,頸部歪斜消失。可以獨坐一個小時,雙手持物好。言語清晰,面部表情自如。

隨著試驗的開展,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腦癱的有效措施,給更多患者帶來福音。近年來,不只是腦癱,干細胞治療還給其他許多難治性疾病帶來了新希望,國家也正在大力支持和推動干細胞技術的臨床轉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