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大腦中的非進行性病變會導致腦癱。腦癱患兒可能存在功能障礙、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宮內出血;還可能觀察到僵硬、攣縮、肌肉力量無力、感覺缺陷以及平衡和運動控制困難。物理治療、神經切除術、A型肉毒桿菌毒素和藥物可用于治療CP。
多個病例報告顯示,上述療法可部分改善功能;然而,通過這些干預措施并不能實現徹底治愈。既往研究也報道,在發達國家,每1000人中就有1.5~2.5名兒童患有痙攣性腦癱;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率可能更高。在創傷、炎癥和腦部疾病中,大腦具有較低水平的可再生能力,即自我修復能力。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腦癱患者的療效:一例報告

近年來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報告了細胞移植治療多種疾病的積極成果。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通過細胞療法再生,這是一種旨在替代因創傷性腦損傷而功能衰竭的細胞的選擇。1976年,首次報道了在骨髓基質室中進行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在此發展之前,一些研究報告了使用間充質基質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和基底動脈夾層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積極結果。
最近的一項案例研究報道,鞘內輸注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表明干細胞移植是有效和安全的,并且在腦癱患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功能結果。在創傷性腦損傷模型中,Lee等人將干細胞療法與康復相結合,并報道恢復結果與單獨使用康復時相似。
在本病例報告中,我們研究了腦癱兒童鞘內、肌內和靜脈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腦癱患者的療效:一例報告
案例展示
6歲男童患者(30周,1918克)患有肌張力障礙性CP,下肢比上肢更有效。患者向我們提出宮腔出血。患者出生時頭圍28厘米,身高41厘米,經過2周的培養箱隨訪,并進行了腦部MRI檢查。該患者被診斷為腦癱,并一直在隨訪。該患者已接受各種藥物治療,例如巴氯芬和康復治療,并報告有部分獲益。
方法
6歲肌張力障礙痙攣型男性CP患者接受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4次,劑量為1×106/kg,采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鞘內和靜脈注射方式。治療前后隨訪患者FIM(功能獨立測量)、GMFCS(粗大運動功能分類系統88)、Tardieu量表、TCMS(軀干控制測量量表)、MACS(手動能力分類量表)、CFSS (通訊功能分類系統)18個月并接受強化康復治療。
患者評估測試
功能檢查
飲食、梳洗、洗澡、上半身著裝、下半身著裝、如廁、膀胱、管理、床到椅子轉移、廁所轉移、淋浴轉移、運動(步行或輪椅水平)、樓梯、認知理解、表達、社交互動、問題通過功能獨立測量(FIM)評估解決能力、記憶力等(表1)。功能獨立性的評分范圍為18至126。粗大運動功能分類系統88 (GMFCS) 用于確定腦癱兒童的觀察功能水平。

上肢
在日常生活中,用MACS(手動能力分類量表)評估CP兒童如何使用雙手(表1)。手動能力分類系統(MACS)描述了腦癱兒童在日常活動中如何使用雙手處理物體。MACS描述了五個級別。這些級別基于孩子們自主處理物體的能力以及他們每天進行手動活動所需的幫助或適應。
軀干控制和坐姿平衡評估
采用軀干控制測量量表(TCMS)測試評估坐姿平衡和坐姿功能獨立性(表1)。靜態坐姿平衡、動態坐姿平衡在選擇性運動控制和動態到達(平衡反應)的副標題中被考慮。計分方式為58分。
下肢檢查
使用改良Tardieu量表評估下肢。該量表通過評估肌肉對指定速度拉伸的反應來量化肌肉痙攣,結果列于表2中。

溝通技巧
溝通功能分類系統(CFSS)提供5個級別(CFCSI、II、III、IV、V)來描述腦癱患者的日常溝通能力(表1)。
患者有言語障礙,口水流出。患者還存在生長遲緩,家屬稱偶爾會出現吞咽固體食物的困難。雙腳有陣攣,尤其是左腳。巴賓斯基結果呈陰性。擺錘試驗呈陽性。托馬斯雙側檢測結果呈陽性。
結果
除Tardieu量表外,特別是在功能量表方面觀察到了改善,除了背部輕微疼痛外,沒有檢測到任何不良反應。
討論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新的、有前景的治療選擇,可用于治療肌肉骨骼系統中出現的CP等異常情況,這種異常情況取決于大腦中仍在發育的永久性損傷。這在致癌性和生物安全性方面是安全的。經過4次應用和1年內的隨訪,在我們的病例中沒有觀察到全身不良反應,并且在鞘內應用之后,除了一天的輕微背痛之外,在我們的病例中沒有檢測到局部副作用。
王等人報告稱,除了溫和的溫度外,沒有任何不良影響。文獻中尚未報道蛛網膜下腔、肌內和靜脈注射有嚴重不良反應。通過蛛網膜下腔應用可以直接對病變產生反應,由于多種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局部肌內注射可能會顯示出對肌肉質量和功能的增加作用。同樣,通過靜脈注射,脊髓損傷的狗的后肢活動增加,肌肉功能得到改善。此外,在肝臟、受傷的脊髓和脾臟中也檢測到了這些細胞。這種情況可能表明 MSC 對肝臟耐受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強。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可分化為各種間充質組織。此外,它們還可能通過神經保護和神經再生對大腦的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多項研究表明,hAEC可以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動物模型中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并促進中風、帕金森病等腦部疾病的神經元再生。
Sankar和Muthusamy報告了MSC對中樞和外周組織的積極作用。先前的研究報道,在脊髓損傷的猴子中,間充質干細胞支持宿主軸突的生長,避免神經膠質疤痕形成,避免神經元死亡,并誘導新的側支萌芽,而沒有任何炎癥或排斥反應。
據報道,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分泌神經營養因子,促進大腦受損細胞的神經元恢復。這些因素還可以促進突觸發生,重新激活失去的連接。此外,由于hAEC顯示出多能特性,因此它們可以分化為神經元表型,從而替代受損或死亡的細胞。此外,hAEC還可以充當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生物微型泵”,從而分泌必要的細胞因子、生長因子、激素和/或神經遞質以恢復細胞功能。作為最后一項,hAEC還可以通過調節炎癥反應(導致腦損傷)來潛在地改善中風結果。
在我們的例子中,我們無法改善痙攣狀態。王等人據報道,在沒有任何痙攣的情況下,肌肉功能有所改善。有幾項研究報告了一些自體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中痙攣狀態的明顯改善。
在腦癱患者中,較早年齡應用UC-MSC可能會帶來更高的成功率,這在任何其他治療中也是如此。在神經元完全損傷和關節攣縮發生之前進行的應用可能會增加治療的成功率。
總之,我們在認知技能、軀干控制和手部技能方面取得了進步;然而,痙攣狀態沒有改善。未來的隨機對照和長期研究可能會啟發我們了解UC-MSC治療的優勢和局限性。
結論
未來更廣泛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癱的案例研究將使我們能夠評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的功效,尤其是在功能方面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資料:https://doi.org/10.15283/ijsc17077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