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山中伸彌團隊曾采用誘導多能性干細胞(iPS)進行小鼠脊髓損傷治療研究,但發現導致小鼠腫瘤形成與運動功能下降,并有胚胎發育重編程基因的激活,引起了科研界的關注。因此,針對間充質干細胞(MSCs)是否具備同樣的成瘤風險,學術界形成了兩極的觀點。
13個科研單位聯合確認:間充質干細胞(MSCs)不具有成瘤性
來自法國的13個科研單位聯手在《血液》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實驗文章,這一研究結果進一步確認了MSCs的安全性。他們發現,盡管在體外培養過程中,MSCs可能會出現染色體異常,但這些異常并不會導致腫瘤的形成。

在這篇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他們發現,即使在體外培養過程中,MSCs的染色體可能會出現異常(例如非整倍數),但這些異常并不會影響到MSCs的倍增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小鼠成瘤實驗證實,即使MSCs的染色體異常和長期培養導致的衰老,移植到小鼠體內后并不能成瘤。


此外,他們還發現,衰老的骨髓MSCs的功能變化主要與細胞發育、細胞生長/增殖、細胞死亡、細胞信號轉導/相互作用和細胞運動有關。其中3號染色體倒位的MSCs(MSC/inv)表達細胞衰老生物標記物的水平較高。所以,在臨床應用時,選擇年輕態的MSCs更合適。

總的來說,這些發現再次證實了間充質干細胞在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中的安全性。雖然染色體異常和衰老可能會影響其功能,但這些變化并不會導致腫瘤的形成。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使用MSCs進行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與應用。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忽視MSCs中存在的潛在風險。未來研究仍需要密切關注染色體異常和衰老對MSCs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這些影響因素以實現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療。
參考資料:1、https://doi.org/10.1182/blood-2009-05-219907
2、間充質干細胞,作者:東海先生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