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牙髓間充質干細胞 (DPSC) 首次被分離和鑒定為具有高度克隆性的細胞,能夠產生致密鈣化的菌落。現在,牙髓間充質干細胞被認為具有作為骨科和口腔頜面重建的干細胞來源的潛力,并且有人提出它們可能具有超出口腔頜面系統范圍的應用。

本文中我們來為您介紹牙髓間充質干細胞,有以下這幾點:
- 什么是牙髓間充質干細胞
-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來源
-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特性
-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作用
- 未來展望
什么是牙髓間充質干細胞
牙齒內存在不同類型的間充質干細胞群,根據采集部位的不同,它們被稱為牙髓干細胞 (DPSC)、牙周膜干細胞 (PDLSC)、根尖乳頭干細胞 (SCAP)、牙囊干細胞 (DFSC) 和牙齦組織干細胞 (GMSC) ,盡管它們統稱為牙齒間充質干細胞干細胞 (DSC)。
這組干細胞特別令人感興趣,因為盡管牙齒體積小,但卻是治療程序的豐富細胞來源,并且它們的制備可以與常規拔牙聯系起來,這不會給患者帶來額外的負擔。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來源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是來自人類脫落乳牙 (SHED)、恒牙次生牙系統(正確名稱為 DPSC)、正畸醫生因阻生或不可逆性牙周炎拔除的牙齒或發炎的牙髓組織的干細胞 。這些細胞位于牙冠內的“牙周封閉”或“牙髓腔”中,其中容納著稱為牙髓的結締組織。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特性
-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分化為神經外胚層細胞和脂肪細胞、成牙本質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和中胚層來源的成肌細胞的能力,這證實了它們具有可塑性,因此被確認為間充質干細胞。
- 牙髓負責牙周組織及其相關免疫系統的維護和修復,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并對各種類型的損傷作出反應。
-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排除熒光 DNA 結合染料 Hoechst33342 的能力,這被稱為“側群”(SP)。利用這一現象,從牙髓中分離出一群能夠分化成成骨細胞、成軟骨細胞、脂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的成體干細胞,這些細胞對 CD146 和 CD31 等造血抗原呈陰性,并具有在組織修復過程中誘導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的能力。
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作用
- 牙髓是骨科、口腔和頜面重建的潛在干細胞來源:牙髓中提取的間充質干細胞在移植到頜骨中時具有形成骨骼的能力。調節干細胞對表觀遺傳變化的反應可能是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再生的關鍵,成功生成復雜的結構,而不僅僅是帶來與原始組織相似的組織,例如使用當今可用的組織工程策略所實現的組織
- 組織修復: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均參與生長、傷口愈合和細胞替換。這些細胞已被證明可有效再生牙周組織、糖尿病嚴重肢體缺血組織、骨壞死引起的骨損傷、燒傷引起的皮膚病變 、肝臟、神經元和骨骼肌組織以及血管等組織?。
- 神經系統:神經嵴相關干細胞可從成年哺乳動物顱面組織中分離,如牙髓、牙周膜和唾液腺。牙髓間充質干細胞通過釋放神經營養因子,顯著提高了胚胎酪氨酸羥化酶陽性的培養神經元的存活率。
- 免疫系統: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與骨髓衍生的間充質干細胞相當的免疫調節能力,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提議將其作為間充質干細胞的替代品用于治療。事實上,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牙科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是在口腔炎癥甚至其他慢性炎癥情況下誘導免疫抑制的治療劑?。
未來展望
在過去十年中,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此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明確最適合誘導牙周再生的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的來源和傳代次數,哪種給藥途徑和支架類型最合適,臨床使用是否有禁忌癥,以及一旦給藥,應考慮哪些參數來監測其臨床效果。
因此,牙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很有前景,與一般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一樣,它還未成為成熟的臨床技術。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