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期刊《中國現代醫生》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觀察》的臨床研究成果。【1】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與常規外科換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療效,為今后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背景:糖尿病足潰瘍的愈合受感染、細胞功能受損、周圍神經血管病變、機體免疫應達能力下降等因素的阻礙,目前治療效果仍不甚滿意,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
目的:評估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MSC-Exos)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對糖尿病足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s,DFU)愈合的臨床療效。
什么是糖尿病足潰瘍?
糖尿病足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s,DFU)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全球所有糖尿病患
者中的發生率約25%,截肢率高達84%【2】。
主要是原因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導致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這種潰瘍通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尤其是足部,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和血管功能受損,導致足部感覺減退或喪失,血液循環不暢,容易受到損傷和感染。

什么是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
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是由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釋放的一種納米級胞外囊泡。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類、核酸(如mRNA和miRNA)等生物活性分子,能夠在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在再生醫學和疾病治療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抗炎、免疫調節和組織修復方面。
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觀察
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確診的糖尿病足潰瘍患者2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3)和治療組(n=12)。
對照組行傳統外科換藥治療,治療組采用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和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5天創面細菌培養陽性個數,以及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創面表面積,記錄兩組患者創面最終愈合時間。(見圖1)

結果
1.各時間點創面面積改善情況及最終愈合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創面面積比較,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治療組的創面表面積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而且治療組最終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見表2)

2.創面細菌培養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創面致病菌培養陽性個數比較,在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5天時創面致病菌培養陽性個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陽性個數明顯減少(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細菌培養陽性個數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細菌培養陽性個數比較[n(%)]](http://www.viyytprxq.com.cn/wp-content/uploads/2024/11/2024111210020181.jpg)
3.不良反應
25例患者均進入結果分析,均獲得出院后6個月隨訪,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皮疹、皮炎、藥物熱、肌肉疼痛等相關的不良反應。
討論
創面愈合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基質合成和沉積,任何過程失敗都可能影響組織的生長修復。
糖尿病足潰瘍的潛在病理生理學基礎是機體持續的高糖狀態、周圍神經病變、周圍動脈疾病和伴發感染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持續的高糖環境會導致糖尿病患者中生長因子、趨化因子、血管生成減少,成纖維細胞功能下降以及炎癥反應機制受損。同時,糖尿病患者組織內含糖量高,易于細菌生長,大大增加感染機率。
因此,針對糖尿病足潰瘍總治療原則,一是嚴格的血糖控制,二是轉變潰瘍創面的病理狀態以營造促進創面愈合的微環境。
結論
本研究對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交替外敷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進行觀察,結果表明,與傳統外科換藥相比,在慢性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中,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和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促進創面愈合。
盡管目前有許多關于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措施,但關于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治療的信息相對較少,希望本研究能為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足潰瘍難治性疾病提供試驗依據。
相關閱讀:了解更多關于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新聞咨詢!
【1】黃宗源,王華,汪洋,等. 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聯合磺胺嘧啶銀乳膏局部外敷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23,61(2):6-10. 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3.02.002.
【2】MOXEY P W, GOGALNICEANU P, HINCHLIFFEL RJ, et al. Lower extremity amputations—a review of global variability in incidence[J]. Diabet Med, 2011,28(10): 1144?1153.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