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充質干細胞作為再生醫學領域的核心技術,其臨床轉化進程近年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一被寄予厚望的 “種子細胞” 在組織修復、免疫調節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卻因早期應用中暴露出的安全性爭議、療效數據參差不齊以及部分機構的無序商業化,引發了監管層面的審慎調整。
事實上,所謂 “叫停” 并非全面禁止,而是針對未經嚴格驗證的療法實施的階段性規范—— 例如中國自2015年起建立的 “雙備案制” 監管框架,要求醫療機構開展干細胞臨床研究需同時向衛健委和藥監局備案,從源頭遏制了技術濫用。當前政策呈現 “收緊與開放并存” 的特征:一方面通過《細胞治療產品生產檢查指南》等文件強化質量控制,另一方面將 “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 納入2025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并批準首個間充質干細胞藥物上市,釋放出規范化發展的明確信號。
這種動態平衡折射出監管層面對技術創新與風險防控的雙重考量,而政策松綁的節奏將取決于標準化體系的完善程度、高質量臨床證據的積累速度,以及國際監管協作的推進深度。

間充質干細胞為什么叫停?是永久還是階段性?政策何時松綁?
一、科學研究的局限性與不確定性
體內行為復雜:間充質干細胞(MSCs)在體外雖能分化為多種細胞,但在體內環境中可能不按預期分化,主要依賴旁分泌作用(釋放生長因子、細胞因子)而非直接修復組織。這種不確定性導致療效難以預測,成為監管叫停的核心科學原因。
來源差異與標準化困難:不同來源(骨髓、脂肪、臍帶等)的MSCs特性差異顯著,導致治療方案難以統一。例如,臍帶來源的MSCs增殖率較高,但臨床應用缺乏足夠數據支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成瘤性與長期安全性:早期研究擔憂MSCs可能因異常分化引發腫瘤,但最新研究澄清:MSCs實為“間充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無干性特征,成瘤風險低。然而,這一認知革新在推廣前已引發監管謹慎。
二、倫理與監管問題
倫理爭議
來源合法性:盡管MSCs多取自成人組織(如脂肪、骨髓),但商業化過程中可能涉及供體知情同意不充分、胎兒組織來源爭議等問題24。
商業化濫用:美容領域夸大療效的“干細胞療法”泛濫,甚至使用未經驗證的細胞,加劇倫理風險。
監管滯后與政策收緊
全球監管體系滯后于技術發展,多國(包括中國)因行業亂象叫停臨床試驗。例如,中國曾因“魏則西事件”叫停免疫細胞治療,連帶影響MSCs領域。
嚴格審批要求:FDA等機構要求明確細胞作用機制(MOA)和效力指標,而MSCs的復雜調控機制難以滿足傳統藥物評價標準,導致多次上市申請被拒(如Mesoblast公司前兩次申請)。
三、商業利益沖突與市場亂象
虛假宣傳與市場泡沫
大量機構宣稱MSCs可“治愈”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等難治病,但多數缺乏臨床證據。監管叫停旨在打擊此類誤導性營銷,保護患者權益。
急功近利的研發模式
企業為快速盈利,跳過必要科學驗證階段,導致臨床試驗設計缺陷或數據不可重復。例如,Mesoblast的MSCs藥物耗時20年才獲批,凸顯嚴謹研發的重要性。
四、最新科研進展與監管動態
認知革新:從“干細胞”到“基質細胞”:2025年,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正式將MSCs更名為“間充質基質細胞”,明確其核心功能是免疫調節和信號傳遞,而非多向分化。這一正名解決了長期科學爭議,為新藥審批鋪路8。
監管破冰與藥物獲批
2024年底,FDA批準首款MSCs藥物Ryoncil?(用于兒童移植物抗宿主病),標志著監管態度轉向理性支持。
中國藥監局(CDE)2025年跟進批準天士力“間充質基質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釋放行業回暖信號。
五、間充質干細胞的安全性:是否致癌?療效是否可靠?
間充質干細胞在合理使用下安全性相對較高,目前多數研究顯示其本身致癌風險較低,但體外長期培養或異常分化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其療效在部分疾病(如骨關節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中已有一定臨床證據支持,但受細胞來源、制備工藝、治療劑量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療效存在一定爭議,多數領域仍需更多高質量研究驗證,且需注意目前相關治療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需在正規醫療機構并遵循監管要求進行。
六、間充質干細胞叫停是永久還是階段性?政策何時松綁?
間充質干細胞在我國的叫停是階段性的監管措施,而非永久禁止。政策已于2025年初實質性松綁,標志性事件是國家藥監局(NMPA)在2025年1月2日通過優先審評程序批準了首款間充質干細胞藥物“艾米邁托賽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療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此次批準距離美國FDA首款間充質干細胞藥物Ryoncil的上市(2024年12月)僅隔半個月,表明我國在完善監管框架后已重啟干細胞療法的臨床應用通道。
此前,因行業亂象(如美容領域濫用),干細胞臨床研究于2011年被叫停,但業內長期呼吁分類管理和政策優化。2024年起,政策逐步調整:國家藥監局將細胞治療產品納入“先進治療藥品”探索分類,廣州南沙等地試點“醫療技術備案制”,為最終藥品審批路徑的打通鋪平道路。此次首款藥物的獲批,標志著監管從“全面暫停”轉向“規范審批”,未來更多適應癥有望加速落地。
總結
綜上所述,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相關研究的“叫停”,核心源于對科學認知尚未完全清晰、臨床應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標準亟待統一、以及監管體系需要完善的階段性審慎考量,絕非對其醫療潛力的全盤否定。這本質上是特定發展階段的政策緩沖與規范調整 ,而非永久性的科學禁令。
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突破、技術標準的逐步建立以及監管框架的日益成熟,特別是當客觀證據鏈能充分證明特定適應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時,政策必然會依據科學評估進行有條件的、有序的“松綁”。
因此,當前的關鍵在于科研界以更嚴謹的態度夯實科學基礎,產業界以更規范的方式推動技術轉化,監管層以更前瞻的視野構建科學合理的準入路徑,共同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未來健康發展鋪平道路。對“松綁”的具體時間表,仍需耐心等待科學共識的凝聚與監管信號的明確,但其方向無疑是向前的。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