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通常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發病,其特征是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異常。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顯著上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干細胞移植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未來展望是一個充滿希望但同時也面臨挑戰的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干細胞療法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的潛力和積極效果。
什么是精神分裂癥?有哪些癥狀?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雜且嚴重的重性精神障礙,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普遍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特征包括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與現實環境的不協調。
精神分裂癥的癥狀可以分為三大類: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認知癥狀。
- 陽性癥狀包括幻覺、妄想、思維混亂和行為異常等,這些癥狀表現為與現實脫節。
- 陰性癥狀則表現為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交退縮和動機減退等,這些癥狀通常表現為缺乏或減弱的正常心理功能。
- 認知癥狀則涉及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等方面的障礙,這些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更多詳情信息點擊此處(什么是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
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
-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以氯丙嗪、氟哌啶醇為代表,主要通過阻滯多巴胺D2受體發揮作用。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奧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對病情控制較好,且副作用相對較低。
-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如布南色林、魯拉西酮等,對陽性和陰性癥狀都有一定的療效。
- 長效針劑: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和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可以減少患者的服藥負擔,提高依從性。
但長時間使用藥物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錐體外系反應(EPS) 這是抗精神病藥物最常見且嚴重的副作用之一,包括靜坐不能、震顫、肌肉僵硬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如奧氮平、阿立哌唑)常引起體重增加和代謝紊亂,包括高血糖、高血壓和血脂異常。
更多詳情信息點擊此處(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干細胞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有哪些優勢?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具有顯著的潛力和希望,干細胞在治療精神分裂癥中發揮了以下優勢:
- 多巴胺系統調節:精神分裂癥與多巴胺系統功能異常有關。干細胞治療可能通過調節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癥狀。
- 減少藥物副作用:傳統藥物治療可能伴隨一系列副作用,而干細胞治療通過生物學途徑直接作用于疾病病變部位,有可能減少藥物相關的副作用。
- 神經網絡重建:干細胞治療可以通過促進神經干細胞的再生和分化,重建受損的神經網絡。
- 神經再生:干細胞具有分化為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能力,可能有助于修復精神分裂癥患者受損的神經網絡。
- 免疫調節:干細胞能夠調節免疫系統,減少神經炎癥,這可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的癥狀。
- 分泌因子:干細胞能夠分泌多種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這些因子可能促進神經保護和再生,改善神經功能。
- 改善神經傳遞:干細胞可能通過促進神經遞質的平衡,改善神經傳遞功能。
- 抗炎作用:干細胞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輕腦部炎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
更多詳情信息點擊此處(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機制是什么?)
干細胞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突破,成為了新里程碑
臨床案例一、骨髓移植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緩解
2017年9月21日,日本出云島根大學在國際期刊《Frontline Psychiatry》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骨髓移植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精神病緩解:病例報告》的臨床研究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骨髓移植30天后,他的精神病癥狀幾乎消失。他沒有接受任何抗精神病治療,也不需要任何其他藥物治療。骨髓移植8年后,軀體和精神癥狀的改善持續,患者狀況非常好,沒有殘留的精神癥狀。此外,他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顯著恢復,并繼續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
臨床案例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
2020年4月25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國內期刊《上海醫學》上發布了一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應用前景》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表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能通過特定的誘導途徑使神經元再生,恢復免疫功能,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突觸連接和神經膠質細胞生長,恢復神經網絡平衡。這預示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能是輔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種有前景且極具吸引力的靶向治療手段和新途徑。
臨床案例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
2022年3月24日,斯洛伐克科學院實驗醫學中心在國際期刊《Immunotherapy is effective for psychiatric diseases》上發布了一篇《精神分裂癥的細胞療法:間充質干細胞能否干細胞能滿足需要嗎?》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表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射四周后,精神病患者該患者的癥狀幾乎完全消失。八年后,患者恢復得很好,并且沒有殘留癥狀精神分裂癥。
前景與展望
盡管干細胞治療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但其在臨床應用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干細胞療法的劑量、來源、給藥途徑以及可能的不良事件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干細胞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需要克服技術、倫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障礙。未來的研究應更加關注干細胞在疾病模型中的應用、細胞替代療法的可行性以及干細胞衍生細胞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干細胞治療有望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Miyaoka T, Wake R, Hashioka S, Hayashida M, Oh-Nishi A, Azis IA, Izuhara M, Tsuchie K, Araki T, Arauchi R, Abdullah RA, Horiguchi J. Remission of Psychosis in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follow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Front Psychiatry. 2017 Sep 21;8:174. doi: 10.3389/fpsyt.2017.00174. PMID: 28983259; PMCID: PMC5613125.
González-Llano O, Saucedo-Uribe E, Martínez-Garza DM, Mancías-Guerra C, Cantú-Rodríguez OG, and Mancías-Guerra MC. Unexpected improvement in schizophrenia aft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Hodgkin lymphoma. J Schizophrenia Res. 2018;5(1):1036.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