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疾病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挑戰,其中重度腎病患者(如慢性腎衰竭、糖尿病腎病晚期等)因高致殘率與致死率,急需突破傳統治療局限的新型干預手段。盡管免疫抑制劑、透析及腎移植等方法可延緩疾病進展,但其對組織損傷修復能力有限在此背景下,干細胞療法憑借其多向分化潛能、免疫調節及抗纖維化特性,為重度腎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方向。
本文基于臨床研究數據,聚焦于干細胞治療重度腎病患者的短期療效評估、作用機制及安全性特征,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干細胞治療重度腎病短期療效:3項臨床268例患者數據驗證
一、干細胞治療腎病的機制
抗纖維化與組織修復:干細胞可分化為腎小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直接修復受損腎組織,抑制腎間質纖維化進程。此外干細胞還能分泌抗纖維化因子(如TGF-β抑制劑),減少膠原沉積,改善腎小球高濾過狀態。
免疫調節與炎癥控制:干細胞通過調節T細胞亞群平衡、抑制Th17/Treg失衡,減輕自身免疫性腎病(如狼瘡性腎炎)的炎癥損傷。并且干細胞還能分泌IL-10、HGF等抗炎因子,降低腎小球硬化風險。
歸巢性與靶向修復:干細胞能夠被腎臟損傷部位的趨化信號吸引,定向遷移至病灶區域,精準釋放修復因子。
- 詳情請瀏覽:干細胞治療腎臟疾病的6大原理機制,您都了解嗎?
二、臨床研究證據:初期療效與關鍵數據
案例一:干細胞治療重度糖尿病腎病合并嚴重肢體缺血患者臨床結果
2019年,捷克共和國臨床和實驗研究所在國際期刊《糖尿病醫學》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自體干細胞治療重度糖尿病腎病合并嚴重肢體缺血患者》的臨床研究成果。

該研究納入了59名糖尿病腎病(1型或2型)患者,他們在標準血運重建失敗后仍持續存在嚴重肢體缺血
1. 干細胞治療顯著改善組織氧合
與基線相比,接受自體細胞治療的非重度和重度糖尿病腎病(DKD)患者在6個月和12個月后,足部組織氧分壓(TcPO?)均顯著升高。其中,6個月時增幅最大,且療效持續至12個月。(見圖1)
相比之下,非重度和重度DKD對照組的TcPO?在隨訪期間無顯著變化,表明自體干細胞治療對改善組織缺氧具有短期顯著療效以及長期穩定性。

2.生存率與截肢風險的分層分析
總體生存率:重度DKD患者無論是否接受細胞治療,其生存率均顯著低于非重度DKD組。但細胞治療組生存率略微高于對照組。
截肢生存期:自體細胞治療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無截肢生存期,且這一獲益在重度DKD組尤為顯著。具體而言:自體干細胞治療組的無截肢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50.0%vs18.8%)。(見圖2)

安全性:治療耐受性良好,僅少數患者出現輕微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自體干細胞治療通過改善組織氧合和促進潰瘍愈合,顯著降低了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截肢風險,尤其在重度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療效突出。
案例二:干細胞移植治療重度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的Ⅰ期臨床試驗結果
2021年,伊朗馬什哈德醫科大學在國際期刊《轉化醫學的最新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同種異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重度難治性狼瘡性腎炎》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本研究旨在分析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重度難治性狼瘡性腎炎 (LN) 的影響。

在此項I期試驗中,9名經活檢證實對標準治療無效的狼瘡性腎炎患者接受了2×106同種異體脂肪來源 (AD) MSCs/kg的全身輸注,并在干預后進行了12個月的隨訪。
本研究顯示,同種異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AD-MSC)移植治療重度難治性狼瘡性腎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報告重大不良事件。在療效方面:
- 尿蛋白水平變化:干預后第一個月,患者尿蛋白中位數顯著下降(從基線1800 mg/24h降至1020 mg/24h),隨后逐漸回升,但至第3個月仍顯著低于基線。
- 腎臟反應率:干預后前3個月,33.3%患者達到完全緩解,44.4%為部分緩解(蛋白尿減少>50%),但此后兩組比例均下降。
- 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控制: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LEDAI)中位評分從基線16分顯著降至治療后第6個月的6分,但至第12個月隨訪時略有回升。
綜上所述,AD-MSC移植在短期內(1個月)顯著改善尿重度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的蛋白排泄,而在6個月時對疾病活動性抑制效果最佳,提示其作用存在時間梯度。但單次劑量的AD-MSC未能維持長期緩解,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治療。
案例三:間充質干細胞治療20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同年,中國山東省人民醫院在期刊《Pak J Pharm Sci》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在中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國山東省的一項初步研究》的臨床研究案例。

本研究旨在評估間充質干細胞 (MSC) 與乙酰半胱氨酸 (NACys) 在中國慢性腎功能衰竭 (CRF) 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共納入了200例患者。治療后指標變化:
1.血清肌酐與胱抑素C(圖3a、1b):兩組治療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均顯著下降(與基線相比)。此外MSCs組的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2.TGF-β水平(圖4):兩組治療4周后TGF-β水平均顯著降低。MSCs組的TGF-β水平下降幅度在治療4周和8周時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3.活性氧(ROS)水平(圖5):兩組治療4周后ROS水平均顯著降低。MSCs組的ROS水平下降幅度在治療4周和8周時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4.膠原(I型和IV型)水平(圖6):兩組治療4周后膠原水平均顯著改善。MSCs組的膠原水平改善幅度在治療4周時顯著優于對照組。

5.腎功能與全身功能參數:兩組治療4周后腎功能和全身功能參數均顯著改善。MSCs組的改善幅度在治療4周時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慢性腎衰竭患者治療中,間充質干細胞(MSCs)治療相較于N-乙酰半胱氨酸(NACys)展現出顯著優勢:MSCs能更大幅度降低血清肌酐、胱抑素C、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及活性氧(ROS)水平,同時更顯著改善I型和IV型膠原沉積,以及腎功能相關參數(如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在4-8周的短期治療中,MSCs通過抑制纖維化、減輕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展現出更優的腎功能修復潛力,為CRF患者提供了優于傳統藥物的治療選擇。
三、當前挑戰
技術限制:干細胞的體外擴增、定向分化及功能維持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部分研究顯示其分化為腎實質細胞的效率有限,難以完全恢復腎功能。
個體差異:患者個體差異顯著,合并癥(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可能削弱療效。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紊亂可能干擾干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
未來展望
未來研究需聚焦于技術突破與臨床轉化的協同推進。技術優化方向包括:
- 開發更高效的干細胞培養體系,提升其向腎小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的定向分化效率;
- 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增強干細胞的抗纖維化與抗炎功能,同時降低免疫排斥風險;
- 探索新型遞送方式(如納米載體、基因工程改造的干細胞),精準靶向腎臟損傷區域。
結語
干細胞治療在重度腎病患者的短期療效中展現出顯著潛力,尤其在逆轉腎功能衰竭、控制并發癥及改善生存質量方面表現突出。盡管仍需克服技術與臨床實踐的挑戰,其“修復而非替代”的治療理念為終末期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隨著研究深入與技術迭代,干細胞有望成為重度腎病管理的核心手段,最終減少透析/移植需求,延長患者生存期。
參考資料:
Impact of severe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on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utologous cell therapy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and critical limb ischaemia M. Dubsky, A. Jirkovská, R. Bem, A. Němcová, V. Fejfarová, J. Hazdrová, K. Sutoris, J. Chlupá?, J. Skibová, E. B. Jude
Amin Ranjbar, Halimeh Hassanzadeh, Faezeh Jahandoust, Raheleh Miri, Hamid Reza Bidkhori, Seyed Mostafa Monzavi, Nasser Sanjar-Moussavi, Maryam M. Matin, Zhaleh Shariati-Sarabi,
Allogeneic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 Results of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Current Research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Volume 70, Issue 2,2022,103324,ISSN 2452-3186,https://doi.org/10.1016/j.retram.2021.103324.Shao Z, Meng X, Meng 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A pilot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Pak J Pharm Sci. 2021 May;34(3(Special)):1227-1231. PMID: 34602393.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