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興的再生醫學技術,干細胞療法在腎臟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正逐漸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與潛力。隨著科研的不斷深入,干細胞及其衍生物在促進腎臟修復、恢復功能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然而,干細胞的異質性(如來源、分化潛能及免疫特性)導致不同細胞類型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差異顯著。
本文基于近些年的臨床研究數據,系統對比間充質干細胞、造血干細胞等主流細胞類型在腎病患者治療中的安全性差異,旨在為臨床選擇提供循證依據,并探討未來優化方向。

干細胞治療腎病安全性對比:哪種類型更可靠?一文看懂
一、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腎病的安全性
1.1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2023年,歐洲三家頂尖醫療機構在國際期刊《美國腎臟病學會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ORBCEL-M) 治療糖尿病腎病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的臨床研究成果。以評估成人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中重度DKD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治療效果。

在16名隨機參與者中,有14名按照方案完成了18個月的隨訪。本研究中,所有隨機分組的參與者在治療時健康狀況穩定。
輸注期間及短期安全性:
- 16名參與者中,15名未出現細胞或安慰劑輸注相關的不良反應;
- 生命體征穩定:輸注期間及隨后8小時觀察期內,體溫、脈搏、呼吸頻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均無顯著波動;
- 唯一不良反應:1名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參與者在輸注后不久出現中度支氣管痙攣,經50分鐘藥物治療后完全恢復;
- 1個月隨訪期內:未報告其他不良反應。
長期安全監測(2-18個月隨訪期):
- 細胞治療組:4名參與者共發生11起嚴重不良事件(SAE),但所有晚期SAE均與干細胞試驗產品不相關。(見圖1)

1.2 脂肪間充質干細胞
2021年,伊朗馬什哈德醫科大學在國際期刊《轉化醫學研究現狀》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異基因脂肪間充質基質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狼瘡性腎炎:I期臨床試驗結果》的臨床研究成果。
在此項Ⅰ期試驗中,9名經活檢證實對標準治療無效的LN患者接受了2×106同種異體脂肪來源 (AD)間充質干細胞/kg的全身輸注,并在干預后進行了12個月的隨訪。

安全性結果:
- 急性反應:未觀察到過敏反應(如皮疹、低血壓),僅1名患者出現短暫性高血壓,經常規降壓治療后緩解;
- 長期安全性:12個月內未報告其他急性或慢性不良事件;
- 生存率:所有患者在治療后12個月均存活(總生存率100%)。
本研究證實,基于兄弟姐妹供體的異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在合理預處理下是安全有效的,為缺乏自體干細胞來源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安全的治療選擇。
1.3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2022年,美國《Am J Transl Re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急性腎衰竭后免疫球蛋白A腎病的病例報告。該患者是一位急性腎損傷后繼發IgA腎病的50歲男性患者并伴有高血壓。患者接受了總計1.2億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的靜脈輸注,并進行了6個月的隨訪。

臨床結果表明,患者對 hUC-MSCs 輸注的耐受性良好。輸注期間、輸注后以及任何后續隨訪中均未報告任何不良事件。并且在接受hUC-MSC治療后的幾個月內,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顯且持續的改善。
相關閱讀:骨髓、臍帶還是脂肪:哪種間充質干細胞最適合腎病治療?
二、造血干細胞治療腎病的安全性
2024年,我國科研人員聯合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在國際期刊《世界干細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自體CD34+細胞療法改善慢性進行性腎病腎功能的初步證據》的臨床研究成果。

自體CD34+細胞是造血干細胞和祖細胞的標志物群體,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
本研究中,患者在細胞治療期間及隨訪期內的不良事件均較輕微且可控,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CTCAE3-5級)。具體不良事件總結如下:
患者2:
- G-CSF動員期:出現左髖關節及股骨疼痛,經對乙酰氨基酚治療后緩解;
- 細胞治療后1周:疼痛癥狀幾乎完全消失。(見圖2)
患者3:
- 第一次細胞治療后:出現短暫性發熱(≥38°C),持續數天,但無感染征象或全身癥狀,發熱自行緩解,無需特殊治療;
- 第二次細胞治療后:
- 再次出現短暫性發熱(≥38°C),同樣自行緩解;
- 1周后:左膝關節疼痛伴腫脹,關節液穿刺發現焦磷酸鈣晶體,診斷為假性痛風;穿刺后疼痛及腫脹顯著改善;
- 3個月后: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表現為輕度咽痛和全身疲勞,接受莫努匹拉韋治療(圖2)。
總體安全性:6個月隨訪期及研究結束后長達15個月的持續隨訪中,未觀察到嚴重不良事件或復發。所有不良事件均為輕度至中度(CTCAE 1-2級),且均完全康復,未遺留后遺癥;

三、腎臟前體干細胞治療腎病的安全性
在在一項我國科研人員對腎臟前體干細胞對慢性腎病治療的療效的隊列研究中。展示了腎臟前體干細胞治療應用于3a和3b期慢性腎病患者的合并數據。在一組共23名3a和3b期患者中,研究了前體細胞移植對腎功能狀況指標的影響。

我們搜集了23位患有糖尿病性腎病并接受胚胎前體細胞治療的患者的臨床數據。在初次移植一年后的結果證明,前體細胞異體移植具有強持續效果。沒有患者表現出腎功能惡化,并且觀察接受腎臟前體干細胞治療的患者,未發現任何過敏、不良反應或并發癥。
四、安全性對比總結
間充質干細胞(MSC)治療腎病展現出高度安全性,不同來源的MSC(骨髓、脂肪、臍帶)均未報告嚴重(CTCAE 3-5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骨髓MSC移植中,僅1例安慰劑組出現短暫支氣管痙攣,細胞組的晚期嚴重不良事件(SAE)均與治療無關;脂肪MSC移植中僅1例出現可控性高血壓;臍帶MSC則未報告任何不良反應。
造血干細胞(CD34+細胞)治療的不良事件多與動員劑(如G-CSF)或基礎疾病進展相關(如關節痛、短暫發熱),均為輕度且自限性,長期隨訪(15個月)無嚴重并發癥。腎臟前體干細胞在23例患者中未觀察到過敏或不良反應,安全性最佳。
總體而言,各類干細胞治療腎病的急性及長期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多為可控的輕中度反應,且未發現與細胞本身直接相關的嚴重風險。
不同干細胞類型的安全性差異主要源于來源和應用場景:間充質干細胞需關注異體移植的免疫排斥風險(通過預處理可有效控制),而自體造血干細胞的不良事件多與動員劑相關;腎臟前體干細胞因免疫原性低且靶向修復,可能成為未來安全性的新標桿。
結語
干細胞療法為腎臟疾病治療提供了創新方案,其安全性因細胞類型而異: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展現最佳安全性,無不良反應且療效顯著;脂肪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安全性可控,但需關注制備污染或采集創傷風險;造血干細胞的不良事件多與動員劑或基礎疾病相關,但均為輕度且可逆;腎臟前體干細胞則實現“零不良反應”,凸顯靶向修復的安全潛力。未來需通過標準化制備、長期隨訪及個體化選擇進一步優化安全性,推動干細胞治療成為腎病管理的核心手段。
相關閱讀:自體vs異體:不同來源的干細胞治療腎病患者的安全性有區別嗎?
參考資料:
Perico, Norberto1; Remuzzi, Giuseppe1; Griffin, Matthew D.2; Cockwell, Paul3,4; Maxwell, Alexander P.5; Casiraghi, Federica1; Rubis, Nadia1; Peracchi, Tobia1; Villa, Alessandro1; Todeschini, Marta1; Carrara, Fabiola1; Magee, Bernadette A.6; Ruggenenti, Piero L.1,7; Rota, Stefano7; Cappelletti, Laura7; McInerney, Veronica2,8; Griffin, Tomás P.2; Islam, Md Nahidul2; Introna, Martino7; Pedrini, Olga7,9; Golay, Josée7; Finnerty, Andrew A.2,8,10; Smythe, Jon11; Fibbe, Willem E.12; Elliman, Stephen J.13; O’Brien, Timothy2; ?for the NEPHSTROM Trial Consortium.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ORBCEL-M) Therapy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NEPHSTRO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34(10):p 1733-1751, October 2023. | DOI: 10.1681/ASN.0000000000000189
Amin Ranjbar, Halimeh Hassanzadeh, Faezeh Jahandoust, Raheleh Miri, Hamid Reza Bidkhori, Seyed Mostafa Monzavi, Nasser Sanjar-Moussavi, Maryam M. Matin, Zhaleh Shariati-Sarabi,
Allogeneic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fractory lupus nephritis: Results of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Current Research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Volume 70, Issue 2,2022,103324,ISSN 2452-3186,https://doi.org/10.1016/j.retram.2021.103324.Riordan NH, Ambrozic RA, Paz-Rodríguez J. Case report: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after acute renal failure. Am J Transl Res. 2022 Jul 15;14(7):4855-4859. PMID: 35958462; PMCID: PMC9360881.
Ohtake T, Sato T, Tsukiyama T, Muraoka S, Mitomo A, Maruyama H, Yamano M, Mochida Y, Ishioka K, Oka M, Moriya H, Hidaka S, Masuda H, Asahara T, Kobayashi S.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renal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chronic progressive kidney disease using autologous CD34+?cell therapy: A clinical trial. World J Stem Cells. 2024 Dec 26;16(12):1012-1021. doi: 10.4252/wjsc.v16.i12.1012. PMID: 39734483; PMCID: PMC11669983.
https://fctiinc.com/wp-content/uploads/2018/11/04-Efficacy-of-renal-precursor-stem-cells-in-management-of-chronic-kidney-disease-CN.pdf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