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一個沉重的醫學難題,正無情地威脅著無數患者的生命健康。它如同隱匿在暗處的殺手,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待被察覺時,病情可能已嚴重惡化。慢性腎衰竭會使腎臟功能逐漸衰退,患者出現乏力、水腫、惡心嘔吐等癥狀,生活質量急劇下降;而急性腎衰竭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短時間內就可能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近年來,干細胞治療作為再生醫學的核心領域,為腎衰竭的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它既能分化為腎臟功能細胞修補損傷,又能分泌修復因子激活自愈能力,正在改寫腎衰竭的治療邏輯。
本文將聚焦近年來國內外干細胞治療腎衰竭患者的前沿臨床突破,為腎衰竭患者點燃 “腎臟再生” 的曙光。

干細胞治腎衰竭最新臨床進展:近5年關鍵研究與突破盤點
近5年干細胞治療腎衰竭的最新臨床進展
案例1:自體干細胞腎動脈注射成果改善急性腎衰竭患者
2021年,日本湘南鐮倉綜合醫院研究團隊在《干細胞轉化醫學》上發表文章,分享了利用自體干細胞移植成功治療急性腎衰竭患者的經驗。干細胞移植后腎功能得到長期改善,主要表現為血清肌酐水平的改善。該案例初步證實干細胞療法治療急性腎損傷安全有效。

研究團隊選取了一名36歲男性患者的嚴重急性腎衰竭患者,他被診斷為難治性高血壓、視網膜,心臟和腦損害,以及嚴重的腎功能不全。經血液透析后血肌酐水平仍然很高,因此接受了干細胞治療。
研究人員從患者身上收集干細胞后,并將其直接注入雙側腎動脈。細胞移植后除了出現一過性發熱和血小板增多外,未出現任何重大不良事件。細胞移植后23周,他的血清肌酐水平顯著改善(提高至2.96mg/dL),此外僅用60mg硝苯地平和20mg奧美沙坦便可以很好地控制之前難以控制的頑固性高血壓。
案例2:間充質干細胞快速逆轉急性腎衰竭患者病例報告
2022年7月,巴拿馬干細胞研究所在國際期刊《Am J Transl Res》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急性腎衰竭后免疫球蛋白A腎病的病例報告》的研究成果。
病例報告中,一名50歲的急性腎衰竭男性被診斷患有IgA腎病,肌酐水平升高(3.0毫克/分升)并伴有高血壓。該患者在3天內接受了總計1.2億個單位的間充質干細胞靜脈注射。在治療后一個月、兩個月和六個月對患者進行了隨訪。患者對hUC-MSCs的輸注耐受性良好。在給藥期間或之后或任何隨訪中未報告任何不良事件。

在1個月隨訪時,患者的血壓降至130/80mmHg。他報告說感覺“好多了”。
在2個月隨訪時,血液檢查顯示血紅蛋白為15.3g/dL,HCT為44.4%(表2),他的肌酐水平已經下降到1.03mg/dL(圖2)。(肌酐正常????值:0.6 to 1.2 mg/dL)????
在6個月隨訪時,患者顯示血壓讀數正常(120/80mmHg)。肌酐水平保持在1.0mg/dL。患者報告稱,由于血壓改善,他不再服用硝苯地平。


綜上所述,本案例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靜脈輸注治療腎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期療效。患者在治療后1個月內血壓顯著下降,2個月時腎功能指標(肌酐、血紅蛋白)恢復正常,6個月時維持穩定并成功停用降壓藥物,提示干細胞通過抗炎、修復腎小管及改善血管功能等機制,短期內逆轉了腎損傷進程,為慢性腎病的臨床干預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同時降低了心血管并發癥風險,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潛力。
案例3:間充質干細胞實現慢性腎衰竭患者長達5年的長期緩解
2024年, 廣東省腎病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期刊《疾病與健康研究最新更新》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病(腎衰竭和多次發作的腎結石)》的臨床病例報告。

本病例報告描述了一名58歲的男性,他有復發性腎結石病史,估計腎小球濾過率 (eGFR) 下降,血尿素氮 (BUN) 升高,血清肌酐升高,擔心慢性腎病 (CKD) 第3期發展,在兩個月內共接受了四次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每次輸注5.0×108間充質干細胞。
分析顯示,治療五年后顯示沒有復發性腎結石,eGFR、血清BUN和肌酐水平正常,這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現代慢性腎病和腎結石治療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早期診斷和使用間充質干細胞療法治療有可能改善腎衰竭,并可能成為預防未來血液透析或腎移植的黃金標準。
案例4:間充質干細胞對病毒性急性腎衰竭的治療潛力
2025年4月,伊拉克科研人員牽頭在行業期刊《干細胞評論和報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病毒引起的急性腎衰竭》的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MSC)及其外泌體(EXO)展現出治療急性腎衰竭的潛力:它們能抑制病毒復制、減少炎癥反應,并促進腎臟修復。相比傳統透析或移植,MSC-EXO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靶向性,尤其適合病毒性腎損傷患者。
MSC/MSC-EXO在動物模型和早期臨床試驗中顯著改善腎功能指標(如降低血肌酐、減少炎癥因子)。對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移植后存活率的提升潛力。
然而,其臨床應用仍需解決標準化生產、長期安全性及精準遞送等挑戰,未來有望通過基因改造和聯合抗病毒藥物進一步提升療效。
干細胞治療腎衰竭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盡管進展顯著,干細胞療法仍需克服多重挑戰:
標準化與安全性
- 制備工藝差異:干細胞來源(骨髓、臍帶、尿液)、培養條件、劑量缺乏統一標準,影響療效一致性。
- 長期風險:需通過10年以上隨訪研究排除致瘤性、免疫異常等風險。
成本與可及性
- 當前單次干細胞治療費用約3-5萬元,限制了普及。
- 中國NMPA正推動干細胞藥物納入醫保,預計2026年部分適應癥將實現商業化。
倫理與監管爭議
- 胚胎干細胞的倫理問題仍需規范,成體干細胞(如尿液來源)或成主流方向。
- 需警惕虛假宣傳,患者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如NMPA批準的臨床試驗)。
未來展望:再生醫學的“腎”時代
隨著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干細胞治療腎衰竭的前景愈發清晰:
- 技術創新:基因編輯、3D生物打印等技術將提升干細胞的靶向性與功能穩定性。
- 聯合治療策略:干細胞與藥物(如SGLT2抑制劑)、康復訓練結合,或可最大化治療效果。
- 全球合作: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加速標準化進程,推動干細胞藥物上市。
結語
干細胞治療腎衰竭正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為無數患者帶來“修復而非替代”的治療新選擇。盡管仍需突破標準化、成本與倫理等瓶頸,但其在延緩腎功能衰退、改善生活質量方面的潛力已初現曙光。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技術的成熟,干細胞有望成為腎衰竭治療領域的“再生革命”,讓更多患者擺脫透析依賴,重獲健康生活。
參考資料:
Hiroyuki Suzuki, Takayasu Ohtake, Toshitaka Tsukiyama, Marie Morota, Kunihiro Ishioka, Hidekazu Moriya, Yasuhiro Mochida, Sumi Hidaka, Tsutomu Sato, Takayuki Asahara, Shuzo Kobayashi, Acute Kidney Injury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CD34-Positive Cell Transplantation: A first-in-Human Report,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ume 10, Issue 9, September 2021, Pages 1253–1257, https://doi.org/10.1002/sctm.20-0561
Riordan NH, Ambrozic RA, Paz-Rodríguez J. Case report: effect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 after acute renal failure. Am J Transl Res. 2022 Jul 15;14(7):4855-4859. PMID: 35958462; PMCID: PMC9360881.
Wang, S. G. ., Wang, S. M. ., Hsu, M. C. ., & Wang, F. N. . (2024).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enal Failure and Multiple Episodes of Nephrolithiasis): A Case Report. Recent Updates in Disease and Health Research Vol. 4, 19–25. https://doi.org/10.9734/bpi/rudhr/v4/7241B
Allela, O.Q.B., Ali, N.A.M., Sanghvi, G. et al. The Role of Viral Infections in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d Therapy. Stem Cell Rev and Rep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015-025-10873-0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