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AKI)是臨床常見且危重的病癥,特點是腎功能在短時間內驟降。誘因很多:缺血、感染、藥物毒性或手術創傷都可能一觸即發;其病理過程也相當復雜,既有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直接損傷,也伴隨強烈的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微血管功能障礙。
眼下的治療大多還是以支持為主: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糾正酸堿失衡等,能穩定病情卻難以真正修復受損組織。正因為如此,如何促進腎臟再生、從根本上恢復功能,成了臨床的一個重大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干細胞治療因其修復與免疫調節潛力,開始被寄予厚望。
本文結合全球最新研究動態,系統梳理2025年1月到10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核心技術突破以及臨床案例,為患者呈現最前沿科學動態與臨床突破。

最新指南|2025年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全球臨床進展(1-10月)
2025年1-10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臨床進展匯總
2025年1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1月,韓國平昌首爾研究所在《國際干細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誘導間充質干細胞的細胞外囊泡抑制急性腎損傷向慢性腎病的轉變》的研究成果。[1]

研究發現,誘導多能干細胞產生的誘導間充質干細胞的細胞外囊泡(iMSC-EV)具備典型外泌體特征,靜脈注射后能在腎臟富集;在體外,它可以抑制TGF-β1誘導的促纖維化基因上調;在葉酸誘導的動物模型中,反復注射iMSC-EV到第14天即可看到腎功能恢復,同時顯著減少間質纖維化、慢性炎癥、細胞死亡和免疫細胞浸潤,并逆轉腎微血管稀疏。
總體來看,這項工作表明iMSC-EV能從抑制纖維化、緩解炎癥和修復毛細血管等多個方面干預病程,有望成為阻斷AKI→CKD轉變的無細胞療法候選。
2025年2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2月8日,韓國科研人員在《生物材料》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糖工程干細胞衍生的細胞外囊泡用于急性腎損傷的靶向治療》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基于代謝糖工程+點擊化學的外泌體修飾策略(M-SEV)。[2]

研究顯示,經過修飾的外泌體能被腎小管上皮細胞(RTECs)通過受體介導內吞高效吸收,同時通過透明質酸(HA)介導的方式拮抗巨噬細胞表面的TLR4,抑制其向促炎M1表型極化,從而減少炎性因子釋放。
兩類修飾產物(hSEV、pSEV)在體內均能減輕炎癥反應;尤其是pSEV,體內實時成像證明其更易富集到受損腎組織,這與它能特異性結合RTEC上的CD44及巨噬細胞上的TLR4密切相關。
在順鉑誘導的AKI小鼠模型中,接受工程化SEV處理的動物表現出更好的腎功能保護:血漿肌酐、BUN以及NGAL等損傷指標上升被延緩或減輕。作者還指出,所用的SEV修飾方法可通過點擊化學在囊泡表面靈活接入多種聚合物與肽類,具備作為可擴展治療平臺的潛力。
總體來看,這項工作既提供了可靶向遞送到腎臟的無細胞治療思路,也為將來把外泌體用于臨床化治療AKI奠定了技術基礎。
2025年3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3月12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牽頭在《藥理學前沿》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腎俞穴注射脂肪干細胞聯合富血小板纖維蛋白釋放物對兔急性腎損傷的影響》的研究成果。[3]

本研究旨在評估脂肪干細胞(ADSCs)和PRFr(單獨或聯合應用)在新西蘭白兔急性腎損傷腎俞穴(BL23)的協同作用。治療組分別注射ADSCs、PRFr或兩者聯合應用。通過測定血清肌酐(CRE)和血尿素氮(BUN)水平來評估腎功能。此外,對腎臟組織進行組織學檢查,觀察形態學變化和組織修復情況。
結果發現,PRFr+ADSCs治療組移植后第2周CRE和BUN水平顯著降低。治療7周后,PRFr+ADSCs組腎臟修復效果最佳,腎小球完整,腎小管上皮細胞未見水腫或空泡樣改變,周圍組織未見明顯炎癥細胞浸潤。
經腎俞穴注射PRFr、ADSC及其組合療法,在修復受損腎細胞、改善腎功能以及降低血清CRE和BUN水平方面顯示出潛在的治療效果。
這些結果表明,經腎俞穴注射PRFr、ADSC及其組合療法可有效修復受損腎細胞并改善急性腎損傷(AKI)患者的腎功能。觀察到的協同效應表明,該方法有望成為一種新的腎損傷治療策略。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優化治療方案并闡明其潛在機制。
2025年4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4月2日,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在《Sci Transl Med》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iPSC衍生的腎元祖細胞在小鼠模型中治療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病》的研究成果。[4]

團隊先開發出一種培養基,把這類腎元祖細胞放大了約100倍;將擴增后的細胞植入受損小鼠后,腎功能衰竭得到緩解。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細胞形成的巨細胞團所產生的條件培養液本身也能減輕腎臟損傷,說明分泌因子在療效中起了重要作用。
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分泌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A是其中的關鍵成分之一:當沉默VEGF-A基因時,治療效果會被削弱。
總體來看,這項工作既提供了可放大的細胞來源,也為無細胞的分泌產物療法和以VEGF-A為靶點的機制研究指明了方向,支持將來對AKI/CKD細胞療法的深入探索。
2025年6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6月7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Klotho遞送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對急性腎損傷的影響》的研究成果。[5]

研究團隊在間充質干細胞中高表達了Klotho,并用陰離子交換層析分離出富含Klotho的小型細胞外囊泡(Klotho-sEV)。
這些囊泡在大小、形態和常規標志物上與普通sEV相似,但攜帶更多Klotho蛋白;在橫紋肌溶解誘導的AKI模型中,Klotho-sEV更容易積聚到受損腎臟。接受Klotho-sEV處理的小鼠腎功能恢復更快、組織學損傷減輕、腎小管細胞增殖增加,損傷與炎癥標志物下降,內源性Klotho表達也部分恢復。
總體來看,Klotho-sEV作為一種“無細胞”療法,在AKI中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潛力。
2025年7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7月21日,國際期刊《免疫學前沿》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近十年全球腎臟疾病干細胞治療熱點與趨勢:2015年至2024年的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成果。納入文獻共1,874篇,對近十年該領域的研究脈絡和發展方向做了系統梳理。[6]

結果顯示,干細胞治療在急性腎損傷(AKI)中表現尤為突出,以間充質干細胞(MSC)為代表。MSC的療效主要靠旁分泌作用:釋放生物活性分子調控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轉錄程序,抑制細胞凋亡、促進增殖,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同時還能促使巨噬細胞向抗炎表型轉化、上調 IL-10 等抗炎因子,恢復腎臟免疫平衡。
研究還發現,經全反式維甲酸(ATRA)預處理的MSC在存活率和歸巢能力上更優,修復效果更明顯。除細胞治療外,來源于MSC的外泌體/細胞外囊泡(EVs)以低免疫原性和無致瘤風險成為有前景的“無細胞”替代策略:它們攜帶蛋白質和RNA,能模擬MSC的修復機制,在動物模型中呈現抗炎、抗纖維化與促進再生的作用。
總體而言,該項文獻計量研究確認了MSC與其衍生產物在AKI治療中的研究熱點,并指向了未來向無細胞療法、提高細胞歸巢與功能化改造方向發展的趨勢。
2025年8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8月21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研人員牽頭在國際期刊《國際泌尿科和腎臟科》上發表了題為”Research trends and hotspots of kidney disease and stem cell therapy from 2009 to 2025: a bibliometric analysis(2009—2025年腎臟疾病及干細胞治療研究趨勢與熱點:文獻計量分析)“的研究成果。[7]
研究檢索并統計了截至2025年7月底,過去17年里關于腎臟疾病與干細胞治療的學術產出:共有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3906家機構的19195名作者,在186種期刊上發表了3914篇相關論文。

研究表明,從動物實驗到最新的臨床試驗的證據顯示,干細胞及其外泌體在急性腎損傷等腎病治療中都能帶來功能性改善:包括腎功能指標好轉、炎癥標志下降、組織損傷減輕,部分研究還看到纖維化指標下降和生活質量改善。
特別是MSC-EVs,在多項研究中既能改善eGFR、降低肌酐和BUN,又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方向。
總的來說,干細胞和外泌體為腎臟疾病提供了多靶點、可重復的修復思路,前景可期,但還不是現成的萬能解法。
2025年10月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最新臨床進展
10月9日,貝爾格萊德大學醫學院牽頭在《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干細胞在治療急性腎損傷中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8]

研究發現,干細胞不僅能分化為腎小管上皮或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組織再生,還可通過分泌抗炎和抗氧化因子,減輕急性炎癥和自由基損傷。
在多項動物實驗中,干細胞治療使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標下降30%~50%,腎功能在1~2周內逐步恢復,且能延緩后期腎纖維化進展。
盡管這些結果令人鼓舞,但多數研究仍停留在小規模模型階段,部分研究結論尚存分歧。因此,干細胞療法在急性腎損傷領域雖然前景可期,但仍需更大規模的臨床驗證。
2025年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臨床總結
2025年的多項研究表明,干細胞及其衍生物在急性腎損傷(AKI)治療上展現出真切的潛力。間充質干細胞(MSC)和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通過抑炎、抑制纖維化、促進血管新生和修復腎小管等多條路徑,在臨床中常能降低肌酐與BUN、減輕組織損傷并改善功能指標;這些作用更多來自旁分泌效應而非細胞直接“替代”腎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化外泌體和富含Klotho的sEV,既提升了對損傷腎臟的靶向性,也增強了安全性與可擴展性。研究還發現,外泌體能改變巨噬細胞極化、抑制細胞凋亡并促進再生;與其它干預(如PRFr)聯合使用也顯示出協同修復效果。
總體來看,雖然大多數證據仍在早期研究層面,但“無細胞”策略(外泌體等)因免疫原性低、易標準化而尤受關注,下一步需要的是大規模、規范化的臨床試驗來驗證療效并建立統一的治療流程。
結語
2025年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干細胞及其衍生外泌體通過抗炎、促再生和靶向修復等機制展現出多途徑治療潛力。盡管多數成果仍需臨床驗證,但無細胞療法的低風險與高效性已為AKI治療提供了新方向,未來有望推動標準化治療方案的建立。
參考資料:
[1]https://www.ijstemcell.com/journal/view.html?uid=655&vmd=Full&
[2]So Hee Kim, Chan Ho Kim, Chang Hyun Lee, Jungmi Lee, Heegun Kang, Sohyun Cho, Won Ho Jang, Minsung Park, Minji Ha, Jiyeon Kim, Wooram Um, Seunglee Kwon, Sangho Lee, Jin Woong Kim, Chan-Hwa Chung, Jae Hyung Park,Glycoengineered 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acute kidney injury,Biomaterials,Volume 318,2025,123165,ISSN 0142-9612,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165.
[3]Chuang H-N, Pei W, Kuo T-F, Liu Y-H, Wang C-Y, Chang Y-W, Chuang C-H, Yang C-H and Chuang M-H (2025) Effect of injecting adipose stem cells combined with platelet-rich fibrin releasate at Shenshu acupoint (BL23) on acute kidney injury in rabbits. Front. Pharmacol. 16:1409056. doi: 10.3389/fphar.2025.1409056
[4]Toshikazu Araoka et al.,Human iPSC–derived nephron progenitor cells treat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mouse models.Sci. Transl. Med.17,eadt5553(2025).DOI:10.1126/scitranslmed.adt5553
[5]Deng, XH., Wu, ZC., Sun, Q. et al. The effects of Klotho deliver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n acute kidney injury. J Nanobiotechnol 23, 427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5-03499-4
[6]Liao S, Zhang X, Zhou Y, Wang L, Chen C, Ye C, Zhou Y and Wang C (2025) Worldwide hotspots and trends in stem cell therapy for kidney disease in the last decade: a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from 2015 to 2024. Front. Immunol. 16:1619291. doi: 10.3389/fimmu.2025.1619291
[7]Chang, S., Wang, Y., Wu, C. et al. Research trends and hotspots of kidney disease and stem cell therapy from 2009 to 2025: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t Urol Nephrol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1255-025-04732-7
[8]Bogdanovi?, L., Vukovi?, J., Bogdanovi?, J.?et al.?Stem cells in action: address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cute kidney injury.?Mol Biol Rep?52, 994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1033-025-11111-z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