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羅斯曼曾說:“21世紀是細胞治療的時代。”干細胞治療被認為是未來醫學的新支柱。
在當今醫學領域,干細胞作為一種前沿技術備受矚目。然而,要確保其在治療和研究中的安全和有效性,高質量的干細胞至關重要。
上期我們談到:為什么遵守GMP合規性對于生產高質量間充質干細胞至關重要
那么,“高質量”的細胞標準取決于哪些因素呢?

2023年9月,我國首個人源干細胞國家標準《生物樣本庫多能干細胞管理技術規范》(GB/T42466-2023)發布,在質量控制這一節,提到干細胞的驗收標準可參考T/CSCB-0002與T/CSCB-0005的內容,其中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有細胞來源,細胞活率,細胞生長活性等。[1]
高質量的干細胞來源三個重要指標:細胞來源、細胞活性、細胞存活率
01
細胞來源
細胞的來源是影響其質量的首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細胞來源可能會影響其遺傳特性、穩定性以及功能表達。因此,在選擇干細胞時,必須考慮其來源的質量和適用性,以確保所選細胞具有更加的治療潛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細胞活力會逐漸衰退,無論選擇異體回輸還是“自給自足”,供者本身的年齡及身體狀況都會對細胞質量產生影響。
2019年,英國利茲大學的科研團隊采集了67名健康供體(19-89歲)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通過體外培養的方式證實了:年輕人的干細胞數量和增殖能力顯著高于老年人。[2]


此外,許多疾病也會影響自體間充質干細胞的功能及效果,如遺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部分慢性疾病等。
以常見的糖尿病為例,2021年9月刊登在《干細胞轉化醫學》上的一項研究證實:長期患有2型糖尿病會降低干細胞的增殖能力、免疫抑制潛力及存活率。[3]

盡管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潛力,但一些糖尿病患者使用自體干細胞進行治療卻得到矛盾的結果,這是由于疾病影響了患者自體干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征,特別是代謝活動和線粒體DNA的改變。
因此,考慮年齡和供體本身的情況來看,年輕康健的自體干細胞乃是細胞療法的更優選擇。
02
細胞活性
細胞的活率和生長活性是評估干細胞質量的重要指標。活率高的細胞更有可能在移植后存活并發揮作用,而生長活性則反映了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因此,高質量的干細胞應當具有較高的活率和活性,以確保其在體內能夠有效地實現治療目的。
細胞存活率
當干細胞回輸到體內,只有活著的干細胞能真正起到修復或治療的作用,失活細胞不僅有礙有效性,還可能會引發機體毒性反應。所以細胞活率不但關乎細胞質量,更涉及人體自身的安全。也正因如此,國內監管對于干細胞產品的活率要求較高,通常要求新鮮細胞制劑的活率不低于90%,而凍存細胞制劑的活率則不低于70%。[4]
除了干細胞本身的活性外,存儲、運輸條件也會影響細胞活率。如果存儲或運輸條件不合格,則可能導致細胞死亡、細胞膜破裂及內容物釋放等,不但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另外,細胞的移植方式也對細胞活率有一定影響,如輸注移植速度過慢,耗時過長,則有可能出現細胞死亡,增加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
細胞生長活性
細胞生長活性其實有著許多評定標準,如細胞倍增時間、細胞周期、克隆形成率、端粒酶活性等等,而這些指標都被“細胞代次”所影響著。
細胞代次指的是干細胞在體外培養中的傳代次數,一般剛從臍帶、胎盤、羊膜等提取的干細胞是原始P0代,傳一代是P1代干細胞,并以此類推。在此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特性:即干細胞的生物學效力和增殖特性,會隨著傳代次數的增加逐漸下降。

研究指出,細胞代次并不宜低于3代。從各代干細胞生長曲線檢測結果來看,P4-P7代的數據其實也都在高活性范圍之內,并未與前3代細胞形成斷層差距。就間充質干細胞(MSCs)而言,臨床應用的最佳代數應在4-8代,這是有文獻理論支持的。[5]


該研究顯示,雖然高代次培養的間充質干細胞染色體組型依然保持穩定,但到第8代時其端粒酶活性會有所下降。通過檢測人端粒酶逆轉錄酶活性亞單位基因的表達顯示,第5、10和20代間充質干細胞的端粒酶活性之間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且不同代次細胞呈現相似的生長增殖曲線,表明它們的細胞增殖活力也無差異性。

鑒于過度的傳代培養會導致間充質干細胞出現老化征象,建議用于臨床應用的間充質干細胞體外培養最好不超過第10代。
03細胞劑量
在評估高質量細胞時,值得注意的還有,干細胞在使用時并非是數量越多越好,而是存在有效劑量范圍。
2019年,《SCTM CELLS》發表的一篇研究“2004-2018年間充質干細胞臨床試驗趨勢”的文章曾驗證過,干細胞回輸存在有效劑量范圍,并不是越多越好。[6]

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篩選了過去14年間,28個涉及不同劑量的干細胞臨床實驗,試圖在沒有其他變量的情況下確定干細胞治療是否存在有效劑量范圍。
結果顯示,在統計的16項靜脈注射實驗中,有14項實驗的有效劑量處于7000萬-1.9億細胞之間。而在區間之外,低于7000萬劑量的試驗通常顯示無效;而當注射量高于1.9億時,試驗療效不升反降,且伴隨著更高的不良反應風險。同樣的結果還發生在3個關節腔注射實驗中。此時干細胞的有效劑量降至5000萬-1億細胞,當研究團隊將單個患者注射量降至1000萬或提升到2億細胞量時,也出現了治療效果“失蹤”的情況。
所有統計數據都在指向:干細胞治療確實存在有效劑量范圍。
同時,作為影響回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者還發現:干細胞劑量與療效的關系會呈現出一個倒U型的狀態。即在某個范圍內,劑量越多效果越好,但當效果達到一個最高頂點(最佳劑量),繼續提高劑量不僅不會帶來更好的療效,還可能會造成不良反應。
雖然干細胞的確存在最佳劑量,但最終數值還是要綜合每個患者的疾病程度及自身狀況、注射方式才能給出答案。
總而言之,優質干細胞的背后是細胞來源、細胞活性、細胞存活率這三大“黃金”指標缺一不可,具體使用過程中還要考慮最佳細胞劑量、使用方式、患者的身體狀況等等因素。
干細胞技術作為一門前沿新興技術,需要我們用更全面、更理智的視角去對待,嚴格遵守干細胞臨床應用的相關指導原則和標準,才能從中獲得想要的結果。
近來國家也在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為干細胞療法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和保障。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范化標準的逐一面世,相信我國干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也將走向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快速發展通道。
【參考文獻】
[1]《生物樣本庫多能干細胞管理技術規范》(GB/T42466-2023)中國首個人源干細胞國家標準在重慶發布-中新網.中新網 [引用日期2023-09-24]
[2] Ganguly P, El-Jawhari JJ, Burska AN, Ponchel F, Giannoudis PV, Jones EA. The Analysis of In Vivo Aging in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Using 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 Assay and the CD45lowCD271+ Phenotype. Stem Cells Int. 2019 Aug 1;2019:5197983. doi: 10.1155/2019/5197983. PMID: 31467563; PMCID: PMC6701348.
[3] Nguyen LT, Hoang DM, Nguyen KT, Bui DM, Nguyen HT, Le HTA, Hoang VT, Bui HTH, Dam PTM, Hoang XTA, Ngo ATL, Le HM, Phung NY, Vu DM, Duong TT, Nguyen TD, Ha LT, Bui HTP, Nguyen HK, Heke M, Bui AV.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uration and obesity alter the efficacy of autologously transplant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21 Sep;10(9):1266-1278. doi: 10.1002/sctm.20-0506. Epub 2021 Jun 3. PMID: 34080789; PMCID: PMC8380443.
[4]《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標準規范》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
[5] 劉雨思,王鳳昌,夏海雄,等.不同代次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分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13):2015-2022.
[6] Kabat M, Bobkov I, Kumar S, Grumet M. Trends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 clinical trials 2004-2018: Is efficacy optimal in a narrow dose range?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20 Jan;9(1):17-27. doi: 10.1002/sctm.19-0202. Epub 2019 Dec 5. PMID: 31804767; PMCID: PMC6954709.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