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文通過分析總結4項關于干細胞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的應用的文獻,從而評估干細胞移植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潛在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點介紹了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效果有哪些。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點是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這種疾病可以影響皮膚、關節、腎臟、心臟、肺部、大腦以及血液系統等多個器官。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癥狀多樣,包括但不限于皮疹、疲勞、關節痛、發熱和腎臟問題等。診斷通常基于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如抗核抗體檢測)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
- 相關閱讀請瀏覽(系統性紅斑狼瘡體征和癥狀是什么?及其治療方法)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方法
目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和新興的干細胞療法。遺憾的是,這些方法并非對每個患者都有效,更重要的是:
這些治療方法雖然在控制病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點。比如,藥物副作用大,像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和甲氨蝶呤等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感染風險增加、肝臟和腎臟損害等。生物制劑雖然有效,但也可能引起感染、心血管事件和癌癥等嚴重副作用。
4項研究135例患者,證明干細胞療法成為戰勝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安全的途徑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利用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提供新的修復策略。
①臨床試驗一: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效果
2010年7月21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孫凌云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一項初步臨床研究》的研究成果。【1】

從2007年3月11日至2008年11月4日,15名患有持續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入組并接受了MSCT治療。
有效性評估
平均隨訪期為17.2±9.5個月。共有13名患者隨訪超過12個月。所有患者在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均出現臨床改善,SLEDAI評分和24小時蛋白尿顯著下降。

1個月和3個月時抗雙鏈DNA水平下降與基線相比差異顯著(p<0.05)

在12個月的隨訪中,SLEDAI評分從12.2±3.3降至3.2±2.8,蛋白尿從2505.0±1323.9降至858.0±800.7mg/24 h(所有p<0.05,配對t檢驗,n=12)。

安全性評估:在1年的隨訪中,13名患者中有2名蛋白尿復發,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改善難治性狼瘡患者的疾病活動性、改善血清學標志物并穩定腎功能。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治療對常規治療方案無效的SLE患者有益。
②臨床試驗二:干細胞移植對不同類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5年11月5日,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不同證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效果分析》的研究成果。【2】

全部病例來自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進行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患者21例。
有效性評估
1.移植后活動度評分,實驗尿蛋白定量的變化
移植后1,3,6個月,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評分、實驗尿蛋白定量下降(P < 0.01),并在隨診1年和2年的2例患者中保持穩定。(圖1)。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1,3,6個月:
- 肝腎陰虛型患者尿蛋白在明顯下降(P<0.01)
- 熱毒熾盛、氣滯血瘀型患者的尿蛋白含量在移植后1,3個月輕度減少(P<0.05)
- 脾腎陽虛型患者在移植后1個月蛋白尿含量顯著減少(P<0.01)
而移植后3,6個月的尿蛋白定量與移植前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表2)。


2.不同證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漿白蛋白的變化
不同證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漿白蛋白水平在移植后6個月均上升,其中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和脾腎陽虛型患者顯著升高(P<0.01),熱毒熾盛型患者較移植前有輕度上升(P<0.05;圖2)。

3.不同證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細胞計數的變化
在移植的21例患者中,有外周血小板減少的9例,其中肝腎陰虛型患者4例,占44.4%,氣滯血瘀型患者3例,占33.3%,脾腎陽虛和證熱毒熾盛型1例,各占11.1%。
移植后6個月,9例患者血小板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恢復趨勢。
安全性評估:患者移植后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結果表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但對不同癥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療效有一定的差異。
③臨床試驗三: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療效分析
2016年9月10日,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在《中國實用醫藥》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療效分析》的研究成果。【3】

本次研究納入2014年3月~2015年9月于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科進行MSCs移植的18例SLE患者。
有效性評估
- 移植前后疾病活動度變化:臍帶MSCs移植治療1個月后SLE患者SLEDAI為 (10.8±5.2) 分 , 3個月時為 (6.7±4.6) 分 ,6個月時為 (4.7±3.8) 分 , 均顯著低于治療前的 (13.2±5.0) 分(P<0.01)。
- 移植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變化:SLE患者MSCs移植治療3個月后24h尿蛋白定量為 (1089±818)mg,治療后6個月(750±632)mg/24h, 顯著低于治療前的 (1853±1187)mg/24h (P<0.01)。
- 移植前后血沉、CRP變化:MSCs移植后1、3、6個月, 患者血沉較移植前均明顯下降 (P<0.01),MSCs移植后3、6個月患者CRP較移植前降低 (P<0.05)。見表 1。

安全性評估:所有患者在MSCs移植后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SLE安全有效,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觀察。
④臨床試驗四:干細胞移植耐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長期隨訪研究
2018年3月13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風濕免疫科在行業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基質細胞移植耐藥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長期隨訪研究》的研究成果。【4】

共招募了81名患者,有22名接受了同種異體BM-MSC,剩下的當作對照組。
有效性評估
1.疾病緩解和復發評估
- 在5年的隨訪中,22名患者 (22/81, 27%) 達到完全臨床緩解 (圖1B)。另有6名患者 (6/81, 7%) 達到部分臨床緩解,5年總體完全和部分臨床緩解率為34%。
- 總計37名患者在5年隨訪時達到臨床緩解,此后9名患者復發,5年總體復發率為24% (9/37)。

2.疾病活動性和血清學變化評估
- MSCT后SLEDAI評分顯著下降,且在5年之后仍保持較低水平(p<0.05)(圖2A)。
- MSCT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與基線水平相比,在 1、2、3、4 和5年隨訪中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所有 p < 0.05,圖2B)。
- MSCT后血清補體3顯著升高(所有p<0.05,圖2C),而血清補體4略有升高,但與基線水平相比無統計學差異(所有p>0.05,圖2D)。

3.腎功能分析
- 66例患者基線時蛋白尿增多(>0.5g/24 小時).
- MSCT注射后,24小時蛋白尿在1、2、3、4和5年的隨訪中均顯著下降(所有P<0.05,圖3A)。
- 基線時分別有35、33和30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異常。然而,這些指標在注射MSCT后均無明顯變化(圖3B-3D)。

4.血液學隨訪評估
- 基線時,24、41和26名患者分別患有自身免疫性白細胞減少癥、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癥。
- MSCT注射后外周白細胞計數在 1、2、3、4 和 5 年隨訪中顯著增加(所有p<0.05,圖4A)。
- 血紅蛋白水平升高,在2年隨訪中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圖4B)。
- 此外,MSCT后外周血小板數量增加,在2、3 和5年隨訪中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圖4C)。

5.其他器官功能變化
- 1例狼瘡患者繼發干燥綜合征和間質性肺病,在UC-MSCT后間質性肺炎明顯好轉。
- 有4例患者在MSCT移植后間質性肺病無進展。
- 4例彌漫性肺泡出血患者如既往報告的那樣得到好轉,并在超過5年的隨訪中保持穩定。
- 1例患者在移植前因藥物引起Stevens-Johnson綜合征,在UC-MSCT后皮膚潰瘍逐漸愈合。
- 3例患者的癲癇和1例患者的頭痛在MSCT移植后均未復發。
- 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接受MSCT移植后轉氨酶恢復正常,其中1例肝硬化患者MSCT前1個月曾發生2次嚴重出血,現未再發生上消化道出血。
- 1例患者MSCT后3年新發肝硬化,現等待肝移植。
- 1例嚴重蛋白丟失性腸病患者接受1次UC-MSCT后病情明顯好轉,血清白蛋白和體重迅速上升。
- 1例患者MSCT移植后3年順利分娩,現其女兒3歲,無異常。
安全性評估:2例患者分別于MSCT后3個月、4個月出現腹瀉。另有3例患者分別于MSCT后1個月、6個月、59個月出現中度皰疹病毒感染。1例患者在CYC預處理后7天出現粒細胞缺乏癥及口腔真菌感染,常規治療后病情好轉。
綜上所述,在5年隨訪中,27%的患者處于完全臨床緩解狀態,另有7%處于部分臨床緩解狀態,5年疾病緩解率為34%。總共有37名患者達到臨床緩解。 SLE疾病活動指數評分、血清白蛋白、補體 C3、外周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以及蛋白尿水平在隨訪期間持續改善。結果表明,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是安全的,并可使SLE患者獲得長期臨床緩解。
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進展
截止2024年9月9日,中國知網cnki.net網站上關于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研究項目已達到176項。

結論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具有臨床效果的,能夠顯著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LEDAI)和24小時尿蛋白量等。
盡管干細胞治療總體上安全,仍存在一些潛在風險,例如,低熱和頭暈和輕微不適反應。因此,患者在接受干細胞治療前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并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成熟,我們期待干細胞治療能夠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Liang J, Zhang H, Hua B, et al Allogen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ilot clinical study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0;69:1423-1429.
【2】湯郁,劉瑞霞,裘影影,等.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不同證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5):7298-7303.
【3】裘影影,何建強,湯郁,等.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68-69.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39.
【4】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rug-Resistan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Wang, Dandan et al.Stem Cell Reports, Volume 10, Issue 3, 933 – 941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