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醫學領域,中風作為一種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腦血管疾病,給無數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干細胞治療技術的出現,宛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為中風患者的康復帶來了新的希望。隨著這一技術逐漸走進臨床實踐,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干細胞治療中風的安全性怎么樣?
干細胞治療中風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筑牢這重要的安全屏障?
一、干細胞類型的選擇:降低先天風險
低免疫原性細胞優先
- 間充質干細胞(MSCs) :從骨髓、脂肪或臍帶中提取,表面抗原(如MHC-II)表達低,不易被宿主免疫系統攻擊,大幅降低排斥反應風險。
- 自體干細胞:使用患者自身細胞(如自體骨髓MSCs),完全避免免疫排斥問題。
規避致瘤性細胞
- 避免使用胚胎干細胞(ESCs)等多能性過高的細胞,優先選擇成體干細胞(如MSCs),其分化方向明確,基因穩定性強,幾乎無畸胎瘤風險。
- 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需經過嚴格重編程和致瘤性篩查后方可用于臨床。
二、制備與質控:標準化流程保障細胞“純凈度”
- 無菌生產環境:在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實驗室中培養,杜絕細菌、病毒污染。
- 細胞活性與純度檢測:移植前需通過流式細胞術驗證細胞表面標志物(如CD73+/CD90+/CD105+),確保干細胞純度>95%。細胞存活率需>90%,避免死亡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引發副作用。
- 基因穩定性監測:對干細胞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和致癌基因(如c-Myc)檢測,排除突變風險。
三、移植技術優化:精準控制減少操作風險
靶向定位注射
- 通過MRI或CT引導,將干細胞精準輸注至中風病灶周圍半暗帶,避免誤傷健康腦組織。
- 采用靜脈輸注時,通過“細胞歸巢效應”自動富集至損傷部位,減少全身擴散風險。
- 臨床常用劑量為1×108-1×109個細胞,分次輸注以降低急性反應風險。
四、體內微環境調控:引導干細胞“安全生效”
- 旁分泌替代直接分化:MSCs主要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VEGF等)促進內源性修復,而非直接分化為神經元,避免異常整合導致神經回路紊亂。
- 免疫調節作用:干細胞釋放抗炎因子(IL-10、TGF-β),抑制小膠質細胞過度激活,防止炎癥因子風暴損傷正常腦組織。
- 凋亡機制啟動:移植后大部分干細胞在2~4周內自然凋亡,通過“觸發性死亡”避免長期滯留引發未知風險。
詳情信息請點擊(干細胞治療中風的機制是什么?)
本文通過三項臨床案例來探究,干細胞治療中風安全性怎么樣?

干細胞治療中風:安全性的重要屏障筑牢了嗎?
臨床案例: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中風,干細胞治療的患者均耐受性良好
2019年6月26日,解放軍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布了一篇《神經干細胞穩定腦內移植治療缺血性中風所致癱瘓》的研究結果。

安全評估: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術后1、3、6、9、12和24個月安排隨訪,以評估安全性和探索性結果。安全性評估包括手術當天或第二天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 (CT) 掃描以監測潛在出血,以及在預定的隨訪中進行體檢、實驗室監測和臨床中風評估,以及定期進行MRI成像研究。

研究期間報告了35起不良事件 (AE)。15和45個細胞沉積物的注射時間平均為1:42和4:32(小時:分鐘)。然而,劑量組中的不良事件沒有明顯增加。兩名受試者經歷了嚴重的不良事件。一名受試者報告了兩次膽囊炎(神經干細胞移植無關)。
所有劑量的干細胞治療均耐受性良好。未發生神經系統惡化或治療相關并發癥。最大測試劑量7.2×107細胞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問題不比兩種較低細胞劑量多。
臨床案例: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中風,所有嚴重不良事件均被認為與研究產品無關或不太可能相關
2019年9月9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國際期刊《Stroke》上發布了一篇《靜脈注射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中風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的 I/II 期研究》的研究結果。

安全性評估:共報告了 15 起嚴重不良事件。這些不良事件性質廣泛,例如感染、血管疾病和疼痛綜合征。所有嚴重不良事件均被認為與研究產品無關或不太可能相關。共報告了 109 起不良事件,其中 2 起均為輕微不良事件,被現場研究人員認為可能與研究產品有關:一例尿路感染和一例靜脈注射部位刺激報告。兩起不良事件均已完全恢復。研究測試未發現任何安全問題。
沒有受試者在輸注前對皮內測試表現出陽性反應。一系列體檢和血液檢測未發現任何重大發現。在 1 個月的隨訪中,只有一項系列心電圖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該發現發生在一名患有中度心室內傳導延遲的受試者身上。同樣,在胸部、腹部和骨盆的系列 CT 掃描中,只有一項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即 6 個月時可見的前腹壁軟組織密度,在 12 個月時重新成像時穩定。
臨床案例: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未觀察到致瘤性或毒性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
2024年8月19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在國際期刊《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布了一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和安全性: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研究結果。

安全性評估:在 RCT 中,干細胞組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在隨訪結束時(90 天至 5 年),所有 RCT
和 NRCT 均關注到不良反應;在 3 項 RCT 和 1 項 NRCT 中,未報告任何不良反應。在與細胞相關的不良反應中,頭痛和發燒最為常見,且未觀察到致瘤性或毒性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干細胞組的精神疾病和發燒患病率較高,3 項研究中的酶水平也升高,盡管沒有觀察到統計學上的差異。
總結
多項臨床研究和案例表明,干細胞治療中風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出色,未發現與治療直接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顯著改善。然而,仍需進一步的大規模、長期臨床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