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治療的背景與現狀: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案已擴展至包括機械血栓切除術和全身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tPA)。然而,每年仍有330萬人死于該疾病,因相關死亡和殘疾損失的健康壽命年超過6300萬年,這凸顯了對新型療法的迫切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干細胞療法(主要為間充質干細胞、骨髓單核/祖細胞)因其免疫調節與神經再生潛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研究熱點。盡管大量臨床試驗已證實其安全性,但其療效仍存在爭議:部分薈萃分析報告了神經功能(NIHSS、mRS、BI評分)的改善,而另一些則顯示無顯著獲益。研究設計、干細胞給藥時機及評估時間的異質性進一步加劇了結論的不確定性。
干細胞治療急性和亞急性缺血性中風是安全的,顯著改善長期功能結果(2025年7月)
2025年。7月2號,國際權威期刊雜志《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篇“干細胞治療急性和亞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療效和安全性: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系統性綜述。

綜述初步結果表明:發病后1個月內對急性/亞急性缺血性中風進行干細胞治療是安全的,并能顯著改善長期功能結果,但需要闡明作用機制并標準化治療方案,以將干細胞治療確立為缺血性中風的標準治療選擇。
另外我們通過協調干細胞治療的時間和評估時間點,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異質性,并評估其對殘疾、神經功能缺損和依賴性的影響。
研究目標與方法學創新
為突破上述局限,本研究對隨機對照試驗(RCT)(包含最新大型研究)進行了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方法學的核心創新在于:首次協調干細胞治療時間窗(限定于卒中后1個月內)與評估節點(統一為90天、180天、365天),以最小化異質性干擾。研究重點評估干細胞治療對急性/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長期功能預后(殘疾程度、神經缺損、生活獨立性)及安全性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決策提供高階證據。
文獻篩選與納入研究
通過系統檢索共篩選10,067篇文獻(流程圖見圖1),初步納入60項研究進行全文評估。經嚴格審查后排除:9項非英/日語報告、18項非RCT研究、7項未納入急性/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2項因其他原因不符及1項臨床前研究。最終,13項RCT符合納入標準,共涉及872例患者(男性519例,女性353例),構成了本次薈萃分析的核心證據庫。

納入試驗的設計與人群特征
納入試驗覆蓋三大洲(亞洲7項、歐洲3項、北美2項、跨洲1項),研究分期從I/II期至III期不等,樣本量介于11-206例(最多涉及44個研究中心)。干預措施包括:
干細胞類型:自體骨髓干細胞與異體干細胞;
對照設置:標準治療±安慰劑/康復療法;
關鍵變量差異:給藥劑量與時間窗(數天至數周不等),隨訪時長(6個月至3.5年),人群年齡/性別分布。
核心挑戰:治療方案的高度異質性需通過亞組分析協調,以保障結論可靠性。
主要終點(mRS評分)動態變化
干細胞治療組在長期功能預后中展現優勢:
90天:mRS 0-2分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105/322vs67/257, RR=1.31, 95%CI 1.01-1.70, p=0.0436),但mRS 0-1分無差異(36/322vs27/257, RR=1.15, p=0.55);
180天:mRS 0-1/0-2分均無顯著差異(RR=1.10/p=0.85;RR=1.04/p=0.84);
365天:mRS 0-1分比例顯著提升(45/195vs23/179, RR=1.74, 95%CI 1.09-2.77,?p=0.0198),mRS 0-2分呈改善趨勢(87/195 vs 61/179, RR=1.27,?p=0.08)。
提示干細胞療法對卒中后1年內的良好神經功能恢復(mRS≤1)具有持續促進作用(圖2)。

次要終點(NIHSS/BI評分)時效性特征
神經功能缺損與生活能力改善具時間依賴性:
- NIHSS評分:僅180天顯著降低(均差=-0.80, 95%CI -1.54~-0.05,p<0.05),90天與365天無差異(p>0.05)(圖3a-c)
- BI評分:各時間點均未顯示統計學差異(90天:p=0.89;180天:p=0.96;365天:p=0.10)(圖3d-f)。
表明干細胞治療在卒中后6個月對神經缺損癥狀緩解最顯著,但未轉化為日常生活能力(BI)的同步提升。
安全性終點:干細胞治療中風未增加嚴重不良事件或死亡風險。
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當(119/330 vs 114/279, RR=0.85, 95%CI 0.70-1.04, p=0.11)。
全因死亡率:干細胞組有降低趨勢,但未達統計學顯著性(34/428 vs 56/388, RR=0.72, 95%CI 0.49-1.08, p=0.12)(圖3g-h)。

結論:證實干細胞療法在急/亞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具有長期安全性。
干細胞治療急性和亞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研究核心發現與優勢
這項薈萃分析整合了關于急性和亞急性缺血性卒中干細胞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其關鍵發現是,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干細胞治療顯著提高了患者在90天時達到功能相對獨立(mRS評分為0-2分)的比例,以及在365天時達到功能良好(mRS評分為0-1分)的比例。由于納入了更多在卒中發作后1個月內接受治療的患者的RCT數據,該分析的結果比之前的薈萃分析更為準確可靠,并凸顯了干細胞治療在長期功能恢復(mRS評分)方面的顯著優勢。
核心發現與臨床意義:
評估指標的選擇及其臨床意義:mRS評分是評估卒中后功能獨立性的金標準,也是該領域關鍵RCT的主要終點。本分析聚焦于具有明確臨床意義的指標(mRS 0-1和0-2),這直接關聯到患者能否獨立生活。這與以往主要關注NIHSS評分(雖有統計學差異但臨床意義有限)或其他較寬泛/不具體終點的薈萃分析不同。強調這些關鍵結果增強了研究發現的轉化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為干細胞治療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提供了更強有力的證據支持。
療效的時間依賴性分析:具體數據分析顯示:在90天時,干細胞組在達到功能良好(mRS 0-1)方面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但在功能相對獨立(mRS0-2)方面顯示出顯著優勢(盡管初步分析與敏感性分析結果存在不一致)。然而,在365天時,情況發生轉變:干細胞組在達到功能良好(mRS0-1)的比例上表現出顯著且穩健的改善(初步和敏感性分析結果一致);雖然在功能相對獨立(mRS0-2)方面未達統計學顯著性,但仍觀察到有利趨勢。這明確表明了干細胞治療的益處具有時間依賴性,其更顯著和穩健的效果體現在長期功能恢復上。
長期獲益的潛在機制與展望:這種長期療效優于短期效果的現象與既往報告一致。雖然研究中許多干細胞療法通過靜脈注射實施,其注射溶液本身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但這無法完全解釋觀察到的長期獲益。潛在機制可能包括干細胞促進神經元/軸突再生、突觸重組、神經回路修復、分泌具有神經保護和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旁分泌因子,以及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抑制慢性炎癥等。這些復雜的生物學途徑共同促進了持續的功能恢復,但其確切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來闡明。
協同效應與當前臨床應用現狀: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能增強機械血栓切除術(MT)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的效果,暗示干細胞療法與現有療法結合存在附加或協同作用的潛力。然而,由于目前缺乏強有力的臨床證據支持干細胞療法對急性卒中的療效,它尚未在全球范圍內被批準為標準治療方法,僅限于在臨床研究中使用。
研究優勢與局限性:
研究優勢與嚴謹設計:本薈萃分析的優勢在于整合了最新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RCT),提供了迄今為止關于干細胞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全面、最可靠的證據。其方法學嚴謹性體現在統一了關鍵結果評估的時間點(90天、180天和1年后),解決了既往研究評估時間不一致的問題。此外,研究嚴格限定納入在卒中發作后1個月內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患者,有效降低了因治療時機不同導致的異質性,從而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存在若干重要局限。首要問題是納入的原始研究數量有限,這制約了結論的穩健性和普遍適用性。其次,盡管通過限制治療時間窗控制了部分異質性(總體異質性多為中等),但仍無法完全消除。具體表現在:基于細胞類型的亞組分析因研究數量和參與者不足而無法進行;同時,研究間在卒中類型/大小、干細胞給藥方式和劑量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未來需要更多采用嚴格納入標準的臨床試驗和薈萃分析來解決這些異質性來源。
結論與未來方向
本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表明,在缺血性卒中發病后1個月內給予干細胞治療是安全的,并可能在特定時間點(90天改善功能獨立性mRS 0-2;365天提升功能良好狀態mRS 0-1)為患者帶來功能預后益處。這些結果為干細胞療法作為缺血性卒中一種有前景的輔助治療策略提供了支持證據。
然而,鑒于納入研究的數量有限、治療方案(干細胞類型、劑量、途徑)和人群特征的異質性以及隨訪時長的差異,在解讀這些結果時需保持謹慎。
未來研究亟需:
1. 闡明作用機制:深入探究干細胞發揮治療效應的具體生物學途徑。
2. 優化治療方案:通過精心設計的臨床試驗確定最優的干細胞類型、劑量、給藥時機和途徑。
3. 識別獲益人群:探索能夠預測治療反應的生物標志物或臨床特征,實現個體化治療。
4. 開展大規模III期試驗:在嚴格標準化條件下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III期隨機對照試驗,以確證療效并評估成本效益。
5. 探索聯合策略:研究干細胞療法與現有標準治療(如MT、tPA)聯合應用的協同效應。
唯有通過上述努力,才能推動干細胞治療最終確立為急性和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標準治療選擇。
主要參考資料:Osanai, T., Takamiya, S., Morii, Y.?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acute and sub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ci Rep?15, 21214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04405-6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