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干細胞治療中風在醫學界熱度不斷上升。理論上,這類干細胞療法可以促進神經再生、改善受損腦組織、調節免疫反應,甚至有望減緩偏癱、失語等后遺癥的進展;但它并非萬能鑰匙,并非所有中風患者都適合嘗試。
那么關鍵問題是:干細胞治療中風哪些患者更可能真正從中獲益?誰又需要格外謹慎?帶著這些問題,本文結合權威專家共識,總結出5大評估標準,旨在幫助中風患者更科學、理性地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嘗試干細胞治療。

哪些中風患者適合干細胞治療?專家公布了5大評估標準
一、五大評估標準,篩選合適患者
基于當前臨床研究數據和專家共識,判斷是否適合干細胞治療主要依據以下五大標準:
01.治療時機:發病時間與病情穩定性
“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干細胞治療。專家普遍認為,腦卒中患者的最佳干細胞治療窗口期是發病6個月內。在這一階段,受損神經尚未完全壞死,干細胞能夠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如BDNF),最大限度地“喚醒”仍有活性的神經細胞。
一項包括多項臨床試驗的系統綜述指出:如果在中風較早期介入干細胞治療,療效通常更佳。患者在運動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上,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優勢,尤其是在神經可塑性尚未完全喪失的階段。[1]
02.后遺癥類型:功能障礙與嚴重程度
干細胞治療對中風后遺癥的改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其中運動功能障礙最為敏感,包括肢體無力、步態異常和平衡障礙;其次是語言和吞咽功能障礙。此外,不同類型的干細胞在治療效果上也有所差異,例如神經干細胞移植在改善神經功能方面更為突出。
例如,2025年2月17日,舉行的國際卒中大會(ISC 2025)上,一項題為《首次使用胚胎源性神經干細胞 (NR1) 進行腦內移植治療慢性缺血性中風的人體1/2a期研究 (NCT04631406):12個月結果》的臨床研究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2]
該研究揭示了通過神經干細胞移植技術,能夠顯著改善患有超過12個月慢性缺血性中風成年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能力。

首次人體臨床試驗為期12個月,納入了18名缺血性皮層下大腦中動脈中風后6至60個月的成年人,他們的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為3或4。研究發現:
12個月內觀察到顯著神經功能改善:17名隨訪≥3個月的患者中,所有受試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MS)總分均提升,其中11人達到臨床意義的恢復;12個月時,總FMMS平均增加12.1分,上肢和下肢功能分別提升7.4分和4.7分,日常生活能力(BI)提高7.7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善1.77分,步行速度亦顯著增強。
影像學顯示,14名患者在第7天出現運動前皮質瞬態FLAIR信號(2個月內消退),靜息態fMRI提示感覺運動網絡功能連接增強,FDG PET證實同側運動皮質及對側小腦代謝活性提升。
安全性方面,僅出現頭痛、短暫性失語癥惡化及無癥狀硬膜下積液等輕微不良事件,均自行緩解。
研究表明,神經干細胞移植不僅能改善慢性中風患者的運動和神經功能,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為慢性中風康復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03.個體條件:年齡與身體基礎
年齡是重要考量因素。專家建議干細胞治療適宜年齡為18-70歲。年輕患者細胞再生能力強,治療效果更佳;70歲以上高齡患者需綜合評估身體承受能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年患者完全不能接受治療,而是需要更加全面地評估其整體身體狀況和修復潛力。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細胞修復能力和組織再生能力會自然下降,這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患者的??一般身體狀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需要具備足夠的心肺功能和一般的身體條件,能夠耐受治療過程。
04.治療經歷:康復史與手術史
干細胞治療并非替代傳統康復,而是對其的有效補充。專家指出,那些堅持正規康復訓練超過3個月且效果有限的患者,更可能從干細胞治療中獲益。這表明傳統康復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已達到“平臺期”,需要新的治療策略來進一步改善功能。這也意味著,患者應已有系統康復治療經驗。
但未曾接受過正規康復、期望通過干細胞“一步到位”恢復的患者,療效往往不佳。專家建議,干細胞治療應建立在充分嘗試并堅持傳統康復的基礎上,將其作為康復方案的補充與完善,而非完全替代。
此外,對于已經接受過手術或藥物治療但療效仍不理想的患者,干細胞治療可能提供額外的恢復機會,幫助改善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05.安全考量:合并癥與風險因素
安全性是醫療決策的首要考慮因素。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某些禁忌癥會直接增加手術風險,或使得干細胞難以存活和發揮作用。另一些情況則可能讓患者無法配合長期的隨訪評估,導致無法判斷真實療效。
以下情況的患者??不適合??接受干細胞治療:
- 活動性癌癥??或??近期有癌癥史??。
- 嚴重且未控制的系統性疾病。
- 活動性感染??。
- ??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正在使用抗凝藥物,增加顱內出血風險。
- ??存在植入手術的局部禁忌??。
- ??患有嚴重不可控的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和隨訪。
- 正在參與其他干預性臨床試驗
二、患者如何進行自我初步判斷
如果您對干細胞治療感興趣,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初步自我判斷:
1.??了解自身情況??:首先查閱出院小結或病歷,明確中風發生時間和當前身體狀況,以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干細胞治療的合適時間窗口。
2.評估功能障礙??:您目前的主要障礙是什么?干細胞治療主要針對??仍存在明顯功能障礙??的患者,例如運動(偏癱、行走不便)、語言(失語、構音不清)、認知(記憶力、注意力下降)或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
3.??咨詢主治醫生??:將病情和康復進展如實告知醫生,由專業醫生評估干細胞治療的可行性、潛在風險及是否存在禁忌癥。
4.??尋找正規機構??:??選擇具備資質、開展臨床研究的醫院或細胞治療機構,避免輕信商業宣傳或非正規療法。
5.??做好身心準備??:理解干細胞治療的風險、療效差異及經濟成本,并提前安排家人陪護、生活安排和康復計劃,確保治療過程順利。
三、專家提醒:理性看待,避免神話
干細胞治療中風并非“萬能藥”,不能完全替代傳統康復。它更像是康復道路上的“助推器”,可在特定患者群體中加速運動、語言、認知等功能的恢復。專家強調,療效存在個體差異,受患者年齡、發病時間、病情嚴重程度及既往康復情況影響。
科學評估、規范操作、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以及與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和語言訓練等傳統康復手段結合,是實現最大化療效的關鍵。
結語
干細胞治療中風如同一場正在進行的醫學探索 —— 它為傳統康復的瓶頸期打開了一扇窗,但這扇窗的開關始終掌握在科學評估與規范治療手中。
如果你或家人符合等核心條件,不妨將干細胞治療作為康復升級選項,但請記住:它不能替代每日的康復訓練,更需要依托三甲醫院的多學科評估。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科學的指引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重拾健康與尊嚴。
參考資料:
[1]Li, Z., Dong, X., Tian, M.?et al.?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Stem Cell Res Ther?11, 252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0-01762-z
[2]https://www.healio.com/news/neurology/20250217/neural-stem-cell-transplant-improves-outcomes-for-chronic-ischemic-stroke-at-12-months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