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風治療領域,干細胞療法正在從實驗室研究逐漸走向臨床。相比傳統康復訓練對運動、語言等功能的有限改善,干細胞通過神經再生、血管修復、免疫調節等機制,為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提供了新的可能。相比媒體對“干細胞治愈中風”的突破性報道,真實患者的親身經歷更能折射這些創新療法的實際價值與局限。以下是幾位中風患者接受干細胞治療的故事。他們用親身感受證明:干細胞療法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生的醫學曙光。
3位中風患者親述:干細胞治療后的真實改變與心路歷程

案例故事:3位患者的臨床試驗之旅
患者1:白麗,老年中風后的奇跡康復
2010年,CCTV7曾報道過一則干細胞療法應用于腦中風患者的真實案例:年過古稀的白麗老年生活本該十分幸福,可自從患上腦中風,生活變得一團糟。直到遇到了干細胞療法,老人竟神奇地擺脫了腦中風,重新露出了久違的笑容。[1]
白麗是一位年過古稀的退休護士,2009年的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樣出去散步,回來的時候,就覺得腿似乎一下子麻木了,手臂也沒了力氣,尤其是左側的腿、胳膊都失去了知覺。
結合老人的臨床表現和一系列檢查,最終被確診為急性腦栓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中風。為了盡快緩解老人栓塞情況,醫生決定采用溶栓治療。

老人接受溶栓治療幾個小時后就見到了療效。手、腳都能抬起來了,盡管抬的不算多高,但是總算見到了效果,一家人終于看到了一線希望。可是沒想到好景不長,沒過幾天,老人的手又抬不起來,病情發生了反復。
對此,醫生表示,溶栓治療只是使血管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主要栓塞血管還不一定能夠完全溶解開,需要觀察一段時間,而且還有可能發生反復
在醫院雖然經過了3周的系統治療,白麗老人的病情有了點起色,但是收效甚微,老人依然無法自行走路,就連上廁所也需要人攙扶,生活根本無法自理。

到底有沒有其他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呢?
醫生提到,用新的細胞植入來恢復受損神經功能可以改善和恢復腦中風癥狀,也許白麗老人可以嘗試一下國際醫學界近年來開展的一項新技術——干細胞移植技術。
在兒女們的鼓勵和堅持下,老人終于鼓起勇氣決定接受干細胞移植療法。
本以為會是個“大手術”,沒想到整個過程就像輸液一樣簡單,這樣就能把腦中風治好了?家里人還有點半信半疑,但是,老人的病,似乎真的有了起色。
第二天,老人的腿就不疼了,腳能離開地自如行走,而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每天都有新變化:走路向一側歪斜的腦血栓后遺癥典型癥狀大大緩解,老人的精神也恢復得很好,沒事就哭的毛病也得到了根本改善,睡眠質量也有所提升。
而在干細胞應用一個療程后,白麗老人已經完全跟半年前剛患病行動嚴重障礙的她有了很大不同。現在的白麗,生活基本實現自理,對未來也有了更多規劃,老人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大家也為她感到高興。

患者2:索尼婭·孔茨,慢性中風患者重獲行動能力
2016年6月2日,斯坦福醫學院新聞中心發布報道,介紹了一位患者參加該院領導的一項小型臨床試驗的結果。[2]

根據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小型臨床試驗的結果,將經過改造的人類成體干細胞直接注射到慢性中風患者的大腦中不僅安全,而且可以有效恢復運動功能。
來自加州長灘的索尼婭·奧莉亞·孔茨(Sonia Olea Coontz)就是其中一位患者。現年36歲的孔茨于2011年5月患上中風。她在網上搜索后了解到斯坦福大學的這項試驗,并報名參加了。
那年,她才31歲。突如其來的中風讓她大腦嚴重受損,右半身癱瘓,手臂無法抬起,走路搖搖晃晃。更讓她心碎的是,甚至連呼喚丈夫的名字都說不出來。
“我的右臂完全不能動了,”孔茨說。“感覺就像快要沒力氣了。我的右腿還能動,但不太好。”她走路明顯跛行。“我經常坐輪椅。”
她形容自己就像“被困”在了身體里。想掙扎,卻無能為力。
兩年過去了,本以為能逐漸恢復,但情況幾乎沒有改善,她仍然連抬手都做不到。那一刻,她幾乎要認命。但內心的渴望讓她不甘心:“我還年輕,我不想就這樣一輩子依賴別人。”

手術注射干細胞后,僅僅在治療后的第二天,她就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我竟然能把手舉過頭頂,還能向前伸展。說話也比以前清楚了。”她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激動得想流淚。

在她的主治醫生GarySteinberg教授看來,這就是一次“奇跡”。過去的神經科學認為,中風后的神經功能恢復期只有半年。但這項試驗中,平均年齡61歲的18位患者,中風時間都已經超過6個月,甚至有人長達3年。盡管如此,大部分人都在干細胞治療后有了不同程度的長期改善。
患者3:露西父親,臍帶血干細胞助力認知與行動雙重恢復
2021年1月,捷克共和國的干細胞研究所在《Parent’s Guideto Cord Blood》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中風后,孫女向祖父捐贈了新生兒干細胞》的感人報道。[3]

露西·皮諾瓦(Lucie Pínová)60歲的父親于2018年9月突發嚴重中風。八小時后,母親發現他躺在家中臥室,意識清醒但病情危重。父親被送往布爾諾附近的醫院接受藥物溶解頸動脈血栓的治療,但中風已導致左大腦半球受損,右半身癱瘓,語言中樞和感覺功能嚴重受損。住院一個月后,醫生告知家人,他們已無力進一步治療,父親可能終身臥床,無法獨立生活。
家人不愿讓母親承擔長期照護的重任,于是將父親送往布拉格東部克拉德魯比的康復機構住了三個月。在那里,他從床上起身,接受身體康復訓練,學習個人衛生、自己穿衣、用左手進食,還學會了使用輪椅并在他人幫助下重新行走。然而,露西坦言:“康復的進展主要集中在身體技能上,認知和語言能力幾乎沒有改善。他不認識顏色、數字,也不能正常交流,這讓我無法接受。”
2019年4月,露西在電視節目《Po?ta pro tebe》中看到一位患者接受干細胞療法后病情改善的故事,引起了她的關注。她開始調查臍帶血細胞的用途,并聯系捷克和鄰國斯洛伐克的干細胞診所。通過詳細了解風險,她確定這種治療不會使父親病情惡化。

不到一個月后,父親前往斯洛伐克的一家診所,接受來自臍帶血和臍帶組織的新生兒干細胞聯合治療。治療使用了造血干細胞和間充質基質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和鞘內注射注入脊髓管。第一個療程使用的是來自非親屬捐贈嬰兒的細胞,同時繼續進行專業物理康復訓練。
2019年末,父親回到康復機構接受第二個療程。工作人員驚訝于他的進步:行走能力明顯改善,甚至無需任何支撐。更重要的是,他的認知能力顯著提升:語言表達清晰,可以控制嘴巴發出治療師要求的字母,日常生活動作更加自主。
“我看到他開始做以前從不做的事情,比如食物掉落時自己清理。”露西說道。
第二個療程使用了露西新生女兒捐贈的干細胞。露西回憶道:“我告訴父親,他即將迎來孫女,他必須保持動力,才能照顧好她。從電視上看到報道的那一刻起,我就相信他不會放棄。而當我看到父親努力想要活下去時,我也從未放棄,希望他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醫生與專家點評
綜上所述,干細胞治療中風的案例展現了一定潛力,但該療法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并非成熟的常規治療手段。必須清醒認識到:
并非完全康復:目前的研究更多關注功能性改善,即在恢復部分運動能力、語言或認知功能的基礎上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而非完全治愈中風造成的腦損傷。
療效存在個體差異:干細胞治療效果受中風類型、病程長短、損傷范圍及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等多重因素影響。
康復訓練仍不可或缺:干細胞療法通常需與物理治療、語言康復等傳統康復手段結合,以實現最佳效果。
因此,如果患者考慮嘗試干細胞治療,應選擇正規、在國家備案的醫療機構,并積極參與規范的臨床研究項目。
結語
干細胞療法為中風后遺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仍處于臨床探索階段。真實案例展示了部分患者在運動、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上的改善,同時提醒我們要保持理性期待。對患者而言,持續的康復訓練和科學護理仍是恢復的核心,而干細胞治療或許在未來成為重要的補充甚至突破口。
參考資料:
[1]https://www.sohu.com/a/585270724_120943065/
[2]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16/06/stem-cells-shown-safe-beneficial-for-chronic-stroke-patients.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3]https://parentsguidecordblood.org/en/news/granddaughter-donated-newborn-stem-cells-her-grandfather-after-stroke?utm_source=chatgpt.com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