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性療法:干細胞精準移植破解卒中康復困局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正式注冊啟動?“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來源神經前體細胞(hNPC01)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后遺癥”I期臨床試驗(注冊號:ChiCTR230007XXXX)。該研究獲國家科技部?“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支持,是國內首個探索iPSC衍生神經前體細胞治療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的注冊臨床項目,為480萬中國卒中致殘患者帶來功能重建新希望。

研究背景:傳統康復瓶頸亟待突破
缺血性腦卒中是我國成人致殘首因,約70%存活患者遺留永久性偏癱。現有藥物與康復治療對慢性神經損傷修復作用有限,患者長期面臨?“生命挽救卻功能喪失”?的困境。干細胞療法通過神經再生與微環境調控,有望突破神經功能修復的醫學瓶頸。
干細胞治療腦卒中的創新方案:精準移植開啟神經修復新紀元
本研究采用國際前沿的 “四重精準治療策略”:
- 細胞來源創新:人iPSC分化的標準化神經前體細胞(hNPC01),規避倫理風險且可規模化制備;
- 靶向遞送技術:立體定位下腦內15靶點精準注射,直抵病灶核心區;
- 梯度劑量設計:低(1.5×10?)、中(3.0×10?)、高(6.0×10?)三劑量組探索最優治療方案;
- 智能評估體系:結合Fugl-Meyer運動量表、fMRI影像追蹤等多維指標量化神經重建效果。

嚴謹保障:國家級平臺筑牢安全底線
- 入組標準:30-65歲慢性缺血性卒中偏癱患者(病程>6個月),排除癲癇、血管畸形及惡性腫瘤史;
- 安全監測:重點評估移植后6個月安全性及12個月耐受性,全程配備急救預案與康復支持;
- 數據共享:研究結果將匯交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構建中國腦修復干細胞治療證據庫。
多維度評估,全面考察效果
主要觀察點為移植后6個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時,將跟蹤12個月內的安全表現、最大耐受劑量,并探索神經功能和影像學改善的初步信號。評估工具包括Fugl-Meyer運動量表、NIH卒中量表、Modified Rankin評分、Barthel指數等,兼顧臨床癥狀與生活能力。但本次研究的原始數據未來有望在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共享,為中國干細胞治療腦卒中偏癱積累重要證據和經驗。

專家展望:從功能重建到回歸社會
“此項研究標志著我國在神經再生臨床轉化領域進入國際第一梯隊。”項目負責人表示,“若試驗證實安全有效,未來或可實現?‘一次移植,長期功能改善’?的治療目標,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信息通道
患者咨詢/研究進展獲取:
官網:國家臨床試驗注冊中心(www.chictr.org.cn)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