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漸凍癥,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屬于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該病主要影響大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導致患者逐漸失去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最終導致全身癱瘓。本文為您講述女性患上漸凍癥有多常見?漸凍癥的其癥狀和原因有哪些?
女性患上漸凍癥有多常見?漸凍癥的其癥狀和原因有哪些?
目錄
- 女性患漸凍癥有多常見?
- 漸凍癥與身體
- 漸凍癥的原因
- 女性漸凍癥癥狀
- 女性前景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ALS) 又稱漸凍癥的早期癥狀包括言語不清和肌肉無力,最終導致癱瘓和死亡。盡管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對男性的影響大于女性,但某些因素可能會增加女性在生命早期患上該病的幾率。
本文討論女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包括癥狀、原因和預后。

女性患上漸凍癥有多常見?
男性患漸凍癥的幾率比女性高出約20%,最有可能發生在40至70歲之間的人群中。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某些因素可能導致女性較早患上該病。這些因素包括:
- 早期絕經:50歲之前絕經的女性比50歲以后絕經的女性早六年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
- 月經初潮晚:12歲以后才開始月經的女性更有可能被早期診斷出患有漸凍癥。
- 晚期或未懷孕:未懷孕或30歲后懷孕的女性早期被診斷為漸凍癥的風險更高。
- 肥胖:與BMI較低至平均水平的女性相比,40歲時體重指數 (BMI) 較高與早期漸凍癥風險增加相關。
- 生活方式:吸煙女性比其他女性更早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
一些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性激素可以預防漸凍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較早絕經的女性患 漸凍癥的風險更高。
漸凍癥與身體
運動神經元(神經細胞)將信息從大腦、腦干和脊髓傳遞到肌肉。運動神經元控制自愿的身體運動。由于尚不完全清楚的原因,漸凍癥會損害和破壞運動神經元。
當肌肉無法接收來自被破壞的神經細胞的信息時,它們就無法正常運作。因此,肌肉會變得虛弱、僵硬和萎縮(分解)。最終,肌肉會完全停止工作,導致癱瘓。這個過程在男性和女性中都是一樣的。
然而,漸凍癥不會影響生育能力或生殖健康;因此,患有漸凍癥的女性可以懷孕。由于漸凍癥不會影響子宮,大多數分娩結果良好。患有漸凍癥的女性沒有母乳喂養的禁忌癥;可能需要幫助來定位和抱住嬰兒。
漸凍癥影響的功能
- 談話
- 咀嚼
- 吞咽
- 呼吸
- 所有運動
- 四肢運動
不受漸凍癥影響的功能
- 大腦
- 感官
- 消化系統
- 排尿
- 大便
- 性功能
漸凍癥病因
漸凍癥是一種復雜的疾病,分為散發性或家族性。散發性漸凍癥(SALS)占所有漸凍癥病例的90%以上。雖然它與家族史或環境原因沒有直接關系,但很可能有遺傳因素。家族性漸凍癥(FALS)占漸凍癥病例的5-10%,是一種遺傳性疾病。
盡管散發性和家族性漸凍癥的病因在男女兩性中相似,但環境因素可能會導致女性在一生中更早患上漸凍癥。
遺傳學
基因是從父母雙方遺傳下來的,決定了特定的特征,比如眼睛的顏色。基因突變會導致漸凍癥等疾病。導致FALS的基因可以遺傳給后代,導致患上FALS的可能性為25-50%。
與漸凍癥相關的一些基因突變包括C9ORF72、SOD1、TARDBP和FUS。盡管研究人員并不完全了解基因變異為何會導致漸凍癥,但他們認為突變會破壞特定蛋白質在體內的工作方式,從而導致異常。
環境
對女性來說,重要的是,科學家發現,接觸持久性污染物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過程,而內分泌系統負責產生性激素。性激素減少會導致女性在生命早期患上漸凍癥。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了解女性漸凍癥的病因。
其他可能導致漸凍癥的環境因素包括:
- β-甲氨基-l-丙氨酸:環境中產生的非蛋白質氨基酸
- 毒素:輻射、金屬、溶劑和電磁場
- 戰爭:退伍軍人罹患漸凍癥的幾率更高
- 農藥
- 病毒
- 鍛煉
女性漸凍癥癥狀
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延髓性漸凍癥。這意味著癥狀首先出現在面部和頸部,影響說話和吞咽。延髓性漸凍癥往往比肢體性漸凍癥更具侵襲性。
早期跡象
女性漸凍癥的癥狀可能逐漸出現,并且僅影響身體的一側。早期癥狀包括:
后期跡象
隨著漸凍癥的進展,癥狀會影響身體兩側,包括所有隨意肌。晚期癥狀包括:
- 完全喪失運動能力
- 需要呼吸機呼吸
- 無法說話、咀嚼或吞咽
即使在晚期漸凍癥中,除非出現額顳葉癡呆 (FTD),否則大腦通常仍然保持完整。
女性漸凍癥患者的前景
患有漸凍癥的女性的前景取決于個人情況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大多數患有漸凍癥的人在確診后可以存活2 至5年;然而,有些女性可以帶病存活10年或更長時間。科學家繼續努力了解漸凍癥的病因,希望開發出更好的藥物來治療它。
結論
盡管男性更容易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但有些因素使這種疾病只限于女性。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外,女性性激素也可能對漸凍癥的發展產生影響。說話、吞咽或呼吸困難通常是早期癥狀。患有漸凍癥的女性的預后取決于疾病的嚴重程度;不過,患者通常在確診后兩到五年內死亡。
- ALS Association. Who gets ALS?
- Raymond J, Mehta P, Larson T, et al.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age of onset for women diagnosed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LS Registry: 2010-2018. Neuroepidemiology. 2021;55(5):416-424. doi:10.1159/000516344
- Vegeto E, Villa A, Della Torre S, et al. The role of sex and sex hormone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Endocr Rev. 2019;41(2):273-319. doi:10.1210/endrev/bnz005
-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fact sheet.
- ALS Association. Disease mechanisms.
-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Motor neuron diseases fact sheet.
- 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causes/inheritance.
- Trojsi F, D’Alvano G, Bonavita S, Tedeschi G. Genetics and sex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Is there a link? Int J Mol Sci. 2020;21(10):3647. doi:10.3390/ijms21103647
- Ghasemi M, Brown RH Jr. Genetic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8;8(5):a024125. doi:10.1101/cshperspect.a024125
- ALS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 van den Bos MAJ, Geevasinga N, Higashihara M, et al. Pathophysiology and diagnosis of als: Insights from advances in neu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Int J Mol Sci. 2019;20(11):2818. doi:10.3390/ijms20112818
- MedlinePlu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LS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ALS.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