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中風的類型
- 缺血性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 出血性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 您的中風病史
-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生活方式風險因素
中風的病因和風險因素眾所周知。中風,即血液流動中斷或減少時發生的事件,通常是糖尿病、高血壓或感染等疾病的結果。雖然中風可能讓人感覺很突然,但事實上,在中風發生前幾年,風險因素就已存在。
大多數中風患者都有多種誘發因素,如肥胖、吸煙習慣、久坐的生活方式或某些遺傳特征。雖然你無法控制自己的遺傳因素,但你可以控制可能增加中風風險的生活方式因素。

中風的類型
中風主要有三種類型:
- 缺血性中風:當流經向大腦供血的動脈的血液被阻塞時,就會發生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原因是血栓。長期血流中斷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從而引發長期并發癥。
- 出血性中風:當腦動脈或血管泄漏或破裂并損害腦細胞時,就會發生出血性中風。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TIA是一種小中風,是未來中風的警示信號。在這種情況下,血流中斷只是暫時的(通常持續時間不到五分鐘),不會造成持久的并發癥。
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1. 缺血性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TIA和缺血性中風的具體原因和危險因素包括:
- 心律不齊:心律不齊或心律失常會導致血栓形成。這些血栓可能會流向大腦并滯留在小血管中,導致缺血性中風。通常,建議使用血液稀釋劑來降低與心律不齊相關的中風風險。而且,新的家用工具已經出現,可以更輕松地檢測全天心律不齊的頻率。
- 高血壓: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包括心臟、大腦和頸動脈)緩慢發展。患病的血管可能會形成血栓或將血栓困在全身,導致缺血性中風。如果高血壓?得不到治療,這些疾病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
-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使人體難以維持正常血糖水平的疾病。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反復升高時,由此產生的體內代謝變化會損害動脈,導致顱內疾病、頸動脈疾病和其他心臟動脈疾病。所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患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
- 詳情請瀏覽(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對您意味著什么?)
2. 出血性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
- 高血壓:高血壓會導致有缺陷、形狀異常的血管破裂,從而引起出血性中風。最新的血壓管理指南建議將血壓保持在120mmHg以下,高于80mmHg。
- 血壓為120至129毫米汞柱(高于80毫米汞柱)的患者應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治療,并在三至六個月內重新評估。對于被認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且血壓高于130毫米汞柱(高于80毫米汞柱)的患者,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使用藥物治療。
- 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 (CAD) 是指心臟血管受損。與心臟健康的患者相比,患有CAD的患者中風的風險更大。
- 腦動脈瘤:腦動脈瘤是一種形狀異常且向外突出的血管,通常從出生起就存在。它可能因血壓劇烈波動或嚴重疾病而破裂。動脈瘤占中風病因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您被診斷患有腦動脈瘤,您可能適合或不適合進行動脈瘤修復,這取決于您的動脈瘤位置和您的整體健康狀況。
- 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畸形 (AVM) 是一種血管異常,一旦破裂,會導致出血性中風。有時,AVM還會通過“竊取”周圍腦組織的血流而導致神經系統缺陷。
- 先天性心臟缺陷:出生時存在的心臟缺陷可導致多種問題,包括中風。心臟缺陷可能包括血管錯位、血液從心臟的一個區域漏到另一個區域以及其他解剖問題。大多數心臟缺陷可以在很小的時候被發現并安全修復。
- 心臟衰竭:心臟病發作后或心臟過度勞累后,心肌會變得虛弱,難以有效泵血。大腦供血減少會導致中風。
- 出血性疾病:在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中,無法形成適當的血凝塊會導致過度和長時間出血。盡管腦出血很少與出血性疾病有關,但如果發生,則可能導致出血性中風。
您的中風病史
已經中風的人再次中風的風險更高。事實上,在美國每年發生的80萬例中風中,幾乎25%是復發性中風。
如果您已經中風,請與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預防策略,其中可能包括抗血小板藥物以及飲食和運動改變。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或小中風是腦部血流暫時中斷。TIA是預測性最強的中風風險因素,也是需要進行全面健康評估的警告信號。
3.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雖然您可以控制某些中風風險因素,但有些中風因素是您無法影響的。
- 年齡:雖然中風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風的風險也會增加。從55歲起,中風風險每10年翻一番,四分之三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
-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風和死于中風。增加女性中風幾率的因素包括懷孕、激素避孕和長壽。此外,女性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更高,這兩者都會增加中風風險。
- 種族:種族和民族也會影響中風風險。白人和亞洲人的中風率最低,而黑人、西班牙裔、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風險較高。事實上,非裔美國人患中風的可能性幾乎是同齡同性別白人的兩倍。
- 遺傳學:如果您的家人曾患過中風,由于相似的生活習慣或遺傳因素,您的中風風險可能會增加。請務必告知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您是否有中風家族病史,因為這將指導他們為您安排的醫學檢查。
4. 生活方式風險因素
某些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這些通常是可以改變的,這意味著你可以通過采取更健康的行為來降低風險。在性活動中中風的情況相當罕見。事實上,中風很少是由任何直接誘因引起的。

- 肥胖:科學表明,??BMI超過30與中風風險較高有關。雖然眾所周知,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所有這些都會導致中風)與肥胖有關,但研究表明,肥胖是獨立的中風風險因素。這意味著,與血壓、膽固醇和血糖相當的非肥胖人群相比,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中風。有趣的是,減肥手術最一致的益處是降低中風風險。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對某些人來說,缺乏活動是導致中風的一個令人驚訝的原因。然而,研究一致表明,缺乏活動會導致中風,與肥胖、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無關。事實也證明,適量的運動與預防中風密切相關。
- 激素藥物的使用:服用口服避孕藥會稍微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 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吸煙者的風險更大。此外,激素替代療法與中風風險增加有關。然而,一些研究的數據相互矛盾,這些研究顯示沒有風險或風險降低。
- 壓力和情緒:長期焦慮和激動會改變體內的激素,導致高血壓和心臟病。事實上,創傷后應激障礙 (PTSD)?會增加中風的幾率,即使在最初的創傷源消失多年后也是如此。其他緊張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長時間工作、輪班工作和家庭動蕩,也與中風的可能性增加密切相關。
- 抽煙:吸煙是導致中風的最可預防的原因之一。眾所周知 ,香煙煙霧中的化學物質對肺部有毒。但吸煙也會損傷全身血管的內壁,使血管變得參差不齊、僵硬和狹窄。這很容易形成血栓并卡在動脈內。
- 用藥:已知多種常見濫用藥物會導致中風。有些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會導致中風,而有些藥物會對身體產生逐漸的物理損害,多次使用后會導致中風。
- 例如,可卡因會導致血管突然痙攣,阻斷流向心臟或大腦的血液,從而誘發突發性中風。另一方面,反復使用 甲基苯丙胺會產生長期損害,增加中風的可??能性。
相關閱讀:了解更多關于中風的新聞資訊!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ypes of stroke.
- Violi F, Pastori D, Pignatelli P.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of thrombo-embolism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 Atr Fibrillation. 2014;7(3):1112. doi:10.4022/jafib.1112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nditions that increase your risk for stroke.
- Chen R, Ovbiagele B, Feng W. Diabetes and strok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pharmaceuticals and outcomes. Am J Med Sci. 2016;351(4):380-6. doi:10.1016/j.amjms.2016.01.011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igh blood cholesterol: What you need to know.
- Sells CM, Feske SK. Stroke in pregnancy. Semin Neurol. 2017;37(6):669-678. doi:10.1055/s-0037-1608940
- Sun LL, Tang WX, Tian M, Zhang L, Liu ZJ.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autoimmune disease-related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s. Cell Transplant. 2019 Aug;28(8):1045-1052. doi:10.1177/0963689719846838
- Boehme AK, Esenwa C, Elkind MS. Stroke risk factors, genetics, and prevention. Circ Res. 2017;120(3):472-495. doi:10.1161/CIRCRESAHA.116.308398
- Bang OY, Chung JW, Lee MJ, et al. Cancer-related stroke: an emerging subtype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unique pathomechanisms. J Stroke. 2020;22(1):1-10. doi:10.5853/jos.2019.02278
- Schwartzbard AZ, Newman JD, Weintraub HS, Baum SJ. The 2017 high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old and the new. Clin Cardiol. 2018;41(3):279-281. doi:10.1002/clc.22905
- Oza R, Rundell K, Garcellano M.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m Fam Physician; 96(7):436-440.
- Gupta HV, Farrell AM, Mittal MK.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Predictability of future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events.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4;10:27-35. doi:10.2147/TCRM.S54810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amily histor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at increase risk for stroke.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omen and stroke fact sheet.
- Bousser MG, Kittner SJ.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stroke. Cephalalgia. 2000;20(3):183-9. doi:10.1046/j.1468-2982.2000.00040.x
-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What is a TIA.
- Tu TM, Seet CYH, Koh JS, et al.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ring the convalescent phase of asymptomatic COVID-2019 infection in men. JAMA Netw Open. 2021;4(4):e21749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7498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