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文通過分析總結3項關于干細胞在急性腎損傷中的應用的文獻,從而評估干細胞移植作為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潛在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點介紹了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臨床效果。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指在短時間內(通常是數小時至數周)腎功能快速減退的臨床綜合征。這種損傷可能導致腎臟清除血液中代謝廢物的能力迅速下降,影響水和電解質平衡,以及酸堿平衡。
急性腎損傷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腎臟血流減少、腎臟本身的疾病或尿路梗阻等。AKI的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迅速進展為慢性腎臟病(CKD)或終末期腎病(ESKD),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
- 相關閱讀請瀏覽(急性腎損傷癥狀和原因是什么?及其治療方法)

急性腎損傷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急性腎損傷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支持療法、腎臟替代治療和新興的干細胞療法。
而傳統治療主要依賴于藥物、支持療法和透析,這些方法雖然能夠暫時緩解癥狀,但對于促進腎臟組織的實際修復和再生能力有限。
使用藥物治療急性腎損傷可能伴隨有副作用,如藥物毒性、過敏反應等,這些副作用可能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而在嚴重的急性腎損傷患者中,透析可能成為必需的治療手段。然而,透析并非無風險,長期透析可能導致血管通路問題、電解質平衡紊亂和營養不良等并發癥。
急性腎損傷有望被治愈!189例患者證明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安全有效
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干細胞治療為急性腎損傷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具有調節免疫、減輕炎癥和促進組織修復的潛力。
①臨床試驗一: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新進展
2021年3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在行業期刊《中華醫學信息導報》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新進展》的研究成果。【1】

Ⅰ期加Ⅱ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總共招募了172例急性腎損傷患者。
有效性
AKI患者的選擇、MSC細胞質量控制以及輸注的時機、方式、劑量、次數等都對MSC的臨床療效有影響。
在2017年開展的MSC治療AKI的Ⅱ期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觀察骨髓MSC加速AKI腎功能恢復的療效。156例患者接受MSC治療,結果發現骨髓MSC治療安全、患者耐受性良好。
研究證實了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主要機制有:
- 調節免疫功能,MSC通過分泌一系列免疫調節分子,促進巨噬細胞由促炎型極化為抑炎型。
- 抑制炎細胞浸潤;通過調節脾臟中調節性T淋巴細胞的比例,減少腎臟中干擾素y的產生。
- 通過旁分泌功能發揮保護作用,包括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抗炎因子、外泌體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MSC細胞外囊泡mRNA、miRNA及蛋白質均可能介導MSC的腎保護作用。
安全性
2008年開展了MSC治療AKI的Ⅰ期臨床研究,評價MSC在心臟直視手術后AKI中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16例AKI高危患者,術后經股動脈導管注入骨髓源性MSC。經過6個月的隨訪沒有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說明骨髓MSC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MSC治療AKI的Ⅱ期多中心研究表明,合理選擇患者、確保細胞質量和優化輸注方案是關鍵;骨髓MSC安全有效,能加速腎功能恢復。并且沒有發現與干細胞注射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
②臨床試驗二:利用自體干細胞成功干預急性腎損傷患者
?2021年5月6日,日本湘南鐮倉綜合醫院在行業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a的經驗。【2】

一名36歲男性因心力衰竭、肺水腫和嚴重升高的血壓 (BP)224/116mmHg入住湘南鐮倉綜合醫院。盡管他有多年高血壓病史,但直到入院時血壓才得到充分控制。入院前10個月,他的血清肌酐水平為1.5mg/dL。診斷該患者急性腎損傷為難治性高血壓合并微血管病性溶血導致的急性慢性缺血性腎損害。
有效性
干細胞療法顯著改善了腎功能,并恢復了因缺血引起的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損失。
細胞治療23周后,他的血清肌酐水平為2.96毫克/分升。通過60毫克硝苯地平和20毫克奧美沙坦,他的血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安全性:患者除移植后 5天體溫短暫升高至38.1°C外,一般情況無異常。治療后早期血小板計數和血清白細胞介素 (IL)-6和IL-8水平短暫升高。患者在細胞移植后10天出院回家。
綜上所述,患者介入后一般情況無異常,細胞治療23周后血肌酐水平逐漸改善至2.96mg/dL。介入后雖出現一過性發熱和血小板增多癥,但未見重大不良事件。
③臨床試驗三: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對急性腎損傷患者的藥理作用
2021年12月,美國研究團隊在行業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體外間充質干細胞免疫治療對急性腎損傷和潛在全身炎癥患者的藥理作用》的研究成果。【3】

研究中共招募了16名受試者:將12名患者隨機分為有效治療組,4名患者分為假治療組(無MSCs)。
有效性評估
1.促進機體炎癥因子的減少
- 試驗結果顯示,已知的促炎標志物,如腫瘤壞死因子α和干擾素γ,隨著時間延長,在試驗組中顯著降低或保持較低水平,而在對照組卻繼續增加(如下圖所示)。這表明SBI-101的使用能促進機體炎性因子的減少。
- SBI-101的臨床前研究表明,單核細胞可能會隨著治療而減少,這是其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重要通路之一。

2.干細胞治療后PD多細胞因子調節
- 已知的促炎標志物(如TNFα和IFNγ)在活性組中保持較低水平或下降,而假手術組中的相應值則繼續增加(圖A)。
- 對于已知的抗炎標志物IL-10和TGF-β1,發生了相應的反應,表明干細胞治療的存在具有炎癥介導反應(圖B)。
- 這些變化都符合MSC生物學特性。治療后第3天TNFα水平的下降與治療時間呈負相關,這表明在患者受傷早期進行治療可能會表現出更強的PD效應,最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3.干細胞治療后,外周免疫細胞動力學和相關趨化因子發生改變
- 單核細胞群體的減少表現為藥效動力學反應,已知單核細胞趨化劑 MCP-1(CCL2)、MCP-2(CCL8)和 MCP-3(CCL7)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并且效果比假手術組更明顯(圖B)。
- 這些結果也與針對單核細胞相關疾病的通路分析一致,該分析顯示低劑量干細胞治療可抑制單核細胞相關通路。

4.促進腎臟修復
最后,研究人員檢測了由腎臟損傷相關標記物組成的復合體,如Kim-1、Lipocalin、Osteo激活素和尿調蛋白,第0天到第3天和第7天被發現在SBI-101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腎臟修復。
安全性:研究期間未報告任何嚴重和意外的疑似不良反應或未預料到的不良設備影響。
綜上所述,SBI-101治療顯著降低了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提升了抗炎指標IL-10和TGF-β1,尤其是在治療初期效果更佳。同時,減少了單核細胞及關聯趨化因子,暗示其免疫調節效能。
實驗還揭示了干細胞有助于腎臟損傷標記物的改善,促進器官修復,整體反映了MSCs強大的抗炎和再生潛力。
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進展
截止2024年8月29日,中國知網cnki.net網站上關于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項目達到174項。

結論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是具有臨床價值的,能夠通過調節免疫反應,促進巨噬細胞從促炎型向抑炎型的轉變,抑制炎癥細胞的浸潤,并減少干擾素γ的產生,從而發揮保護作用并且干細胞能夠抑制全身和局部的炎癥反應,減少腎臟的損傷。
盡管干細胞治療總體上安全,仍存在一些潛在風險,例如,低熱和頭暈和輕微不適反應。因此,患者在接受干細胞治療前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并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成熟,我們期待干細胞治療能夠在急性腎損傷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干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新進展,蔡廣研,中國醫學報, 2021年3月27日,第 36卷, 第 06期, 第 21 – 21頁,國際標準時間: 10008039,DOI :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1.06.131
【2】Hiroyuki Suzuki, Takayasu Ohtake, Toshitaka Tsukiyama, Marie Morota, Kunihiro Ishioka, Hidekazu Moriya, Yasuhiro Mochida, Sumi Hidaka, Tsutomu Sato, Takayuki Asahara, Shuzo Kobayashi, Acute Kidney Injury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CD34-Positive Cell Transplantation: A first-in-Human Report,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ume 10, Issue 9, September 2021, Pages 1253–1257, https://doi.org/10.1002/sctm.20-0561
【3】Madhav Swaminathan, Nelson Kopyt, Mohamed G. Atta, Jai Radhakrishnan, Kausik Umanath, Sunny Nguyen, Brian O’Rourke, Ashley Allen, Natalie Vaninov, Arno Tilles, Elizabeth LaPointe, Andrew Blair, Chris Gemmiti, Brian Miller, Biju Parekkadan, Rita N. Barcia,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x?Vivo Mesenchymal Stem Cell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Underlying Systemic Inflammation,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ume 10, Issue 12, December 2021, Pages 1588–1601, https://doi.org/10.1002/sctm.21-0043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