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特征是手腳震顫,并逐漸導致身體癱瘓,與癡呆癥和中風并列為三大老年性腦病。隨著老齡化加劇,韓國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已達125,526人。
帕金森病是一種退行性腦功能障礙,由于多巴胺神經細胞減少,會導致手腳震顫,從而導致步態沉重。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和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等著名人物都曾患有帕金森病。
什么是多巴胺?多巴胺意思是什么?
所謂的多巴胺(Dopamine),是存在于人體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在大腦及腎上腺分別經由胺基酸合成。以大腦來說,多巴胺可作為神經元之間的傳導物質,跟積極、快樂、成就感有關,我們的精神與情緒穩定與否,感覺亢奮或沮喪,都和多巴胺濃度息息相關;多巴胺同時也控制著神經內分泌,可以抑制腦垂腺前葉分泌催乳激素。至于由腎上腺所合成的多巴胺,則作為激素,可以調節心跳與心輸出量。
特別的是,人體內合成多巴胺的兩大系統,并不會相互干擾或混淆;也就是說,當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不足時,無法由腎上腺供應補給。一般而言,健康者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會維持在平衡狀態。倘若多巴胺濃度過高,可能導致某些精神癥狀,例如思覺失調癥;要是多巴胺濃度不足,則可能導致帕金森氏癥等神經性疾病。

醫學界報告稱,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是導致帕金森病發病的原因。由于該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因此尚無根本性治愈方法。目前,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左旋多巴(一種可轉化為多巴胺的物質)的藥物以及對大腦施加電刺激的深部腦刺激,但這些方法只能減緩癥狀的進展。
韓國利用干細胞療法和運動在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旨在從根本上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發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其中一個重點領域是干細胞。目標是隨著帕金森病的進展,利用干細胞復活死亡的多巴胺神經細胞。
2024年11月,Severance醫院的Lee Pil-hyu教授和高麗大學安巖醫院的Jang Jin-woo教授對12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了臨床試驗,使用S.Biomedics的干細胞療法,證實了癥狀的改善。該療法源自胚胎干細胞,胚胎干細胞是能夠分化成人體所有組織和器官的原始細胞。

根據S.Biomedics公司本月初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公布的研究結果,低劑量和高劑量治療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較植入前均提高了高達28.9%。低劑量和高劑量組患者的精神和情緒癥狀以及自主神經癥狀也均得到顯著改善。

尤其是在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植入一年后,對腦成像圖像進行分析后發現,多巴胺轉運蛋白的表達較植入前有所增加。干細胞治療的開發者、延世大學醫學院金東旭教授指出:“這表明干細胞在腦內存活,成熟為多巴胺神經細胞,并與周圍區域和突觸(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形成整合。”他補充道:“這可以被視為帕金森病中替換死亡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根本治療機制的有力證據。”
此外,據生物世界2025年2月14號網站報道,由于TED-A9治療帕金森病,產生了“令人興奮的數據”。為了實現細胞療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前景,S.Biomedics準備在美國申請PD細胞療法新藥。

目前,人們也在積極開展研究,以識別引發帕金森病的物質,并尋找治療線索。
中國武漢大學張振濤教授今年2月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上發表文章稱,膽固醇代謝物24-OHC在小鼠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研究小組報告稱,阻斷或阻止這種物質的產生可能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有效策略。
此前,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和峨山醫院的聯合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首次發現一種名為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遞質,由大腦中的非神經元細胞(稱為神經膠質細胞)分泌,會使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進入睡眠狀態,從而導致帕金森病。
研究小組報告稱,在小鼠中誘發帕金森病并施用GABA抑制劑后,多巴胺的產生得到促進,從而改善了小鼠的運動功能。在正常小鼠中,抑制多巴胺分泌神經細胞會導致其步數減少,出現帕金森病癥狀;相反,喚醒帕金森病小鼠的多巴胺分泌神經細胞會導致其步數增加,表明癥狀有所改善。他們發現多巴胺神經細胞是帕金森病的病因,并確定了引發帕金森病的物質。

帕金森病的主要癥狀包括運動遲緩(動作遲緩)、震顫、僵硬、姿勢不穩(難以維持平衡)以及行動障礙。嚴重的非運動癥狀,例如失眠、便秘和抑郁,可能在運動癥狀出現數年之前就已出現。
慶熙大學教授俞達拉表示,“雖然患者的癥狀、發病時間和進展模式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特征是靜止狀態下一側先于另一側開始震顫或震顫更劇烈,同時伴有肢體僵硬和運動遲緩。”
旨在預防帕金森病的運動療法也正在研究中。通過運動或深呼吸產生的神經遞質血清素可以緩解抑郁癥、強迫癥、失眠癥和恐慌癥。運動還能提高多巴胺水平。醫學專家強調,對于帕金森病患者來說,運動與藥物同樣重要。
俞達拉教授表示:“即使患上帕金森病,運動也能減緩癥狀的進展”,并建議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中等強度、能讓人呼吸順暢的運動。此外,作為運動療法,也建議養成飯后散步的習慣,或定期進行柔軟體操,以增強肌肉、放松關節。
主要參考資料:
PLoS Biology (2025) DOI: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2974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3-023-00724-7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