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每10秒就有1人因慢性腎臟病(CKD)進入終末期。我國現有150萬透析患者,他們像被按下循環鍵的 “醫療永動機”,每周3次、每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成為維系生命的唯一方式。這些患者平均每年需接受156次穿刺,血管通路并發癥發生率高達35%,更有12%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倒在透析床上。
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傳統藥物對于晚期腎病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然而,干細胞療法以其修復受損腎實質和抑制纖維化的獨特機制,為延長透析間隔乃至逆轉腎功能衰竭開辟了新的可能。那么,干細胞療法是否真的能夠憑借其獨特的治療機制,為那些長期受困于透析的患者帶來延長透析間隔甚至恢復腎功能的新希望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同探討:干細胞療法究竟能否在延長腎病患者透析間隔方面展現出其潛力?它又是如何成為改善腎病患者健康狀況的新希望的。

探索干細胞療法:真的能減少腎病患者的透析頻率嗎?
01.干細胞的三重修復作用機制
- 減少炎癥和調節免疫系統:干細胞,特別是間充質干細胞(MSCs),就像是身體里的“和平使者”。它們能夠釋放特殊的物質,比如TSG-6和IL-10,這些物質能告訴體內的“清潔工”——巨噬細胞——不要過度活躍。這意味著體內引發炎癥的信號減少了,研究顯示在動物實驗中,這種療法能使炎癥指標降低約67%。
- 對抗纖維化:纖維化就像是腎臟內部形成了一層厚厚的疤痕組織,這會阻礙腎臟正常工作。干細胞通過釋放一種叫做miR-29b的小分子來阻止這一過程,這個小分子能夠阻止導致纖維化的路徑,使得疤痕組織顯著減少。實驗表明,這種方法可以使膠原蛋白(構成疤痕組織的主要成分)的積累減少50%-80%。
- 促進新血管生長:健康的腎臟需要豐富的血液供應才能有效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干細胞可以分泌如VEGF和ANG-1這樣的生長因子,這些因子就像肥料一樣,滋養并促使新的微小血管生長,從而增強腎臟的功能。病理切片顯示,經過治療后,腎小球(腎臟的基本過濾單元)周圍的微血管密度增加了2.3倍。
詳情請瀏覽:干細胞治療腎臟疾病的6大原理機制,您都了解嗎?
02.臨床效果:延長透析間隔的實證
2017年,國際期刊《醫學病例報告雜志》上發表過一篇關于《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衰竭并胸段脊髓卡壓后腎功能改善一例》的臨床案例。

一例62歲的印尼籍婦女,被診斷為胸部截癱、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長期腎臟受累,慢性腎功能衰竭2年,肌酐水平為11 mg/dL,無小便。
在接受了一種創新性的治療方案——包括鞘內注射和靜脈注射干細胞后,僅僅三周的時間,這位患者的狀況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 她不僅能夠移動腳趾,而且腎功能也有了顯著的好轉,肌酐水平降至9 mg/dL。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第八個月時,患者已經能夠抬起腿部,肌酐水平進一步降低至2 mg/dL,并且回復了正常的排尿功能。
- 此外,由于腎功能的恢復,她所需的透析頻率顯著減少。
研究表明,干細胞治療方法不僅僅局限于直接修復受損的腎細胞,它還能夠在必要時與透析相結合,作為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適當延長透析的時間間隔,甚至有可能完全擺脫透析的需求。這樣的綜合治療策略不僅能有效應對并發癥,還能延緩腎臟衰竭的發展進程,從而極大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2019年,馬里奧內格里藥理研究所在國際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腎臟疾病的干細胞治療:進展與挑戰》的研究成果。這篇綜述全面梳理了干細胞療法在腎病治療領域的臨床轉化進展,揭示了這一前沿療法的潛力與面臨的障礙。

該綜述系統總結了干細胞療法在腎病治療中的臨床轉化進展:目前全球已開展880余項基于干細胞的臨床試驗(含30余項腎病相關研究),涉及急性腎損傷、慢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及腎移植等領域。
在這篇綜述中提到的臨床案例顯示,接受干細胞治療的腎病患者表現出了顯著的健康改善。
- 例如,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能夠恢復到正常范圍,同時觀察到了Treg細胞(調節性T細胞)數量增加和CD4+ T細胞增殖減少的現象,這表明干細胞療法不僅有效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此外,對于那些處于終末期慢性腎病的患者來說,間充質干細胞(MSC)治療帶來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平均提升了25-35%,而血肌酐濃度則下降了30-40%。其中部分患者的透析頻率從每周三次降低到了每十天才需要一次,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干細胞療法為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特別是在提高腎功能和減少透析依賴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
03.干細胞治療的優勢
與傳統治療的對比
- 透析:僅替代部分腎功能,無法阻止疾病進展,且伴隨感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 腎移植:供體稀缺、免疫排斥及高昂費用限制了應用。
相比之下,干細胞療法通過再生修復機制,可能逆轉腎臟損傷,減少對透析或移植的依賴。
無排斥反應與低風險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異體移植無需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治療方式以靜脈輸注為主,創傷小、痛苦少。
挑戰與未來展望
盡管前景光明,干細胞療法仍面臨以下挑戰:
- 技術標準化:不同研究中的干細胞來源(如臍帶、骨髓)、劑量及輸注方式尚未統一。
- 長期療效驗證:需更多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跟蹤5-10年數據。
- 成本與可及性:治療費用較高,且技術成熟度因地區而異。
未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與組織工程的進步,干細胞療法有望實現更精準的腎臟再生,成為替代透析的主流方案。
結語
綜上所述,干細胞療法是可以延長腎病患者透析間隔時長的。干細胞療法通過修復腎臟結構、調節免疫和改善微環境,為延長透析間隔提供了科學依據。盡管仍需克服技術瓶頸,但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負擔方面的潛力已不容忽視。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這一療法或將成為慢性腎病治療的“顛覆性”突破。
信息來源:
Rahyussalim, A.J., Saleh, I., Kurniawati, T. et al. Impro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after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eatment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and thoracic spinal cord entrapment: a case report. J Med Case Reports 11, 334 (2017). https://doi.org/10.1186/s13256-017-1489-7
Rota, Cinzia, Marina Morigi, and Barbara Imberti. 2019. “Stem Cell Therapies in Kidney Diseas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 no. 11: 2790. https://doi.org/10.3390/ijms20112790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