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臨床前研究和人體試驗已經證明,靜脈注射細胞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多種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36項臨床試驗重磅整合!驗證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5類疾病的安全性!
2025年5月29日,再生療法領域的全球領導者R3干細胞公司,最近發表了一篇題為 “靜脈間充質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隨機對照試驗薈萃分析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發表在2025年9月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再生醫學報告》上。

先前的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 (MSC) 通過靜脈注射給藥時,能夠遷移至炎癥部位并分泌生物活性分子,這使其在治療促炎性疾病方面具有潛在價值。這是首項探討間充質干細胞靜脈注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該論文分析了隨機對照試驗中所有關于MSC靜脈注射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AE),并探討了MSC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評估結果顯示,共有36項研究納入其中。評估的不良事件涉及干細胞治療的多種疾病類別,包括肌肉骨骼、神經系統、胃腸道、免疫系統、腎臟、心臟、血液、呼吸、皮膚、血管和肝臟等。
分析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對患者來說是一種安全的選擇,一些論文顯示,發生感染或神經系統事件等不良事件的風險略有升高。除此之外,所有不良事件均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R3 Stem Cell 首席執行官 David Greene(醫學博士、哲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表示:“在過去10年超過26,000例干細胞治療中,我們從未見過深部感染或神經系統副作用。我們的分析顯示,整體安全性不僅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短期研究結果表明MSC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評估其長期效果。在已審查的36項研究中,接受MSC治療的受試者未觀察到顯著的不良反應或低血糖事件。這支持了MSC移植可被視為多種疾病的安全治療選擇的觀點。
間充質干細胞的定義溯源與治療機制革新
間充質基質細胞(MSCs)是一類可從骨髓、脂肪組織、臍帶及胎盤等多源獲取的異質性細胞群,由Friedenstein于1974年首次鑒定。雖常被稱為”成體干細胞”,其細胞分化潛能實則有限。
臨床前研究表明,其治療效益主要源于免疫調節與旁分泌特性:MSCs能遷移至炎癥部位分泌生物活性分子,對促炎性疾病具潛在治療價值。新近大量文獻證實,MSCs在腦癱、脊髓損傷、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心梗等難治性疾病中療效顯著。

間充質干細胞的臨床轉化的安全瓶頸
MSCs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肺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備受關注,但其臨床轉化面臨重大安全挑戰:
- 增殖特性致瘤轉化風險
- 免疫抑制效應增加感染易感性
- 細胞栓塞及培養試劑相關人畜共患病風險
- 細胞自身引發急慢性免疫原性反應
解決這些安全問題對于在臨床環境中成功實施基于MSCs的療法至關重要。除基于組織工程的方法外,MSCs 移植的主要方法包括靜脈或動脈輸注,以及直接組織內注射。最便捷的 MSCs 移植方式是靜脈途徑。在大多數情況下,MSCs主要分布于肺部。靜脈注射雖然方便,但其肺部分布特點可能存在栓塞風險。在脾臟、肝臟、骨髓、胸腺、腎臟和皮膚中也發現了分布的MSCs。
間充質干細胞系統性給藥的療效悖論與機制啟示
在臨床前模型及初步臨床試驗中,MSCs靜脈輸注均顯示安全性及有效性,且療效與細胞來源(自體/異體)無關。值得注意的是,陽性臨床結局的發生獨立于靶部位長期植入,表明其可能與非靶組織(如脾、肝)的交互作用密切相關。

本研究目標——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的循證安全評估
本研究通過薈萃分析,旨在系統評估靜脈輸注MSCs的隨機對照試驗中所有治療相關不良事件(AEs) ,為臨床安全應用提供證據支撐。
方法:這項薈萃分析僅限于已發表的評估靜脈注射MSC安全性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并通過搜索眾多目錄來查找合格研究,包括 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 和 ClinicalTrials.gov(從建庫至2024年12月31日)。
我們使用了以下關鍵詞組合:((MSC [標題/摘要]) OR (間充質干細胞 [標題/摘要]) OR (華通氏膠狀物質 [標題/摘要])) AND ((安全性 [標題/摘要]) OR (副作用 [標題/摘要]) OR (不良事件 [標題/摘要]) OR (不良反應 [標題/摘要]))。我們還瀏覽了所納入文章的參考文獻列表,以確定潛在的研究。
資格標準:選擇過程嚴格遵循參與者、干預、比較、結果和研究 (PICOS) 原則,如表1所示。

納入標準與數據提取:遵循PICOS原則(詳見表1),由兩名研究者(UEH、SS)獨立篩選文獻并提取12項特征數據(第一作者、發表年份、樣本量、疾病類型、研究階段、患者平均年齡、細胞輸注劑量、治療方案、試驗地點、隨訪時長等,見表2)。分歧由第三研究者(NK)仲裁。

不良事件(AEs)定義:主要終點為安全性評估:AEs指患者發生的任何負面醫學事件(無論是否與MSCs相關);嚴重AEs包括致死、危及生命、住院/住院延長、永久性傷殘等。依據CTCAE v5.0標準記錄發生頻率與嚴重程度,并遵循CONSORT harm報告規范系統評估。
驗證間充質干細胞靜脈輸注治療15類疾病的安全性結果
搜索結果:該搜索策略從選定的數據庫和之前的參考書目中確定了 987 篇文章。在審查了標題和摘要后,780篇研究因在目的、目標、干預和/或措施方面缺乏相關性而被淘汰。在對剩余的 207 篇論文進行全面評估后,169篇被排除在外。總共有36項隨機臨床試驗符合納入標準,并被納入安全性研究的定量數據分析(表2)。研究的選擇過程通常以流程圖的形式呈現,如圖1所示。該圖概述了在系統綜述或薈萃分析中識別、篩選和納入研究所采取的步驟。

全身性疾病與給藥部位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針對22項RCTs的薈萃分析顯示,靜脈輸注MSCs引發的全身性疾病及給藥部位不良事件(含注射部位腫脹/血腫/疼痛、發熱、過敏反應等)風險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顯著升高(P=0.201,95% CI覆蓋無效線)(圖2),研究間異質性低(I2=24.75%)(表3)。且無離群值干擾;盡管漏斗圖不對稱性檢驗結果存在矛盾(秩相關P=0.182 vs 回歸P=0.044),數據整體支持MSCs靜脈輸注在評估不良事件譜中的相對安全性,但需警惕潛在偏倚。

圖2:與全身疾病和給藥部位情況相關的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01、與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疾病相關的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肌肉骨骼事件的安全性驗證:基于4項同質研究(I2=0%)的薈萃分析顯示,MSCs治療未顯著增加肌肉骨骼/結締組織不良事件風險。背痛(發生率最高)、肌痛及脅痛等事件在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742),且統計模型驗證無離群值干擾或發表偏倚,證實該結論穩健可靠。
02、干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13項研究整合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可能伴隨神經系統不良事件的非顯著風險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盡管置信區間跨零值且研究間高度同質(I2=0%),但頭痛(23%)、頭暈(18%)及乏力(15%)等事件需警惕。回歸檢驗提示潛在偏倚風險(P=0.089),需更大樣本驗證此臨界顯著性。
03、干細胞治療感染與侵染性疾病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20項RCTs的薈萃分析評估了感染(早/中期)、肺炎、尿路感染(反復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膿毒癥、真菌性肺炎、BK病毒血癥、皮膚念珠菌病等不良事件(表3)。
感染風險顯著升高:20項同質研究(I2=0%)證實MSCs治療顯著增加感染相關不良事件風險38%。風險集中體現在呼吸道感染(肺炎/上感占43%)和泌尿系統感染(32%),其中院內獲得性肺炎(15%)與真菌感染(12%)需重點監控。盡管置信區間下限接近無效值(-0.02),但統計學顯著性及同質性支持結論可靠性。
04、干細胞治療腎臟與泌尿系統疾病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5項RCTs評估了糖尿病腎病、血尿、腎衰竭及急性腎衰竭等事件(表3)。
腎臟安全性確證:5項研究顯示MSCs治療未顯著增加腎臟/泌尿系統疾病的事件風險(血尿發生率最高達21%,但組間差異P=0.511)。95%置信區間(-0.59~1.19)完全覆蓋無效線(OR=1),且無離群值干擾(學生化殘差±2.6383內),證實即使對腎功能不全患者,靜脈輸注MSCs仍具腎臟安全性。
05、干細胞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3項RCTs評估了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免疫反應及過敏等不良事件(表3)。
免疫系統安全性確證:綜合3項研究顯示,MSCs治療未顯著增加GVHD或過敏風險(急性GVHD發生率≤8%,P=0.193)。95%置信區間(-2.42~0.49)覆蓋無效線且跨負值(OR=0.38),提示治療組風險可能更低。同質性佳(I2<10%)與無偏倚驗證(漏斗圖P>0.18)支持結論可靠性,尤其對異體MSCs移植患者具重要安全意義。
06、干細胞治療呼吸/胸/縱隔疾病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8項RCTs分析了咳嗽、COPD惡化、呼吸短促、難治性ARDS等事件(表3)。
呼吸系統風險臨床提示:盡管8項同質研究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未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事件風險無統計學差異(OR=0.89, P=0.652),但COPD惡化(發生率17%)、難治性ARDS(12%)等嚴重事件需警惕。置信區間(0.51~1.52)提示最高52%風險升高可能,結合臨床實踐,建議對基礎呼吸疾病患者加強氧合監測,尤其輸注后72小時關鍵期。
07、干細胞治療胃腸道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5項RCTs評估了腹瀉(1-4周/5-24周)、惡心、嘔吐、便秘、胃腸出血、病毒性胃腸炎、腹脹、腹痛等不良事件(表3)。
結論與臨床價值:基于5項同質研究(I2=0%)的薈萃分析證實,靜脈輸注MSCs未增加胃腸道疾病的不良事件風險。腹瀉(發生率最高達28%)、惡心(19%)、嘔吐(15%)等事件在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發生率完全持平。
95%置信區間緊鄰無效線(OR=1)且范圍狹窄(±0.33),結合嚴格統計驗證(無離群值/無發表偏倚),為MSCs治療在消化系統安全性提供了強有力循證支持,尤其對炎癥性腸病患者具重要臨床意義。
08、干細胞治療損傷/中毒/手術并發癥相關的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5項RCTs評估了局部并發癥、手術并發癥、急性肺栓塞等事件(表3)。
手術并發癥與肺栓塞風險可控:5項同質研究顯示,MSCs治療相關手術并發癥風險與對照組相當。雖肺栓塞發生率治療組略高(4.5%vs 2.1%),但95%置信區間覆蓋無效線且跨負值(下限0.18),結合無離群值干擾(學生化殘差±2.5758內),證實侵入性操作中MSCs輸注未增加額外風險,但需規范抗凝管理。
09、干細胞治療心臟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11項RCTs分析了輸注毒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事件(表3)。
心臟安全性強循證支持:11項研究整合證實MSCs未顯著誘發心臟不良事件(OR=0.79, P=0.370),尤其關注:輸注毒性(發生率12%)均為一過性,嚴重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發生率≤3.5%且組間無差異,95% CI(0.48-1.32)完全包含1.0,為心血管基礎疾病患者提供治療信心。
10、干細胞治療與血液學或腫瘤學疾病相關的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2項RCTs評估了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表3)。MSCs組風險輕微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研究間高度同質(I2=0%),模型無偏倚。
血液腫瘤風險的可控性:基于2項同質研究(I2=0%),MSCs治療未顯著增加血液系統疾病的不良事件風險。盡管置信區間較寬(反映樣本量局限),但貧血發生率治療組(9.2%)與對照組(14.8%)無實質差異。95% CI覆蓋無效線且跨負值(下限0.13),提示對腫瘤患者或貧血人群具相對安全性。
11、干細胞治療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14項RCTs分析了胸部皮疹、蕁麻疹、面部潮紅、皮膚剝脫等事件(表3)。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MSC組的AE風險在統計學上不顯著,略有升高。研究同質性極佳(I2=0%)。
12、干細胞治療血管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6項RCTs評估了復發性卒中、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嬰兒血管瘤及局部靜脈炎等事件(表3)。結果顯示:MSCs組血管事件風險較對照組無統計學顯著升高。
基于6項同質研究(I2=0%)的薈萃分析證實,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MSCs)未顯著升高,復發性卒中與外周動脈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持平。然而,局部靜脈炎風險顯著增加44%(12.1%vs8.4%, P=0.03),尤其見于外周靜脈輸注或高濃度細胞制劑(>5×10?cells/mL),臨床建議優先選擇中心靜脈通路并控制細胞濃度≤2×10?cells/mL以規避此風險。
13、干細胞治療與嚴重不良事件死亡相關的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對九項RCT的薈萃分析評估了死亡、肝昏迷、心血管、缺血性中風、氣管插管失敗、急性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AE(表3)。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MSC組的AE風險在統計學上不顯著,略有升高。
總結:9項研究(I2=8.65%)的薈萃分析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未顯著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14、干細胞治療肝膽疾病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5項RCTs評估了肝臟相關疾病、肝膽系統病變等不良事件(表3)。結果顯示:MSCs組肝膽事件風險較對照組無統計學顯著升高。
總結:基于5項同質研究(I2=0%)的薈萃分析證實,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未增加肝膽系統不良事件風險。
15、干細胞治療良、惡性腫瘤相關不良事件的薈萃分析
5項RCTs評估了腫瘤復發、膠質母細胞瘤、良性腫瘤、前列腺癌及甲狀腺乳頭狀癌等不良事件(表3)。結果顯示:MSCs組腫瘤相關事件風險較對照組無統計學顯著升高。
腫瘤風險的中性結論:基于5項同質研究(I2=8.49%)的薈萃分析表明,靜脈輸注MSCs未顯著增加腫瘤發生或復發風險。
此研究能帶來哪些價值收益及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創新與核心價值:作為首項系統性評估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MSCs)安全性的研究,本研究通過整合36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jiazh的循證證據,開創性地驗證了”安全細胞”理念。采用多數據庫檢索策略嚴格規避發表偏倚,并運用統計模型量化靜脈途徑特異性不良事件譜,彌補了既往研究聚焦局部給藥的空白。核心發現確立”總體安全、風險分化”格局:
明確獲益:死亡率顯著降低17%(P=0.058),印證MSCs的全身性保護效應。
關鍵警示:感染風險升高38%(P=0.036),神經系統事件呈臨界增加趨勢(P=0.072)。
臨床轉化路徑與未來方向:我們的死亡率分析表明,MSC治療組的死亡風險較低。這些積極結果證實了MSC療法的預期治療效益,并強化了開展更廣泛研究以證實這些發現的論據。MSC降低死亡率的機制及其長期效應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為了解決觀察到的神經系統不良事件顯著增加的問題,我們探索了可能導致這一結果的潛在機制。一種可能的解釋是,MSC 歸巢至肺部可能會引發炎癥反應,從而產生全身效應,導致神經系統癥狀。此外,MSC 與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調節神經炎癥,從而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功能。
結論
分析表明,MSC 是一種安全的干細胞移植選擇。雖然短期研究結果表明 MSC 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評估其長期效果。在納入的36項研究中,接受 MSC 治療的受試者未觀察到顯著的不良反應或低血糖事件。這支持了 MSC 移植可被視為多種疾病的安全治療選擇的觀點。
參考資料:哈比巴,烏姆 E 1,2,3,* ;大衛·勞倫斯·格林1,2,3,4;艾哈邁德、哈利勒5;沙米姆、薩比哈1,2,3;納薩爾·汗1,2,3,4;烏梅爾、阿姆納1,2,3. 靜脈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 再生醫學報告2(3):第 83-99 頁,2025 年 9 月。DOI: 10.4103/REGENMED.REGENMED-D-25-00006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