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孕中期開始的胎兒或出生后數周內的新生兒中風稱為圍產期中風。
目錄
- 圍產期中風有哪些不同類型?
- 圍產期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是什么?
- 有哪些體征和癥狀?
- 進行了哪些診斷測試?
- 如何治療該病?
- 可能出現哪些并發癥?
介紹:中風,也稱為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受阻或腦部血管破裂而發生的。新生兒期是指妊娠中期至出生后幾周。從妊娠中期開始的胎兒或出生后幾周內(出生后28天內)的新生兒中風稱為圍產期中風。研究表明,每1600至5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報告有圍產期中風。圍產期中風是腦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會給患者帶來長期的神經系統并發癥。
圍產期中風-類型、原因和風險因素

圍產期中風有哪些不同類型?
根據癥狀的出現或發作以及大腦血管受到影響的方式,圍產期中風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腦竇靜脈血栓形成(CSVT):腦靜脈竇血栓形成 (CSVT) 是指腦靜脈或腦竇(排出靜脈血的通道或通路)中形成血凝塊。CSVT 可能影響淺靜脈和深靜脈,并阻塞腦部血液排出,導致腫脹和中風。
圍產期動脈缺血性中風 (PAIS):圍產期動脈缺血性中風 (PAIS) 是由于大腦供血動脈堵塞而發生的。由于大腦血流受限(缺血),導致大腦損傷。這是最常見的圍產期中風類型。
腦室周圍靜脈梗塞(PVI):PVI 是一種獨特的圍產期中風。這種疾病是由于大腦白質中的血管破裂而引起的,這會損害運動通路,導致腦癱。
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是由于血管破裂導致出血(出血)而發生的。
圍產期中風的原因和風險因素是什么?
沒有人能夠采取任何措施來預防圍產期中風。
導致該病癥的原因不同,取決于中風的類型:
PAIS(圍產期動脈缺血性中風)的原因
PAIS 的原因包括:
- 嚴重的細菌感染(如細菌性腦膜炎)會導致動脈發炎。
- 胎盤中的血凝塊可能進入胎兒循環,到達大腦,并阻塞血管。
- 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腦竇靜脈血栓形成 (CSVT) 的原因
腦室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
- 細菌性腦膜炎等感染可能會導致腦室靜脈血栓形成。
- 喂養不良導致脫水。
- 血液凝固障礙。
腦室周圍靜脈梗塞(PVI)的原因
PVI的病因尚不清楚。
出血性中風的原因:
出血性中風的病因包括以下幾點:
- 血液凝固障礙。
- 異常血管破裂。
有哪些體征和癥狀?
有時,圍產期中風會在出生后幾個小時或幾天內出現體征和癥狀。這種情況是急性癥狀性新生兒中風,大多數癲癇發作是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在其他一些情況下,中風一定發生在新生兒時期,但早期沒有發現這些體征;這些體征可能會延遲出現,甚至在出生六個月后才出現。這種情況被稱為疑似圍產期中風。這主要見于腦室周圍靜脈梗塞的情況。受影響的嬰兒還會出現喂養困難、呼吸問題和睡眠呼吸暫停(睡眠期間短時間呼吸停止)。
進行了哪些診斷測試?
如果懷疑新生兒患有圍產期中風,醫生會詢問以下問題:
- 母親懷孕期間的健康狀況。
- 家族病史。
- 其他潛在醫療狀況。
進行的診斷測試包括以下內容:
腦成像:圍產期中風的診斷需要借助腦成像。超聲波掃描和 CT(計算機斷層掃描)可用于檢測新生兒的急性中風。MRI(磁共振成像)是檢測圍產期中風類型的最有效方法。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生成動脈圖像,MRV(磁共振靜脈造影)用于獲取靜脈圖像。
血液檢查:進行血液檢查是為了檢測可能導致中風的凝血障礙和感染。
心電圖(ECG):心電圖用于測量心臟的電活動和心律。
超聲心動圖(回聲):超聲心動圖有助于檢測可能導致中風的心臟問題,如功能異常、血栓形成等。
腦電圖(EEG):EEG用于檢測大腦的電活動并有助于檢測癲癇發作。
如何治療該病?
圍產期中風的治療主要集中在保護受損的大腦。
采取以下步驟進行神經保護:
- 癲癇發作的識別和管理。
- 感染管理。
- 保持正常體溫。
- 糾正脫水。
- 維持正常血糖水平。
血液稀釋劑(抗凝劑)用于治療導致中風的心臟病和凝血障礙,抗生素用于治療感染。抗凝劑還用于治療腦靜脈血栓形成,因為它有助于溶解血栓。咨詢和教育也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母親克服精神創傷,并理解中風是無法預防的。
可能出現哪些并發癥?
圍產期中風的并發癥包括:
偏癱:它也被稱為單側腦癱,導致身體一側無力。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對此類患者很有幫助。
反復發作:可能會發生反復癲癇發作(癲癇),需要藥物治療。
語言障礙:圍產期中風后,語言障礙(包括理解和說話困難)并不常見。但如果出現,應咨詢語言病理學家。
視力問題:圍產期中風可能會導致視力問題。
認知問題:一些兒童在圍產期中風后可能會出現認知和學習問題。
精神健康:圍產期中風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大。此類病例需要同伴支持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結論:圍產期中風是指發生在新生兒期(從妊娠中期到出生后 28 天)的中風。喂養不良導致的脫水、母親或胎兒感染、分娩困難、凝血障礙、心臟問題和胎盤疾病是可能的危險因素。治療包括神經保護措施和病因治療。復發率很低,很少需要采取預防策略。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及時跟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杭吉干細胞科技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網站后臺下方留言獲取。
掃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