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疾病是全球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慢性腎病(CKD)影響全球約12%的人口,而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中,僅20%能通過透析或移植維持長期生存。傳統治療手段(如藥物控制血壓、血糖,或依賴透析/移植)雖能延緩病情,卻難以逆轉腎功能損傷,且伴隨高昂的醫療成本和嚴重的并發癥風險。
在此背景下,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作為再生醫學的核心力量,因其獨特的多向分化潛能和旁分泌調節功能,為腎病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突破方向。近年來,大量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表明,MSCs不僅能修復受損腎組織,還能通過多靶點機制延緩疾病進展,甚至實現功能性恢復。
接下來本文將系統解析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腎病的4大核心原理機制,揭示其從細胞替代到組織再生的多維作用機制。

什么是腎臟疾病?
腎臟疾病是指影響腎臟功能的各種病理狀態,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主要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余水分,維持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以及促進紅細胞生成等。腎臟疾病可以分為兩大類:
1. 急性腎損傷(AKI):急性腎損傷是腎功能突然下降的情況,可能由于腎臟供血不足、腎臟受到毒素損傷或由于尿路阻塞等原因引起。AKI可能迅速惡化并危及生命,需要緊急治療。
2. 慢性腎臟病(CKD):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通常發展緩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會發展到嚴重的腎功能衰竭。CKD的原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小球腎炎、多囊腎等。
腎臟疾病的癥狀可能包括尿量變化、尿液顏色或成分異常、水腫(尤其是腳踝和眼睛周圍)、疲勞、惡心、嘔吐、瘙癢、肌肉抽搐和骨痛等。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腎病:從修復到再生的4大原理機制揭秘
1.分化與直接修復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MSCs)的核心修復機制之一是通過定向分化為功能性腎臟細胞,直接參與受損組織的再生。在特定微環境信號(如缺氧、炎癥因子、趨化因子)的誘導下,MSCs可通過激活Wnt/β-catenin、Notch或Hedgehog等信號通路,分化為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間質細胞。
例如,研究顯示MSCs可轉化為具有重吸收功能的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恢復腎小管的屏障功能;同時,其分化為內皮細胞后可修復腎小球毛細血管網,提升腎小球濾過率(GFR)。
此外,MSCs的分化能力還體現在血管生成方面——通過增殖為內皮祖細胞并形成新生血管,改善腎臟缺血狀態,為受損組織提供氧氣和營養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不僅依賴于MSCs的內在分化潛能,還需局部微環境中的細胞外基質(ECM)成分(如膠原蛋白IV、層粘連蛋白)提供結構支架,以支持新生細胞的整合與功能發揮。
2.免疫調節作用
腎病常伴隨免疫系統紊亂。間充質干細胞(MSCs)通過多靶點免疫調節機制緩解疾病進程:一方面,其分泌IDO、PGE2等因子抑制T細胞增殖與Th1/Th17分化,同時誘導調節性T細胞(Tregs)生成,從而降低自身免疫反應;
另一方面,MSCs可重塑巨噬細胞極化方向,促其由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轉化,減少TNF-α、IL-6等炎癥介質釋放;此外,MSCs通過抑制B細胞活化及自身抗體(如抗dsDNA抗體)產生,減輕免疫復合物沉積引發的腎小球損傷。
這一系列免疫調控作用共同構建了抑制過度炎癥、修復免疫失衡的保護性微環境,為免疫介導性腎病提供了潛在治療策略。
3.旁分泌作用
MSCs的間接修復機制主要通過旁分泌調控實現,其核心在于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細胞外囊泡)及通過免疫調節重塑損傷微環境,從而延緩腎纖維化進程并促進組織再生。
一方面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和腎小管上皮再生,改善腎小球濾過率(GFR);另一方面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活化及膠原蛋白沉積(如α-SMA、Collagen IV),有效延緩腎纖維化進程。
此外,MSCs能夠定向遷移至損傷部位(歸巢效應),部分分化為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等,直接參與組織修復。最后,MSCs通過釋放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FGF)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優化腎臟血流供應,為受損組織提供代謝支持。
4.抗纖維化作用
間充質干細胞(MSCs)通過多層級干預TGF-β/Smad信號通路實現抗腎纖維化作用:
其分泌的PGE2、IDO等因子可抑制TGFBR1/2受體磷酸化及Smad2/3核轉位,同時上調SMAD7表達以阻斷信號傳遞,并通過外泌體攜帶的miR-21、miR-29等miRNA靶向抑制TGF-β1和CTGF基因轉錄,形成“信號-轉錄-表觀遺傳”協同調控網絡。
在糖尿病腎病模型中,MSCs顯著下調膠原蛋白IVα1(Col4α1)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表達,減少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細胞外基質沉積,改善腎小球硬化;實驗數據顯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下降40%,膠原沉積面積縮小30%,且上述效應與p-Smad2/3、Col4α1等關鍵蛋白表達水平呈負相關。
這一機制表明,MSCs不僅能延緩纖維化進程,還可部分逆轉已形成的纖維化損傷,為腎纖維化治療提供創新策略。
臨床應用與挑戰
間充質干細胞(MSCs)在慢性腎病(CKD)、急性腎損傷(AKI)及糖尿病腎病(DN)等腎臟疾病中的臨床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多項Ⅰ/Ⅱ期臨床試驗表明,MSCs輸注可顯著降低蛋白尿水平(如24小時尿蛋白減少50%以上),延緩腎功能惡化(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下降),并改善腎小球濾過率(eGFR)。
但是MSCs治療仍面臨三大挑戰:
- 機制復雜性:MSCs在不同疾病階段的效應存在異質性,例如TGF-β/Smad信號通路的雙重作用(低劑量抗炎、高劑量促纖維化)需精準調控;
- 潛在風險:異體移植可能引發免疫排斥反應(盡管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且長期安全性(如致瘤性、基因穩定性)需長期隨訪驗證;
- 標準化難題:不同來源(骨髓、臍帶、脂肪)的MSCs在增殖能力、分化潛能及分泌譜上差異顯著,需建立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
未來研究將聚焦于:優化細胞來源(如高免疫調節能力的臍帶MSCs與易擴增的脂肪MSCs)、開發無細胞療法(如葛根素處理的MSC外泌體通過miR-342-3p/NEAT1軸抑制腎小管焦亡)、靶向遞送技術(超聲引導腎移植或納米載體)及聯合治療策略(MSCs+藥物/基因編輯),以實現從“經驗性應用”向“精準醫學”的跨越,為腎病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再生醫學方案。
結語
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免疫調節、分化修復、旁分泌以及抗纖維化等多維度機制,形成針對腎病的“立體化治療網絡”。盡管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其在改善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已展現出顯著潛力,為腎病治療提供了新范式。
相關閱讀:干細胞治療腎病:誰更適合?疾病類型、年齡與分期的精準解讀
參考資料:
DOI:10.12417/2705-098X.24.11.009
Wang J, Lin Y, Chen X, Liu Y and Zhou T (2022)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new therapeutic tool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Front. Cell Dev. Biol.?10:910592. doi: 10.3389/fcell.2022.910592
Bochon, B.; Kozubska, M.; Suryga?a, G.; Witkowska, A.; Ku?niewicz, R.; Grzeszczak, W.; Wystrychowski, G. Mesenchymal Stem Cells—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Kidney Diseases.?Int. J. Mol. Sci.?2019,?20, 2462. https://doi.org/10.3390/ijms20102462
免責說明: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分享行業觀點,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杭吉干細胞所發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如有版權等疑問,請隨時聯系我。
掃碼添加微信